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
摘 要:中國近代諸大家的修身思想意涵豐富,博大精深,且各具特色與視閾。孫中山以畢生努力“喚起民眾”,強調在修身立德的過程中,“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范,同時仍取數千年舊有文化而融貫之”。章太炎鼓吹革命,提出革命之成敗在道德、革命之力量在修身的思想理念。梁啟超以塑造“新民”為己任,提倡兼具公德與私德、獨立與自由、進取與冒險精神的理想人格。蔡元培更大聲疾呼:修身以立己、修學以立志、修德以立業(yè),以培育“獨立之人格”的公民。這些修身理論對當今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修身思想;孫中山;章太炎;梁啟超;蔡元培
中圖分類號:B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19)04-0079-08
古有恒言,曰:“天下國家”,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又云:“修身為本”(《禮記·大學》)。由此引發(fā)古代先賢浩如煙海的修身理論。洎乎近代,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修身思想又呈現出怎樣的進展和樣貌,本文即以此為題,略試論之。
一、孫中山:傳承古今美德與修身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杰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和領袖,畢生致力于中華民族之獨立、富強,致力于“喚起民眾”、重塑民族精神,他在《軍人精神教育》中有一個突出的提法,叫作:“不特取法現在,抑且尚友古人?!庇辛酥形鞣轿幕南嗷ト跀z、相互補充,“我們才能成為世界上最新、最進步的國家?!盵1]
(一)歷史之留遺
孫中山在他的鴻篇巨制《三民主義》一書中,高度肯定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地位,他指出:“中國在沒有亡國以前①,是很文明的民族,很強盛的國家,所以常自稱為‘堂堂大國,聲名‘文物之邦……”[1]215,他提出中國傳統(tǒng)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德目和以“修身”為本的德治思想至今尚有可取之處。
孫中山最先肯定的就是《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他說:“把一個人從內發(fā)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盵1]247孫中山給傳統(tǒng)儒家修身理論以如此高度的評價,是特別引人矚目的。
“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復民族的精神,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團體意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盵1]241-243孫中山肯定固有道德,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孝、仁愛、信義等思想,他認為這些德目才是修身立業(yè)、修德立國的根基。“忠”即忠于國家、人民、民族,忠于職守,不畏犧牲,矢志不渝?!靶ⅰ奔葱⒌?,出自《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多指盡心奉養(yǎng)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孝經》中所講孝之概念,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保ā墩撜Z·學而》)忠孝的概念,“我們中國尤為特長?!盵1]244仁愛精神則是在儒家“任民愛物”的基礎上推擴而來的,博施濟眾、利濟天下的精神皆屬于“仁愛”的范疇?!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從一己之仁愛推擴到在日益疏離的社會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仁愛本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靶帕x”則是國家、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道德原則,信義意味著秩序、國格、人格、族格,人無信不立,業(yè)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此外,孫中山還指出:“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是愛和平……中國從前的忠孝仁愛信義種種的舊道德,固然是駕乎外國人,說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盵1]246-247這種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和抉發(fā),對修身思想的審視和評價,是我們絕對不能輕視的寶貴財富。
(二)時代之進化
