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絲路古國文明研究》(編號:11JJD770024)《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名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編號:2016MZRL010607)
【摘 要】 文章敘述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地名文化,內(nèi)涵豐富、源遠流長,是陸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地區(qū)的重要歷史遺產(chǎn)。陸上絲綢之路是多種文明交流之所,而作為文明載體的語言文字也在這里交相輝映;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地名名稱的來源體現(xiàn)了多種語言的復(fù)雜性;絲綢之路沿線地名豐富的語言文化與絲綢之路沿線民族遷徙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 地名文化;絲綢之路;歷史變遷
一
陸上絲綢之路是多種文明交流之所,而作為文明載體的語言文字也在這里交相輝映,閃發(fā)出耀眼的光輝。世界上的主要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阿爾泰語系、烏拉爾語系、高加索語系、漢藏語系等里面的眾多語言通過地名在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活動過的痕跡。在這些地名中,蘊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化,出現(xiàn)了不少雙語甚至多語地名。以幾個新疆的地名為例,如古代西域王國于闐就是“(üdün)-Keriya”這樣的印歐—突厥雙語地名,還有“新和-Toksu”這樣的漢語—突厥語地名,以及“福海-Burultokay”這樣的漢語—蒙古語地名,甚至出現(xiàn)了“烏蘇-Xihu-Kürharusm”這樣的漢語—突厥語—蒙古語三語地名。這種情況是絲綢之路上各民族相互交往中文化不斷融合的表現(xiàn)。絲綢之路上的和田(新疆境內(nèi)),在回語稱為“黑臺”,就是漢人的意思,在藏語中是“玉石城”的意思,而在印歐語中則是“柵欄”,“牲畜圈”、“碉堡”的意思。龜茲是古龜茲語Kutsi的音譯,另有丘慈、丘茲、屈茨的譯法。龜茲語又被稱為吐火羅語,屬印歐語系。龜茲這一地名的出現(xiàn)是印歐語系在東方分布最好的證明之一。
《史記·大宛列傳》和《西南夷列傳》稱呼印度為“身毒”,而在《后漢書·西域傳》中稱為“天竺”,《續(xù)高僧傳》中則稱為“賢豆”,此外還有忻都、盈丟、脛篤、婆羅門等稱呼,《大唐西域記》中認為應(yīng)用“印度”二字:“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盡管玄奘對印度這個地名的轉(zhuǎn)譯存在一些疑問,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對這一地區(qū)的普遍稱謂。還有新疆烏魯木齊在古塞語中的意思是“柳樹林”,在回語中的意思是“格斗”,在蒙古語中的意思則是“優(yōu)美的牧場”。新疆吐魯番因唐代的吐蕃城而得名,但其在不同的語言中卻有各自的意思,如在回語中是“蓄水”的意思,到了維吾爾語中則是“富庶豐饒的地方”、“都會”的意思。新疆哈密這一地名的起源爭議尤多,有人認為這是突厥語“有沙漠的地方”之意,還有人認為是古伊朗語“盆地、洼地”的意思,也有的學(xué)者根據(jù)其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突厥語解讀為“西域門戶”的意思,《西域同文志》則解釋為回語“瞭望臺”,也有人認為是蒙古人在突厥語的基礎(chǔ)上,在讀漢譯音的時候,簡化為哈密。關(guān)于哈密這一地名來源的爭議,充分反映了絲綢之路上地名文化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
二
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泰國名稱的來源也是這種語言復(fù)雜性的體現(xiàn)。泰國在歷史上長期被稱為暹羅,這與梵語的影響有很大的關(guān)系,暹羅(Siam)出自梵文(Syam)。因這里盛產(chǎn)黃金(Syam),故有此名。但對暹羅地名也有不同的解釋:“一說Siam源于梵文sian,為‘棕色之意,指當?shù)鼐用衿つw的顏色。另說Siam一字出自sham,因緬人向來稱呼撣人或暹人為Tsiam,Siam可能由此演變而來。但大多認為暹羅一名是由古暹羅國和羅斛國合并改稱而來?!盵1]
因為絲綢之路沿線語言的復(fù)雜性,許多古代命名的地名的所屬語言已經(jīng)消失,這給我們開展絲綢之路地名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如喀什噶爾(今新疆境內(nèi))來自古塞語中表示國家、地區(qū)之意的“伽師”,在一些史料中也把它稱為“迦師袛離、迦師佶離”。但在《西域同文志》中則從維吾爾語的角度對這個地名進行了解讀,認為“喀什”是各色的意思,而“噶爾”則是“磚房”,所以總體意思就是“各種磚房”。這種解釋有些牽強,與其地名原意似乎也有所不入。如新疆烏魯木齊的一條叫“三甬碑”的街道,當?shù)厝俗x作Santungbei,在經(jīng)考證后認為:今天烏魯木齊人把“三甬碑”的“甬”字說成“tung”,顯然是上古音之遺跡。[2]吐魯番一直被認為是突厥語中“瓜果”或“綠洲”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個地名有著非常復(fù)雜的文化背景?!缎陆卖敺瑥d鄉(xiāng)土志》:“西州于晚唐為吐蕃所據(jù),疑其時呼為吐蕃城,音轉(zhuǎn)為吐魯番耳。近人以蒙語,回語釋之,非探本也。論唐書吐蕃傳之蕃字,亦當讀為潘。吐蕃故國漢人呼為西藏,番俗不知此號,惟自呼曰圖伯特或曰條拜提、曰退擺特。歐洲人呼為替卑得。其伯字、拜字,擺字、卑字皆蕃字轉(zhuǎn)音。亦即蕃當讀潘之證也。又按漢地志魯國番縣應(yīng)劭曰音皮,師古曰土俗各有別稱不依本字。此又蕃字不必讀方煩切之證也?!?/p>
