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茹冰
摘 要:《一九八六年》是余華早期的一部作品,是其暴力書寫的代表作之一。文本通過對瘋子自我刑罰演繹的描寫,揭露出“文革”這場人禍對人性的摧殘之深重,展現(xiàn)出一個異化的暴力世界。余華用陌生化且藝術(shù)化的語言進行暴力敘述,使作品飽含了更深層次的審美意味。文章試從暴力敘述特征出發(fā),探索余華早期的暴力書寫。
關(guān)鍵詞:暴力敘述;審美;陌生化;敘述視角
在余華的許多作品中,暴力敘述是其苦心經(jīng)營的一個敘述焦點,也是他系列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兑痪虐肆辍肥怯嗳A較為早期的作品,其中成熟、露骨的刑罰描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這一時期對于暴力敘述的理解。余華曾坦言:“暴力因為其形式充滿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人內(nèi)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币舱蛉绱?,他作品的色調(diào)多以黑紅為主,讓人產(chǎn)生一種壓抑感。
《一九八六年》細致地描述了一個受“文化大革命”迫害致瘋的歷史老師自殘的過程。瘋子企圖通過自己對刑罰的深刻記憶和自我作踐,提醒和喚醒著那些沉溺于日常生活事件的人們。大千世界的文明只是暫時的膚淺表象,在那些眼花繚亂的表象背后是被掩藏和遮蓋著的血淋淋殘酷暴力。余華借“歷史”老師這個充滿著厚重感的身份,把暴力跟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從歷史深處來看待暴力,給現(xiàn)代一個警鐘。
而他的這一些暴力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共同構(gòu)成了余華敘述風格,本文擬從暴力敘述的視角、邏輯、語言和技巧等四個方面進行進一步探析。
一、陌生化的敘述視角
《一九八六年》采用一種冷靜、淡定,客觀的外視角講述著這個故事,敘述者近乎全知但又不深入描寫暴力承受者的心理感受,體現(xiàn)了余華前期小說中“零度寫作”的敘述傾向。
歷史老師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施刑者,同時也是受刑者,承載著歷史慘痛的記憶。而作者用一個“他”,把讀者跟歷史老師隔離開來。歷史老師所遭受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得到,讀者能看到的就只是那細致的刑罰表演,所以,即使是如此血腥的場景,對于讀者來說就如同那一群看客一般,表現(xiàn)出的只是冷漠,無法深入到瘋子的內(nèi)心,實現(xiàn)感同身受。正是如此,才能夠保持著一種理性,去思考瘋子的瘋狂行為,去思考現(xiàn)實與歷史的關(guān)系,這是作者留白之處。
在街道上行走的圍觀者其實也是充當著讀者的身份。他們也在“讀”著瘋子,“讀”他的荒誕行為,“讀”他的不知所謂。但是他們無知無覺,“他們就這樣談著瘋子,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的恐懼,他們覺得這種事是多么有趣”,圍觀者們與瘋子隔離開來了,同時也與瘋子所代表著的文革記憶相隔絕,只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這樣的“讀”是為作者所批判的,圍觀群眾的興高采烈,昭示了一個蒙昧群體的存在,與魯迅的小說《藥》中群眾觀看夏瑜被殺的場景有異曲同工之處。
余華用這個陌生化的視角達到暴力隔離的目的,讓痛苦和悲憫無法傳遞,但傳遞出來的卻是更為深層次的哲理思考。
二、特殊化的敘述邏輯
余華的小說很注重時間順序的處理,這一點跟莫言很像。他們都企圖通過倒敘、插敘、補敘等技巧,擴大時間的張力,沖破時間的束縛,實現(xiàn)暴力敘述的抽象化和異化。這也是作者渴望加強對人的描寫,加強精神層面的分析,淡化時間的影響的體現(xiàn)。