孫中山作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代表人物,又以“步武泰西、參行新法”[2]15為導向,引進西學啟蒙觀念,旨在提高國民之創(chuàng)造精神、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他指出:“必須使我們的國家對歐洲文明采取開放態(tài)度。我不是說,我們要全盤照搬過來,我們有自己的文明,但是因為無法進行比較、選擇而得不到發(fā)展,它就停滯不前了?!盵2]87所以國民素質的提高、民族的發(fā)展、國家的進步,皆需要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學歐美之所長。
早在甲午戰(zhàn)爭之時,孫中山就指出西方富強之本不是西器,而是西制——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制度文化。他對西方國家表現出的對于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尊重大加贊嘆,他說:“故欲我國轉弱為強,反衰為盛,必使學校振興,家弦戶誦,無民非士, 無士非民,而后能與泰西諸國并駕齊驅,馳騁于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練兵制械為自強計,是徒襲人之皮毛,而未顧已之命脈也。惡乎可?”[2]25從這里可以看出,對于西方制度文化之學習,孫中山反對徒襲皮毛,而注重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科學水平,并且滲透到士農工商的方方面面,他認為非如此不能與泰西諸國并駕齊驅。此外,孫中山還看到了西方國家崇尚自由、民主的優(yōu)長,他鞭笞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涂飾人民之耳目,錮蔽人民之聰明”,使人民“奉令承教,一味服從”“養(yǎng)成盲從之性”[2]51,等等,他認為隨著時勢變遷,因革損益十分正常,只有學習西方之思想自由、政治民主的態(tài)度,才能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桎梏,復活國民之創(chuàng)造精神,養(yǎng)成創(chuàng)新之品質??梢哉f,孫中山是急切地希望從器物、制度、思想與價值諸層面,開放式地學習西方,以提升國民自我修身的綜合水準。在強弱盛衰之鮮明對比面前,取法西方是救國保種的必由之路,融貫中西,才是正確的訴求。
二、章太炎:提倡革命道德與修身
章太炎被魯迅尊稱為“有學問的革命家”,作為一位卓越的國學大師,他為鄒容的《革命軍》作序,又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體現出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的戰(zhàn)斗風貌。他提出“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極也”“無道德者不能革命”[3],要想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實現救國救民就需要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精神的革命者,“依自不依他”[4]“重然諾、輕死生”[3]320,只有革命者注重修身養(yǎng)德,才能為革命的持續(xù)和勝利保駕護航。
(一)革命之成敗在道德
章太炎生活在清末民初,增進國民的道德是其認為最緊要之事。走出書齋投身革命后,他斷言:“人人皆不道德,惟有道德者可以獲勝。”[3]298近代中國衰敗的根源“不在智謀而在負信,不在權術而在公廉?!盵3]296道德才是革命成敗的關鍵。
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使得革命成為第一要務。戊戌變法、庚子之變皆具有進步意義,他們的斗爭使人們從封建主義的禁錮中得到了初步的解放,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提出了救亡圖存的響亮口號,然其卻以失敗告終,章太炎認為:“道德之為用,非特革命而已,事有易于革命者,而無道德亦不可就?!盵3]301即變法運動的失敗是因為變法者缺乏道德所導致的。戊戌變法,只有譚嗣同、楊深秀敢于犧牲,而其他變法者知道有變,恐禍患及身就已無心變法,“徒以縈情利祿,貪著贈饋,使人深知其隱,彼既非為國事,則誰肯為之效死者?戊戌之變,戊戌黨人之不道德致之也?!盵3]301庚子之變的失敗亦然:“庚子?;手?,康有為以其事屬唐才常,才常素不習外交,有為之徒龍澤厚為示道地。其后才常權日盛,凡事不使?jié)珊裰?,又日狎妓飲燕不已,澤厚憤發(fā),爭之不可得,乃導文廷式至武昌發(fā)其事。才常死,其軍需在上海,共事者竊之以走?!盵3]302是故庚子之變的失敗,是由于庚子黨人之不道德導致的。所以道德腐敗問題之于革命正如:“積蘆灰以塞鴻水,斷鰲足以立四極”[3]302,成敗的癥結在于道德水平的高低。
《孟子·公孫丑上》曰:“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闭绿子纱颂岢觯骸敖裰赖拢舐蕪挠诼殬I(yè)而變?!盵3]303將人們的道德等級與職業(yè)相聯系并劃分成十六等:“一曰農人,二曰工人,三曰裨販,四曰坐賈,五 曰學究,六曰藝士,七曰通人,八曰行伍,九曰青徒,十曰幕客,十一曰職商,十二曰京朝官,十三曰方面官,十四曰軍官,十五曰差除官,十六曰雇譯人。其職業(yè)凡十六等,其道德之第次亦十六等?!雹赱3]303又逐一將十六種職業(yè)的作為與道德品性做了概述,最后得出結論:“故以此十六職業(yè)者,第次道德,則自藝士以下,率在道德之域;而通人以上,則多不道德者。”[3]311章太炎的這番論斷,對“通人”寄望殷切,愈是“通人”愈要堅持修身律己:“今之革命黨者……提倡者多在通人。使通人而具道德,提倡之責,舍通人則誰與?”[3]312希望從根本上提高革命者的道德水平,為革命服務。
