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馳華
摘 要:小說《家》是巴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說中塑造的青年人形象深入人心,小說中表達出的斗爭精神,更是影響了一大批青年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然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浪漫的革命情結已然消逝,《家》這部描寫革命斗爭年代故事的小說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這離不開它對青年理想與情感的細膩描寫。
關鍵詞:愛情;理想;《家》
巴金筆下的青年,無論是追求愛情還是理想,都是激進而又熱烈的。從他們追求愛情的經歷中,也不難發(fā)現他們對追尋理想的態(tài)度。巴金筆下的青年,以現代的眼光看來,與其說他們追求的是愛情倒不如說他們追求的是心中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純真的,毫無所求的愛情觀實在不符合現在年輕人對愛情的定義;另一方面是因為,相比于愛情,理想對于他們來說,似乎擁有更重要的意義。同義反復的敘述圓圈構成一整套空洞的能指符號(青春、生命、幸福、愛情、美麗、新、時代、未來等等),因空洞而激動人心,因其空洞而獲得強大的解釋力量。[1]
小說著重描寫的三個人的愛情故事,分別是高覺新和梅與瑞鈺,高覺民和琴,高覺慧和鳴鳳。如果仔細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發(fā)現,巴金筆下的青年人的愛情,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愛情是極不相同的。愛情對于這些奔向新世界的年輕人們來說,是信念、旗幟、是射入黑暗中的一線光明,是理想社會的現實情感依托,唯獨不是愛情本身。每當琴出現在高家大院中,總會給高家的花園帶來色彩和光明,琴的愛情,就成了光明的象征。他們的愛情,只有和父權對抗的過程中形成的矛盾,但愛情本身會產生的矛盾,比如嫉妒、猜疑、爭吵在小說中都被女性角色的寬容理解所化解,作者對愛情實現之后的痛苦,婚姻對愛情的磨練,更是避之不提。作者筆下的愛情,更像是理想化的神話,并不是生活化的樸素情感。
高覺新似乎是小說中最不幸的一個人物,他的愛情經歷一如他的人生,也是充滿了不幸。高覺新在青年時代與青梅竹馬的梅相愛,本來門當戶對的他們可以成就一段愛情的佳話,但是,陰差陽錯的,兩家人長輩的一點小摩擦斷送了這段本身可以很美好的愛情,高老太爺棒打鴛鴦,給高覺新找來了大家閨秀瑞鈺做妻子。這段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因為瑞鈺的賢良淑德慢慢萌生了愛情的種子,深受打擊的高覺新從這位妻子的身上獲得了久違的溫暖。梅回來后,他最終也沒有拋棄妻子和梅在一起,這是一個男人在那個時代能表現出的責任和擔當,但他在內心深處從未有一顆真正把梅放下。而梅雖然深知自己和覺新的感情不會再回到從前了,但她還是執(zhí)著的不愿放下,去尋找新的感情依托。她選擇原地等待,不為等到任何結果,只是等待而已。高覺新始終保持著心中的愧疚,直到梅死都沒有一句實質性的表達;而梅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執(zhí)著,直到永遠地閉上雙眼。高覺新在這一段情感經歷中表現地十分怯懦,他的妥協(xié),斷送了本來可以很美好的愛情。但在與妻子瑞鈺的感情經歷中,他也表現出同樣的怯懦,為了讓高老太爺不遭受所謂的“血光之災”,他把懷孕的妻子送到城外生產,最后導致妻子難產身亡。瑞鈺在生產的時候不斷地呼喚覺新,覺新在人們的阻攔下都沒有沖進去去看瑞鈺一眼,讓瑞鈺在絕望和孤獨中離開了。