甘肅永昌是漢晉南北朝時期西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對外口岸,是當時四方貨物匯集、各種民族和文化聚集之所。該地名的起源就與佤語有很大關(guān)系,魏德明認為“永昌”是“永艾昌”的省寫,意為“艾昌之地(寨)”。袁娥、趙明生經(jīng)考證后認為:“永”字頭地名正是佤族語地名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佤語中,它的“寨子”、“村落”、“家族”等含義,再次確認了魏先生的說法;并通過對歷史上“永壽”、“雍鄉(xiāng)”、““陽溫暾”地名,以及在佤族聚居的阿佤山區(qū)“永”字頭地名隨處可見的事實,論證了這個推斷的合理性。
三
絲綢之路沿線地名豐富的語言文化與絲綢之路沿線民族遷徙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是這種歷史事實真實的反映。在歷史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長期在此繁衍生息,不斷角逐,頻繁更替。雖有一些民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眾多的地名無疑是他們曾經(jīng)存在過的最好例證。
在顏師古注的《漢書·西域傳》溫宿國條說:“今雍州醴泉縣有山曰溫宿嶺,本因漢時得溫宿國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為名?!倍谛焖傻难a注中說:“《地理志》張掖郡有居延縣、安定縣有月氏道、上郡縣有龜茲縣,蓋亦類此。”在甘肅河西走廊有條疏勒河,而在新疆境內(nèi)則有疏勒縣和疏勒鎮(zhèn)。疏勒一詞一般認為源于古國名,是粟特古族名的音譯。在《沙洲伊州地志》中出現(xiàn)的一些地名就和粟特人的移居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其記載有:“貞觀中,康國大首領(lǐng)康艷典東來居此城,胡人隨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四面皆是沙磧。上元二年改為石城鎮(zhèn),隸沙州。”、“新城,東去石城鎮(zhèn)二百卌里??灯G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漢為弩支城。蒲桃城,南去石城鎮(zhèn)四里,康艷典所筑,種蒲桃此城中,因號蒲桃城。薩毗城,西北去石城鎮(zhèn)四百八十里,康艷典所筑,其城近薩毗澤,山[路]險阻,恒有吐蕃及吐谷渾來往不絕?!?。在唐朝設(shè)置的伊州三縣之一的納職縣,根據(jù)相關(guān)記載,就與移民的遷居有很大關(guān)系?!渡持?、伊州地志殘卷》中記載: “納職縣、下、東去州一百二十里……唐初有土人都伏陀屬東突厥,以征稅繁重,率城人入嘖奔鄯善,至并吐渾居位,歷焉者又投高昌,不安而歸。胡人呼鄯善為納職, 既從鄯善而歸,逐[遂]以為號耳?!?/p>
有人根據(jù)對新疆地區(qū)蒙古語地名的研究,指出:“自然地名分布的地域性反映了民族的遷徙或歷史的變遷, 最為突出的是蒙古語地名‘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反映了歷史時期蒙古族的民族遷徙及活動區(qū)域?!盵3]對于緬甸地名的來源,在“中國古稱之撣國,唐時稱驃國,宋稱蒲甘,同時亦稱為緬甸。因與中國相距遙遠,道路阻隔,故稱之為緬,即遙遠之意;又因中緬邊區(qū)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合稱緬甸,即遙遠的谷地。英文名Burma,來自得楞語的Brahma,其詞源可能與婆羅門或梵文有關(guān)。緬甸人自稱巴瑪(Bama),梵文作Myamma,意思均為強者,據(jù)說這是緬人對自己民族的贊頌。也有人認為Brahma一名是早期移民給當?shù)鼐用衿鸬拿Q,也是強人的意思。”[4]
陸上絲綢之路這種頻繁的民族遷徙,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很多地名與這些曾經(jīng)存在過的古國和古族名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以古鄯善國而得名,新疆哈密市伊吾縣以古伊吾國而得名,新疆喀什地區(qū)疏勒縣也是源于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古國名。再如新疆境內(nèi)的輪臺縣以古輪臺國而得名,若羌縣以古婼羌國而得名,莎車縣以古莎車國而得名。據(jù)考證新疆的尉犁(包括天山北麓的“于婁、“于賴”)地名源于烏古斯部族的Jyr?gir古部落。[5]而“姑師”、“車師”正是烏古斯部族(Oghuz)的不同音譯。[6]新疆阿羌鄉(xiāng)的地名也來自古羌人的部落名。
【注 釋】
[1][4] 邵獻圖,周定國等編.外國地名語源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22.426.
[2] 參看牛汝辰,程錦等.新疆地名音轉(zhuǎn)溯源研究[j].測繪科學(xué),2014.12.
[3] 聶學(xué)順,閻艷.新疆自然地名特征[j].干旱區(qū)地理,2010.3.310.
[5] 又稱yr?gir.
[6] 李樹輝.尉犁地名和柔然源流考[j].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7.2.51-68.
【作者簡介】
孫振民,男,菏澤學(xué)院學(xué)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xué)在讀博士,主要從事世界古代史和絲綢之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