(二)革命之力量在修身
古之所謂革命,《周易·革卦》曰:“順乎天而應乎人”,章太炎所謂的革命者“非革命也,曰光復也,光復中國之種族也,光復中國之州郡也,光復中國之政權也。以此光復之實而被以革命之名?!盵3]292在找到“革命不成之原”[3]314即人的道德墮廢后,章太炎提出要將“依自不依他”作為革命者修身的原則,即“仆所奉持,以依自不依他為臬?!雹踇4]樹立“固堅厲、重然諾、輕死生”[3]320的革命精神,踐行堅忍不拔、勇于犧牲的革命品質,將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倡導的“知恥、重厚、耿介”再加上“必信”作為革命者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一曰知恥?!段宕贰ゑT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不廉不恥,則禍敗亂亡無所不至。然而四者之中,恥為尤要。故曰“行己有恥”;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徒,無恥矣”;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
二曰重厚。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楊子《法言》曰:“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p>
三曰耿介。讀屈子《離騷》之篇,乃知堯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則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笔侵^耿介,反是謂之昌披。
抑吾于寧人所舉三事之外,又得一不可缺者,曰必信。信者,向之所謂重然諾也。昔人以信為民寶,雖孔氏之權譎,而猶曰無信不立,又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今之習俗,以巧詐為賢能,以貞廉為迂拙。雖歃血蒞盟,猶無所益……知禍患之將至,則借口于遠求學術,容身而去矣。見異己之必勝,則遁辭于大度包容,委事而逸矣[3]319。
讓革命黨人懂廉恥、知國恥,敢于擔起革命的大任,并在面對淫詞艷曲、傷敗風化、誘惑叢生的環(huán)境中擺正心態(tài)、嚴肅審慎、務實敦厚,不為外物所動、無為名利所惑、不為困難所嚇,堅定革命的志向,否則“知識愈進,權位愈申,則離于道德也愈遠”[3]311。耿介是要去除浮華,不流俗,不同流合污,保持革命黨人純潔高尚的道德情操,不為世俗利益所左右,安貧樂道、團結向敵。必信是要求革命者信守儒家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論語·憲問》),從而堅定革命信念,不盲目世俗、搖擺不定,要以信為德,誠實互信,踐行革命之初心。章太炎對革命者修身立德思想的倡導為革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且“今之革命,非為一己,而為中國。中國為人人所共有,則戰(zhàn)死亦為人人所當有”[3]300。強化革命者的主體意識,激發(fā)革命者的革命熱忱,即“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5]。
三、梁啟超:塑造一代新民與修身
“新民”源出《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岛圃唬鹤餍旅瘛T娫唬褐茈m舊邦,其命惟新?!比涣簡⒊摹靶旅瘛闭f更富辯證思維、全面考量,他說:“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實乃無功。”[6]意在“維新吾民”[7],將民眾培養(yǎng)教育成為具有新型人格的國民。在塑造過程中,“新民”的形象、內涵、體魄和精神皆需倚賴修身之道。
(一)公德與私德
梁啟超在《新民說》一書中,專門單列兩個篇章,即《論公德》與《論私德》,對“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或缺之具也?!盵6]62并斷言:“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量數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愿之人,仍無以為國也?!盵6]197將公德與私德之盛衰,提升到關系民族存亡的高度。