從兩段感情經歷來看,高覺新是一個在情感上不懂得爭取的人,他愛梅,但卻不敢反抗家族的意愿娶了瑞鈺,但他又無力護瑞鈺周全,讓她痛苦絕望地死去。痛失愛人之后的覺新也并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大徹大悟,而是依舊保持他的不抵抗主義。這個人物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就是他對于生活態(tài)度的一個縮影,他不曾真正追求過什么,更不曾反抗過,對于生活給予的一切他都默默接受著。不管是梅還是瑞鈺,她們的離開都沒有讓他有過痛徹心扉的感受,他只是默默接受了這個他可能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實,然后由著生活就這樣繼續(xù)走下去。就像他不管是放棄了自己的科學夢想還是支持著他內心反抗的封建思想,他都沒有過反抗,只是接受罷了。他仿佛是兩種命運的交織,他既不屬于黑暗的舊社會,也過不上光明的新生活。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高覺新的生活里永遠都是缺席的,他的一生都被各種“命中注定”鎖定了方向。
高覺慧的愛情經歷算得上是小說中最值得玩味的了。他與家里的丫頭鳴鳳相愛,向她許諾,終有一天他會永遠和她在一起。而鳴鳳也死心塌地的相信覺慧,把他當作暗無天日的高家大院中的一縷陽光。然而,到最后,鳴鳳因為不愿意嫁可以做自己爺爺的怪老頭馮樂山,選擇了投河自盡。鳴鳳的死標志著高覺慧這個反叛者的成熟,成為了高覺慧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命運的轉折點。眾所周知,《家》這部小說被稱作巴金自傳式的作品,小說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在巴金的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而鳴鳳這個人物,卻是為數不多的純粹虛構的人物。正因為她是虛構出來的,我們很難在這個人物身上看到明顯的人物性格特點,她的生平經歷也顯得不夠飽滿,她在小說中扮演的更多是一種功能性的角色。在一般的文學批評中,這一段愛情是覺慧拋開門第觀念追求平等與自由的英雄行為。但如果仔細品讀這一段感情,不難發(fā)現其實作者在敘述這一段愛情的時候是存在著明顯的敘事裂縫的。在這段愛情,覺慧有太多的猶豫彷徨,有時甚至不近常理。就愛情的產生來說,小說中只是交代了覺慧與鳴鳳自幼相識,其余的情感基礎幾乎為零,我們很難從中找出這段感情發(fā)生必然條件。鳴鳳這個人物從出場到結束,一直扮演著覺慧愛人的身份,從未改變過。至于他倆的愛情是如何產生的,覺慧為什么喜歡鳴鳳,鳴鳳為什么喜歡覺慧,小說中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讀者只能靠分析來揣摩他們的愛情,這樣毫無依據的情感,在這樣一部作品中顯得十分單薄。在第十章覺慧和鳴鳳在外散步的時候,覺慧說:“你真純潔,只有你才像這輪皎潔的明月啊?!睆倪@這簡單的一句話中,大概可以揣測一下,覺慧喜歡鳴鳳的,很有可能就是她不加修飾的純潔,這種單純的感覺是身處混亂時代的覺慧十分需要的。而這種喜歡,似乎很難撐起一段愛情,這段愛情,更像是年輕人在青春期時對異性懵懂的沖動,而美麗的鳴鳳只是他打開這個潘多拉盒子的一把鑰匙。那么,覺慧對鳴鳳的真誠針對的是這份感情,而并不是鳴鳳這個人。鳴鳳對于覺慧來說,更多是代表了覺慧心中的美好,是覺慧所有理想的現實依托者。因為有鳴鳳的存在,覺慧所有不切實際的理想也就有了存在的空間,在現實中受了打擊,這個寄托了覺慧所有理想希望的女孩子就成了最好的避風港。所以,鳴鳳之死是必然的,這個幻想中的避風港一天不被徹底地摧毀,覺慧這個反叛者就不會真正地成熟起來。