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軍
《鼓樓根兒下》其實寫的是我的家鄉(xiāng)遼寧興城。那個北方的海邊小城,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記得小時候走在城里的青石板路上,父親總是指點著城墻上長滿的衰草和城門樓子給我講明末清初發(fā)生在古城的許多過往。講的最多的當然是抗清名將袁崇煥用紅衣大炮將努爾哈赤打掉馬下最后不治身亡的故事。
這段壯懷激烈的往事一段時間讓我為這座小城而自豪,但這股英雄情節(jié)久而久之也就漠然了。小城是現(xiàn)實的,生活中的小城充滿著尋常百姓家的溫馨與煙火味,當然,這煙火味有時散發(fā)出更多的是生活的苦辣與無奈的酸楚。
小城里有一道景觀,那就是每到冬季,只要是風和日麗,鼓樓根下總會聚集一群曬太陽的人,他們或佝僂著身子,或瞇縫著眼,邊曬著暖陽邊扯著閑篇。別看是閑篇,卻有著毫不含糊的是非觀,充滿著人性的道德評價。小城中發(fā)生的大事小情,無論官員的政績還是富商的德行,包括布衣百姓的家長里短都毫無遺漏地在他們的褒貶之中。
小城在“文革”中曾有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就是破“四舊”,造反派欲將南街的兩座極有歷史價值的石牌坊推倒。工作人員在拆除石牌坊時,將拆卸下的石塊悄悄地按順序編成序號,然后堆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十年浩劫結束,重修石牌坊,當年參與拆除石坊已經年邁的工作人員將堆砌亂放的一堆石頭按特有標記一一對接,很快兩座石坊毫不走樣地屹立在古城上,歷經十年,一塊石頭都沒丟。
當年鼓樓東有座二層的紅磚小樓,它曾經是古城中除了鐘鼓樓外唯一的高層建筑。最初是新華書店,是提供小城人精神食糧的地方,記得我還是小學生時,經常去那兒看書,只是看而不買(買不起),看的時間稍長了,售貨員就攆我,但也有好心的阿姨故意對我視而不見,讓我能將一本書囫圇吞棗地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了。
后來我到外地求學,畢業(yè)后也沒回到這座古城,但小城在我的心中一直揮之不去,它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間。
其實,小城沒有一個彩云嫂,也沒有一個叫阿昌的盲人按摩師,但小城確實生活著一群善良的人。他們是保護古城歷史遺跡的工作人員;是那個好心的書店售書阿姨;是那些在鼓樓根下指指畫畫的曬太陽的人。他們或許普通,他們或許卑微,他們或許也無足輕重,但他們善良,他們的生活點滴發(fā)散著人性的光芒,他們就像古城那一塊塊城墻磚,平凡而樸實,卻壘砌起古城獨有的厚重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