梁啟超認為,中國人的一個大缺點就是公德的缺乏,因此他強調“新民”必須具有這種“利群”的公德。他說:“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而萬千條理即由是生焉。”[6]58“群”即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社會群體,而國家是最大的群體,“夫國家者,一國人之公產也”[8],“新民”應當具有國家思想,個人和小群都要服從國家利益,“我國自昔未嘗以愛國大義為倫理一要素,愛國乃是天下之盛德大業(yè)”[8]1,所以“利群”的公德從根本上說就是愛國。梁啟超在中國內憂外患之際號召“新民”具有公德意識,力行公德,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于己于家于國皆具有重要的意義。私德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欲鑄國民,必以培養(yǎng)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欲從事于鑄國民者,必以自培養(yǎng)其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盵6]將私德視為公德的基礎,主張“新民”吸收儒家“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朱子語類輯略》)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養(yǎng)性修身,知行合一,以立志、存養(yǎng)、擴充、致良知改造“新民”。
(二)獨立與自由
梁啟超的“新民”說十分強調塑造獨立自由的人格,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自愛、自治、自立、自尊的品格。他說:“自由者,權利之表證也。凡人所以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權利。二者缺一,實乃非人。故自由者,亦精神界之生命也?!盵9]“自由”是天賦予人“精神界之生命”“不自由毋寧死”[9]40,足見獨立自由對于人的重要性。
梁啟超的獨立自由,是相對于奴隸性而言的,數千年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桎梏扼殺下,民眾形成了一種“自賤、自暴、自棄”的懦弱心里,甘心被奴役、受束縛鉗制,“言學問則倚賴古人,言政術則倚賴外國”,人的個性在這種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下被泯滅,自由的人格更無從談起。人成為愚昧、落后而不能自覺的工具,梁啟超對國民劣根性進行針砭,正是因為去奴性是造“新民”的必然前提,他在《新民說·論自由》中更是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命題:“若有欲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隸始。”呼吁人們“勿為古人之奴隸”“勿為世俗之奴隸”“勿為境遇之奴隸”“勿為情欲之奴隸”,而保持自己獨立自由之本性[10]?!吨芤住は髠鳌ご筮^》曰:“君子以獨立不懼”,洎乎近代“人有三等:一曰、困縛于舊風氣之中者;二曰、跳出于舊風氣之外者;三曰、跳出舊風氣而后能造新風氣者……天下不能獨立之人,其別亦有二:一曰望人之助者,二曰仰人之庇者。望人之助者蓋凡民也,猶可言也;仰人之庇者,真奴隸也,不可言也。嗚呼!……此根性不破,雖有國不得謂之有人,雖有人不得謂之有國?!盵11]“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于世界萬國之間”[9]44。梁啟超“新民”說中的這些主張個性解放,破除奴隸思想的言論,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無疑是起到振聾發(fā)聵的作用;而對于正在勇猛地從事社會變革的社會人士來說,則不啻是空谷足音[10]275。
(三)進取與冒險
《新民說》中專門列有《論進取冒險》一節(jié),強調“新民”必須具有一種進取冒險的人生觀,用熱誠、智慧和膽力改變命運。另外,《論毅力》與《論尚武》兩節(jié)中也闡釋張揚了冒險精神,足見梁啟超對這一德行的重視。
梁啟超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提倡聽天由命、清靜無為,且:“吾中國人無進取冒險之性質,自昔已然,而今且每況愈下也。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曰:無多言,多言多患,無多事,多事多敗也,曰:危邦不入危邦不居也……嗚呼!一國之大,有女德而無男德,有病者而無健者,有暮氣而無朝氣,甚至乃至有鬼道而無人道,恫哉恫哉!吾不知國之何以立也!”[6]79歐美諸國的崛起、富強,則是因為其富于進取冒險之精神,“其氣魄有破釜沉舟,一瞑不視之概。其徇其主義,有天上地下,惟喔喔獨尊之觀。其向其前途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志。其成也,涸腦精以買歷史之光榮,其敗也,迸鮮血以贖國民之沉孽。嗚呼!曷克有此,曰為進取故,曰為冒險故!”[6]79如此不遺余力的夸贊,其用意正是希望“新民”擁有這樣一往無前、進取冒險的品質。梁啟超進而指出進取冒險精神有四個組成要素:希望、熱誠、智慧和膽力。希望是文明進步的基礎,他斷言:“故人類所以勝于禽獸,文明人所以勝于野蠻,惟其有希望故?!盵6]79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憧憬,激發(fā)內在的熱誠,是人們進取冒險的動力。而智慧和膽力則是人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不斷奮斗拼搏的助力和基石。梁啟超在《論毅力》一文中寫道:“其希望愈遠、其志事愈大者,其所遭拂戾之境遇必愈眾”,樹立大無畏的冒險精神、鍥而不舍的進取品質才是“新民”的應有之義。
