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俞霖 劉茂芳 李敏瑤
【摘 要】 目的:從人身氣機之“圓運動”入手探討半夏瀉心湯的“圓運動”思想。方法:通過《傷寒論》原文分析半夏瀉心湯證的“運動不圓”,探討其方藥組成及加減類方使“圓運動”復圓之機理。結果:半夏瀉心湯及其類方的方藥組成擬人身之圓,辛助陰升苦助陽降,兼以補益中土之力,氣機承啟轉合之“圓運動”乃復。結論:半夏瀉心湯證的“圓運動”思想為經(jīng)方的運用提供新的思路,從而指導臨床用藥組方。
【關鍵詞】 半夏瀉心湯;圓運動;五行圓運動;病因病機;方藥組成;加減類方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138-01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為治療寒熱錯雜之痞證的代表方,本方由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大棗、炙甘草七味藥組成,諸藥合用,共奏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之功。該方由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化裁而來,小柴胡湯可通過調(diào)暢少陽之氣使少陽之樞歸于圓的作用路徑上[1],而半夏瀉心湯通過平調(diào)寒熱、辛開苦降、補瀉兼施的方法,使脾胃升降之樞得以復圓,亦蘊含著“圓運動”的思想。仲景之處方用藥,加減化裁,從中可知體會其辨證論治之整體思維,若從圓運動的角度來思考半夏瀉心湯,從人體的氣機周流的角度來詮釋疾病的病機,從新的角度研讀經(jīng)方,為臨床上半夏瀉心湯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圓運動”思想
中醫(yī)之“圓運動”思維最早可追溯于古代哲學的“圓道觀”?!秴问洗呵铩A道》指出:“日夜一周,圓道也。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圓道也。物動而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而衰,衰而殺,殺乃藏,圓道也”。[2]“圓道”乃循環(huán)和諧之道,世間萬物皆遵循“圓道”,做往復循環(huán)類似圓周的螺旋上升運動,氣機的“圓運動”推動事物由萌到藏的整個生生滅滅的循環(huán)過程[3-7]。
中醫(yī)之“圓運動”學說則在河圖、洛書及先后天八卦中見其雛形,發(fā)展于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完善于清代的黃元御《四圣心源》及鄭欽安《醫(yī)理真?zhèn)鳌穂8]。黃元御于《四圣心源·天人解》一書中云“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紐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饎t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9]。黃氏指出中土之氣的小圓運動為中心化生五行之大圓運動,水升則為木,木浮則為火,火降則為金,金沉則為水,五行圓運動如圖1所示?!耙粴庵芰鳌崩碚撘灾袣馍禐闃校渲小爸袣狻眮碓从谄⑽钢畾舛指哂谄⑼林畾?,但其實質(zhì)不離五行陰陽[10-14]。
近代彭子益認為人體乃一小宇宙,以大氣之“圓運動”類比人身之“圓運動”,明確提出人秉大氣五行而生臟腑,秉火氣而生心臟與小腸腑,秉金氣而生肺臟與大腸腑,秉水氣而生腎臟與大腸腑,秉土氣而生脾臟與胃腑(秉相火而生心包臟與命門腑)。彭子益將人身之圓運動總結為“中氣如軸,四維如輪”,以中氣為核心和動力,從而推動心、腎、肝、肺之輪轉動,營衛(wèi)和則調(diào)暢外圍的氣機循環(huán),從而構成人體的氣機循環(huán)。其認為中醫(yī)治病之理乃通過修復軸與輪的運動使運動復圓而已,或“運動軸的旋轉,去運動輪的升降”,或“運動輪的升降,來運動軸的旋轉”[15-16]。
2 從病因病機以論“運動不圓”
《傷寒論》(以下條序均以李賽美、李宇航主編的《傷寒論講義》(第2版)為準)中第149條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7]。