“一九八六年”,按照這個標題的時間可知,距離文革結(jié)束已經(jīng)有十年,立足于這個“十年后”的時間點,講述的事卻與“文革”藕斷絲連。如今是一個喊著“計劃生育”的先進社會,文中的“他們”企圖抹去“文革”的影子,“那些留在墻上的標語被一次次粉刷給徹底掩蓋”,但是瘋子的瘋狂行為讓人不得不把注意力拉回到“文革”,去回望歷史,思考現(xiàn)實與歷史的關(guān)系。瘋子之所以是瘋子,是因為他的行為異于常人,往往是小說中某些不同尋常之事的連接者和現(xiàn)實的打破者。同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交織,讓瘋子的暴力行為有了一層魔幻化的色彩,從而構(gòu)建出一個抽象化的閱讀世界。
余華曾說:“世界是所發(fā)生的一切,這所發(fā)生的一切框架便是時間。因此時間代表了過去的完整的世界。當然這里的時間已經(jīng)不再是現(xiàn)實意義上的時間,他沒有固定的順序關(guān)系。”他通過紀實與虛構(gòu)的雜糅,現(xiàn)在和歷史的穿梭,讓作品上升到一種藝術(shù)的境界,雖未及意識流小說那般的交錯,但也能給人以一種模糊暈眩卻又真實的審美感受。
三、藝術(shù)化的敘述語言
在血腥暴力的描寫之中,余華的文字卻是具有詩意且細膩的。他會習(xí)慣于把緩和優(yōu)美的文字為即將到來的暴力做鋪墊,以此達到消解的效果。
余華對環(huán)境描寫進行了藝術(shù)化的處理?!肮狻边@個元素在小說中高頻度地出現(xiàn),營造出一種詩意的溫暖。不管是日光燈之光,還是月光、陽光都無一例外地被安排著在瘋子遭難之時“準時”出現(xiàn)。瘋子被抓走前,“兩只日光燈此刻都亮著,明晃晃地格外刺眼”,這似乎在預(yù)示著什么,又或者說這縷光象征著什么。當瘋子在幻想著對街道上的人施刑時,“月光燦爛地飄灑在街道上,路燈的光線和商店里傾瀉而出的光線交織在一起,組成了像梧桐樹陰影一般的光塊”,但接踵而來的卻是血淋淋的宮刑。當他準備對自己凌遲時,陽光過來了,“因為陽光的注視,街道洋溢著溫暖。很多人在這溫暖上走著,他們拖著自己傾斜的影子,影子在地上滑去時顯得很愉快。”在凌遲的極致之下,這縷光卻是溫暖、令人愉快的,這與瘋子的悲慘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表現(xiàn)出瘋子對接下來自己凌遲的享受,而這正是可悲之處。而最后瘋子被抓之時,那個場景亦是極致的溫馨,“那明亮的燈光從窗口流到戶外,和戶外的月光交織在一起,又和街上路燈的光線擦身而過。于是整個小鎮(zhèn)沐浴在一片傾瀉的光線里?!边@詩意般的光景與瘋子被架走的凄涼同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一系列“光”與“悲”的呼應(yīng),“溫暖”與“凄涼”的相照,似乎變成了符號化的搭檔,所有的痛苦和血腥都被這平靜和安逸所包圍。作者想借此來暗示悲劇的發(fā)生,通過這種反差來加深瘋子的悲涼人生以及“文革”時代的黑暗。
同時,余華在描寫行刑的場景時,筆調(diào)也是充滿著藝術(shù)性的,有別于那殘酷的真實,讓讀者能夠客觀冷靜地思考。瘋子想象著,“他伸出手開始在剝那些還在走來的人的皮了,就像撕下一張張貼在墻上的紙一樣,發(fā)出了一聲聲撕裂綢布般美妙無比的聲音……”撕下貼在墻上的紙,多么的輕易,多么的直觀,把瘋子眼中的那種理所當然,形象地描繪了出來,而且讓原本不堪直面的血腥場景多了一層詩意,把瘋子的病態(tài)推向一個新高度?!澳卿徸愉徶枪菚r的樣子,讓人感到他此刻正怡然自樂地吹著口琴?!薄叭缓笥娩撲徳趽改_背裂痕里的污垢,污垢被摳出來后他又用手重新將它們嵌進去這樣重復(fù)了好幾次,十分悠閑?!薄叭缓箅p手優(yōu)美地擺動起來了,沙沙聲又響了起來?!弊髡咂髨D通過這種細膩刻畫,突出瘋子休閑和全身心享受的狀態(tài),來消解這極致的暴力,打破人們?nèi)粘5恼J知,把這系列的自戕變?yōu)橐环N刑罰表演,展現(xiàn)出那豪華奢侈的感官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