四、蔡元培:培育公民素質與修身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啟蒙思想家,以“翰林革命”而著稱。在其就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伊始,便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五育并舉”④的思想,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而“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12],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具有自由之意志、獨立之人格的公民[12]262。
(一)修身⑤以立己
蔡元培認為:“修己之道不一,而以體育為第一義?!盵13]“實踐道德,宣力國家,以盡人生之天職,其必自體育始矣?!盵13]這里的體育即“康健其身”,身不康健不能盡孝,身不康強不能盡忠。西哲常言:康強之精神,必寓于康強之身體?!叭魣蠓浅V?,且亦富于春秋,徒以體魄孱弱,力不逮志,奄然與凡庸伍者,甚至或盛年廢學,或中道夭逝,尤可悲焉。”[13]108可見“康健其身”于自身、于家族、于社會、于國家皆意義重大。
論及如何保持“獅子樣的體力”[13]240,蔡元培提出:“一曰節(jié)其飲食;二曰潔其體膚及衣服;三曰時其運動;四曰時其寢息;五曰快其精神。”[13]今日的中學生、大學生,便是明日的社會中堅、國家柱石,節(jié)欲、運動、涵養(yǎng)精神都是康強身體之道,封建舊教育嚴重荼毒了學生的身體健康,“野心帝王專以文字章句愚弄天下書生,鄙棄武事,把知識階級的體力繼續(xù)不斷的摧殘下去;流毒至今,一般讀書人應有的健康,大都被毀剝了?!盵14]“惟有那班書酸子,一天只知道咿咿唔唔,搖頭擺腦的讀書,走到人前癡癡呆呆的歪著頭,弓著背,勾著腰,斜著肩膀,面孔又黃又瘦,耳、目、手腳無一件靈動中用?!盵15]這段對于舊教育制度的控訴可謂一針見血,將孱弱已極、毫無生氣的“文人”(意為文弱之人)[13]刻畫的淋漓盡致。所以體育居于培養(yǎng)公民之首,是修身立己之本。
(二)修學以立志
修學,蔡元培稱之為“知育”“知識之啟發(fā),必由修學?!盵13]118 “世之不忠不孝、無禮無義、縱情而亡身者,其人非必皆惡逆悖戾也,多由于知識不足,而不能辨別善惡故耳。”[13]117修學意味著深刻的思想變革、全面的知識積累,在不斷蛻變的過程中樹立遠大的志向、實現自我的價值追求。
莊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保ā肚f子·內篇·養(yǎng)生主第三》)只有保持“猴子樣的敏捷”“駱駝樣的精神”[13]240方能以有涯之生修無涯之學?!靶迣W之道有二:曰耐久;曰愛時。凡少年修學者,其始鮮或不勤,未幾而惰氣乘之,有不暇自省其功候之如何,而咨嗟于學業(yè)之難成者……專門學藝,其理義之精深,范圍之博大,非專心致志,不厭不倦,必不能窺其涯涘?!盵13]118修學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古今碩學,必是博而精者也。朱熹《勸學文》中有言:“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毙迣W的過程中,切記不可荒廢光陰,“嘗有詣友終日,游談不經,荒其職業(yè),是謂盜時之賊,學者所宜戒也?!盵13]119修學的目的,蔡元培認為可歸納為“誠勤勇愛”⑥?!罢\字之義,不但不欺人而以,亦必不可為他人所欺……勤,則是反復推尋,不憚周詳,養(yǎng)成勤勞之習慣……勇,固不僅限于為國捐軀、慷慨赴義之士,凡作一事,能排萬難而達其目的者,皆可謂之勇……愛,愛之范圍有大小,獨至于學術方面:一視同仁,無分畛域?!盵13]235所以修學從社會的層面說,是要精研學理,樹立遠大志向;從自身的修養(yǎng)而言,是為了享受獨立、自由的精神世界,有安身立命之基,即修學是修身立志之本。
(三)修德以立業(yè)
修德,蔡元培視為“人格之本、立業(yè)之本”[12]263。“凡實行本務者,其始多出于勉強,勉之既久,則習與性成。安而行之,自能欣合于本務,是之謂德?!盵13]185修德不僅是自修之德,更是家族之德、社會之德、國家之德、人類之德。
修德之道,“先養(yǎng)良心……良心常有發(fā)現之時,如行善而愜,行惡而愧是也。乘其發(fā)現而擴充之,涵養(yǎng)之,則可為修德之基矣?!盵13]186蔡元培肯定了為善無分大小、去惡為行善之本、悔悟為改過遷善之機、進德貴于自省等儒家傳統(tǒng)的修身工夫對公民樹立功業(yè)的積極意義。在其著作《華工學校講義》中,有德育三十篇⑦用以“示人以實行道德之規(guī)范”[13]4。在《中學修身教科書》中,更是通過弘揚儒家文化中信義、恭儉的美德表達了公民的道德理想追求:
信義者,實事求是,而不以利害生死之關系枉其道也。人茍以信義接人,毫無自私自利之見,而推赤心于腹中,雖暴戾之徒,不敢忤焉。否則不顧理義,務挾詐術以遇人,則雖溫厚篤實者,亦往往報我以無禮。西方之諺曰:正直者,上乘之機略。此之謂也。世嘗有牢籠人心之偽君子,率不過取售一時,及一旦敗露,則人亦不與之齒矣。
交際之道,莫要于恭儉。恭儉者,不放肆,不僭濫之謂也。人間積不相能之故,恒起于一時之惡感,應對酬酢之間,往往有以傲慢之容色,輕薄之辭氣,而激成兇隙者。在施者未必有意以此侮人,而要其平日不恭不儉之習慣,有以致之[2]121。
在承繼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上,蔡元培又吸納了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思想,即思想自由、意志自由和人身自由;社會地位的平等和人格的平等以及博愛之心,實現了公民的改造,造就了為民族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時代公民。所以說修德是修身立業(yè)之本,“是故修己之道,體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廢也。” [13]108