2.1 從陰陽論“運動不圓”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太陽為開, 陽明為合,少陽為樞”[18]。樞,戶樞也,門所以開闔轉動之樞機也,故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也要依靠少陽之樞。太陽為開,則陽氣升和出;陽明為合,則陽氣降和入。病及少陽,誤下之后,傷及少陽之樞,則陽氣升降出入失司,陽氣不升而為熱,陰氣不降而為寒,寒熱錯雜乃至[19-20]。以陰陽論“圓運動”,少陽為樞,陽升陰降則人體氣機如環(huán)無端、周流不息;若陰陽開闔之軸損壞,陰陽失交則化寒化熱,氣機升降阻滯則“運動不圓”。
3 從方藥組成以糾“運動不圓”
將半夏瀉心湯的藥物組成分成三類,一是黃芩、黃連苦寒降泄除熱,二是半夏、干姜辛溫開達散寒,三是人參、大棗、甘草培補中土之氣,三者相互配伍,共湊調(diào)和陰陽、消痞散結、辛開苦降、培補脾胃之功。
辛溫之半夏為君藥,消痞散結,又降逆止嘔;辛熱之干姜溫中以散太陰之寒,合半夏補火氣之虛,二藥辛溫之力上行助陽火宣通??嗪S芩、黃連泄熱開痞,皆歸于肺經(jīng),助肺金收斂之力,以滋陰水,并斂火氣降于水中。從藥物歸經(jīng)觀之,四藥皆歸脾胃經(jīng),有與中焦脾土相連之意,又如輪軸相連,輪轉則軸動。方中人參、大棗甘溫益氣,培補脾虛,為佐藥,以復中土之氣,“圓運動”中軸轉動之源也。甘草以其“國老”之力,加強諸藥的聯(lián)系,加固軸輪相連。諸藥相互配合,干姜、半夏以助陰升,黃芩、黃連以助陽降,人參、甘草、大棗以復土之運化(如圖2所示),辛開苦降,升降復常,寒去熱清,否極泰來,痞自消矣,如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一書中評論半夏瀉心湯云:“中氣既痞,升降失常,于是獨陽上逆而嘔,獨陰下走而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干姜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棗則補養(yǎng)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23]。軸轉則輪動,輪動則軸亦轉,故人身之“圓運動”得以恢復。
4 從加減類方以論“圓運動”之思想
《傷寒論》中第157條云:“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生姜瀉心湯主之”[17]。本條之痞亦半夏瀉心湯證之寒熱錯雜痞,皆因素體脾胃氣弱,胃氣呆滯,脾不運化,飲食不消,胃氣不降則見干噫食臭;脅下,乃腹中,土不制水,水邪泛于下焦,則見腹中雷鳴。生姜瀉心湯證“圓運動”之偏在于土虛水泛,水火不交,治當散水除痞以復圓,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減干姜的用量而加上生姜,柯琴在《傷寒來蘇集》一書中云:“用干姜、芩、連之苦,入心化痞,人參、甘草之甘,瀉心和胃,君以生姜,佐以半夏。倍辛甘之發(fā)散,兼苦寒之涌泄,水氣有不散者乎?”[24]。人身下焦水泛,水邪阻礙人身“圓運動”之路徑,清氣難升,濁氣難降,生姜瀉心湯中以生姜為君,意在散下焦水飲,生姜因有陰液的制約,故而熱性不如干姜,其溫和之性更適合溫胃陽以散水飲,半夏瀉心湯諸藥仍和胃消痞以調(diào)暢氣機,如圖3。
《傷寒論》中第158條云:“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17]。反復誤下后,“下利日數(shù)十行”且“谷不化”,脾胃虛甚,其證“運動不圓”在于中土虛甚,中軸無力推動周身氣機之承啟轉合。仲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大了甘草的用量,甘草為君,補中和胃,培補“圓運動”之源動力,從而推動人體氣機運轉,則痞消利止。
半夏瀉心湯之加減類方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從人體的氣機入手,探討人身之五行“圓運動”,土虛水泛,則加生姜以散水邪;中土虛甚,則以甘草培補脾胃。從半夏瀉心湯之加減類方入手以論其“圓運動”的思想,以人身之氣機擬“圓運動”,以病因病機擬“運動不圓”,以方藥之偏糾“圓運動”之偏,可直觀地揣度仲景加減用藥之法度及機理,從而體會半夏瀉心湯的“圓運動”思想。
5 病案舉例