很多讀者會對鳴鳳投湖自盡前一晚覺慧的表現感到不解,這個男人為什么可以如此無視愛人的請求,任由悲劇的發(fā)生呢?如果從傳統(tǒng)愛情的理解來說,覺慧的表現確實有說不通的地方,但如果把鳴鳳看成是理想的化身,這一切就顯得合理很多了。人們只會在現實徹底摧毀理想的時候才會形成對理想本身的懷疑,當理想本身向我們發(fā)出警告的時候,我們往往覺得這時候只需要堅持就好,只要自己不放棄,理想就不會離開。所以在鳴鳳面臨危機時,她向覺慧的求助并沒有得到重視,在覺慧心中,能摧毀這段愛情的只有自己的放棄,也就是說,只要自己不放棄,這段愛情就會永遠都在。但結果是,鳴鳳死了,在覺慧沒有放手的情況下她還是離他而去了,這徹底使覺慧清醒了過來,他終于明白,在這個時代里,不是你堅持就一定會擁有,你不抗爭,就不會擁有幸福。小說中有一句話用在覺慧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許多的話,許多的事,都要以哭來了解,不管他們怎樣自命為新的青年,勇敢的青年?!?/p>
高覺民與琴的愛情是整部小說中最圓滿的一段感情,它象征著勇于抗爭結出的革命果實。但這段愛情中的兩個主人公高覺民和琴都不是小說中最勇于抗爭的角色。高覺民在高家三兄弟中,是頗為中庸的一個角色,他沒有大哥那么怯懦,也沒有三弟那樣勇敢,他在小說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追求他與琴的愛情,他的生活,被愛情所包圍著。他愛琴,愛得十分熱烈,他絲毫不吝惜去表達自己對琴的愛慕。琴在小說中也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角色,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她接受著新式的教育,擁有進步思想,還幸運的有一個足夠開放包容的家庭。但是她并不是整部小說里最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相比于那個敢說敢做的女學生許倩如,琴相對來說還是更保守一些,這種保守更多來源于她對于家庭的責任心。小說中寫到,在“剪短發(fā)”事件中,她向許倩如傳紙條表白了自己的心聲:“與其為那些我甚至見不到的將來的姐妹們犧牲,還不如為那個愛我而又為我所愛的母親犧牲更踏實一些?!痹谇俚膬刃?,是不支持一味地反叛的,她不希望淪為舊時代的守墓人,也不希望成為新時代的殉葬者,她所期望的,是安定和平的生活,有一些小小的事業(yè)足以。這樣的理想,是覺慧沒有辦法帶給她的,雖然琴明顯更欣賞覺慧,但她還是選擇了可以全心全意愛自己,給自己安全感的覺民。
“往事依稀渾似夢,都隨風雨到心頭?!痹谛≌f中,覺新和覺慧有過這樣一場對話,覺慧問覺新為什么他明明接受了新時代的思想,也向往那種自由的全新生活,就是不愿意對現在的生活做出反抗呢。覺新的回答雖然略顯悲涼卻又無比真實,對于他來說,那些所謂的新思想新生活就好像一個美麗的院子,他只能在門口徘徊一下,但永遠無法走進去。他不想靠近,每一次努力只會讓他更加明白現實的殘酷和理想的飄渺。對于那個年代的人們,他們幻想中的空中花園從未有人可以真正走進去,有人幻想自己走進去了,現實的輕輕一擊,就能把這幻想變?yōu)槟峡乱粔?。巴金在?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依舊是一個沒有過情感經歷的無政府主義者,從他的信仰而言,此時的他并不相信什么愛情。一個沒有過感情經歷甚至不相信愛情的人筆下的愛情必然是沒什么現實基礎,所以在小說里我們幾乎看不到那些熟悉的愛情橋段。巴金筆下的愛情,離我們很近又很遠,所以想要真正理解小說中的愛情故事,不如換一個角度,站在作者的位置去思考,也可以獲得很多新的體會。
參考文獻:
[1]黃子平.命運三重奏:《家》與“家”與“家中人”[J].讀書.1991(1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