作如是觀,近代諸大家的修身思想既是風雨如磐的近代史所使然,又飽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對當下共產黨人修身立業(yè)及當今社會道德文明建設意義深遠。
注釋:
①此處所謂“亡國”,孫中山細指中原為“滿清”所顛覆。
② 此十六類為:農人于道德為最高,其人勞身苦形,終歲勤動,田園場圃之所入,足以自養(yǎng),故不必為盜賊,亦不知天下有營求詐幻事也。工人稍知詐偽,楛窳之器,綿薄之材,有時以欺市人,然其強毅不屈,亦與農人無異。裨販者,有二種:共有荷簣戴盆,求鬻于市者,則往往與農工相類。若夫千里求珍,牽車載牛,終日輜重不離身……诪張為幻之事,亦稍以益多矣。坐賈者,倚市廛,居奇貨,其樸質不逮農工,其豁達不逮裨販。學究者……未至折腰屈膝為他人作狗馬也。藝士者,醫(yī)方繪畫書法雕刻之屬,其事非一,此共以術自贍,固無異于工賈。書畫雕刻之士,多為食客,而醫(yī)師或較量貧富,阿諛貴人。然高者往往傲岸自好,雖有藝術,值其情性乖角之際,千金不移,固亦有以自重也。通人者……視學術之不己若者,與資望之在其下者,如遇仆隸;高己者則生忌克;同己者則相標榜;利害之不相容,則雖同己者而亦嫉之。若夫篤信好學,志在生民者,略有三數狂狷之材,天下之至高也。行伍者……清淳樸質之氣既亡,而驕橫恣妄之風以起。胥徒者,其取以詐不以力矣,其患在獨不在群矣……幕客者……以簡傲為謅媚,以跅弛為裨闔,以察言觀色,固結主知,其術彌工,其操彌下,郡邑守令,仰望風采,陟罰臧否,在其一言……職商者,非謂援例納捐,得一虛爵,謂其建設商會,自成團體。或有開礦筑路通航制器,道隸于商部者……京朝官者,或出學究,或出藝士,或出通人,而皆離其素樸,胥徒幕友之所為,率盡能之。然其位置最高,得自恣肆……方面官者,其行又不逮京朝官……差除官者,其浮競污辱,又甚于京朝方面……然其次猶有雇譯者,則復為白人之外嬖,非獨依倚督撫而已。
③ “臬”為標桿、原則、標準、準則之義。
④五育思想,出自《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135頁,全文如下:“譬之人身,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wèi);實利主義者,腸胃也,用以營養(yǎng);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huán)機也,周貫全體;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于神經系,而無跡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廢之理也?!?/p>
⑤此處的修身是狹義的修身,特指修煉康強的體魄,擁有強健的身體。
⑥“誠勤勇愛”是北京高等示范學校的校訓。
⑦德育三十篇:合群、舍己為群、注重公眾衛(wèi)生、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盡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責己重而責人輕、勿畏強而侮弱、愛護弱者、愛物、戒失信、戒狎侮、戒謗毀、戒罵詈、文明與奢侈、理信與迷信、循理與畏威、堅忍與頑固、自由與放縱、鎮(zhèn)定與冷淡、熱心與野心、英銳與浮躁、果敢與魯莽、精細與多疑、尚潔與太潔、互助與依賴、愛情與淫欲、方正與拘泥、謹慎與魏斯、有恒與保守。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345.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15.
[3]章太炎.章太炎選集(注釋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91.
[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68.
[5]章太炎.演說錄[J].民報第六期,1906.
[6]梁啟超.新民說[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54.
[7]梁啟超.新民叢報章程[J].新民叢報第1號,1902.
[8]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十一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20.
[9]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四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39.
[10]周德豐.中國近代哲學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74.
[11]梁啟超.獨立論[J].清議報第33冊,1899.
[1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134.
[13]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107.
[1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477.
[1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