肖某某,女,29歲。因脘腹痞脹反復4年余,服諸理氣藥不效,于2000年9月23日來診。訴近4年來脘腹痞脹不適,每因感冒、勞累等加重,時惡心嘔逆,伴臍周隱痛,腸鳴,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次,舌淡紅,苔薄微黃,脈左弦數(shù)右細數(shù)。擬半夏瀉心湯加味:黃連、干姜各5g,黨參、法夏黃芩大棗各10g,厚樸15g,甘草、廣香各6g,生姜2片。7劑。2000年9月30 日二診:脘腹脹痛減輕,仍偶有輕微惡心,口中多清水痰涎,舌淡紅,苔白膩,脈滑,再擬半夏瀉心湯加味:黃連、黃芩各3g,黨參、大棗各10g,厚樸15g,法夏20g,茯苓30g,干姜、甘草、廣香各6g,生姜2片。15劑。2001年10月14日三診:脘腹痞脹及腹痛大減,口中清涎減少,有時腸嗚,大便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仍守上方加減:黃連4g,黃芩、甘草、廣香各6g,黨參、厚樸、茯苓各15g,法夏、砂仁、大棗各10g,干姜5g,生姜3片。10劑,后因他病來診,訴藥后脘腹痞脹一直未發(fā)[25]。(摘自《熊繼柏醫(yī)論集》)按:患者脘腹脘腹痞脹不適,每因感冒、勞累等加重,可見其脾虛體質(zhì);土虛不制水,寒飲擾動中焦脾胃,則見惡心嘔逆,且口中多清水痰涎;寒飲擾動下焦腸腑,則見臍周隱痛,腸鳴,大便溏而不爽;舌淡紅,苔薄微黃,脈左弦數(shù)右細數(shù),為腸中實滯有化熱之象,肝氣郁滯氣機不暢。綜合諸癥,屬寒熱錯雜之痞證,故熊繼柏老師以以半夏瀉心湯加味治之。方中干姜、法夏辛溫散寒,黃芩、黃連苦寒泄熱,生姜溫化寒飲,厚樸、廣香解肝郁之困,七藥共疏通人身“圓運動”之承合;黨參、大棗、甘草培補中土之樞,“圓運動”之動力也。脾胃得健,肝氣得疏,全方內(nèi)有樞機,外有承合,氣機得暢,諸證自消,“圓運動”則得復,故其效可見。
6 結論
探討半夏瀉心湯的“圓運動”思想,從人身氣機之五行“圓運動”入手,其病因病機從五行中土運化無力、水火之虛而論,以藥性之偏糾正“運動不圓”并論述其方藥復圓的作用機理,同時補給中軸之源動力,斡旋周身之氣機,從而復氣機之承啟轉合。從半夏瀉心湯之加減類方以觀“圓運動”,則加深對“圓運動”之體會,從“運動不圓”到運動復圓,雖僅加減一兩味藥,可由此揣度“圓運動”復圓之精髓所在。
運動得圓,則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平陽秘,乃陰陽二氣升降相衡,與五行“圓運動”中的水火之水火相濟有其曲同工之妙。因此,五行“圓運動”在臨床辨證論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探討半夏瀉心湯之“圓運動”思想,從新的角度思考經(jīng)方,圍繞“圓運動”的思想內(nèi)涵,其加減類方應用也離不開氣機“圓運動”之升降開闔,將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為臨床上經(jīng)方的運用開拓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畢紅巖,唐旭東,李振華.小柴胡湯的“圓運動”思想淺析[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12:2335-2336.
[2] 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84
[3] 林明欣,朱章志,呂英,韓蕊,吳偉,裴倩. 再探中醫(yī)學“圓運動”規(guī)律[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05:1516-1519.
[4] 張尚臣.圓道觀哲學思想與中醫(yī)臨證方法論[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02:12-14.
[5] 符仲華. 圓道觀與針灸學說[J].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1994(4).
[6] 韓志強. 溯本求源,圓生萬物——圓道觀與太極拳之“圓”[J]. 武術研究, 2012(7):23-25.
[7] 張尚臣. 溯本求源修道之長——圓道觀哲學思想與《黃帝內(nèi)經(jīng)》[J]. 中醫(yī)學報, 1999(1):1-5.
[8] 裴倩.從圓運動理論解析四逆湯類方證治規(guī)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7-17
[9] 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1
[10] 江花, 肖力強, 王明杰. 從《四圣心源》淺論中醫(yī)一氣之圓運動觀[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11(8):83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