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升
(合肥工業(yè)大學(xué) 數(shù)學(xué)學(xué)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為方便討論,先引入一些記號和定義。本文提到的整數(shù),均為有理整數(shù)。表示全體整數(shù)之集,+表示全體正整數(shù)之集,≥0表示全體非負整數(shù)之集,表示全體有理數(shù)之集。兩個整數(shù)a和b的最大公因子記作g.c.d.(a,b)。對任一實數(shù)x,“[x]”表示不超過x的最大整數(shù)。
特別地,當a0∈,a1,a2,a3,…∈+時,稱「a0,a1,a2,…,an」為有限簡單連分數(shù),稱「a0,a1,a2,……」為無限簡單連分數(shù);當a0∈而a1,a2,a3,…為大于1的整數(shù)時,稱「a0,a1,a2,…,an」為有限半單連分數(shù),稱「a0,a1,a2,……」為無限半單連分數(shù)。
(1)若存在m∈≥0和k∈+,使得?n≥m,都有an+k=an,則稱為循環(huán)數(shù)列,稱無限連分數(shù)「a0,a1,a2,……」或「a0,a1,a2,……」為循環(huán)連分數(shù),稱k為該數(shù)列或該連分數(shù)的周期,此時將該連分數(shù)記為或
(2)若存在k∈+,使得?n≥0,都有an+k=an,則稱為純循環(huán)數(shù)列,稱無限連分數(shù)「a0,a1,a2,……」或「a0,a1,a2,……」為純循環(huán)連分數(shù)。
設(shè)Δ∈+非完全平方數(shù),則可以用的無限簡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的漸近分數(shù)給出Pell方程x2-Δy2=±1的基本解(即最小正解)和全部正整數(shù)解。這是數(shù)論中廣為人知的經(jīng)典結(jié)果(參見專著[2]的第3章第3節(jié),[4]的第7章第6節(jié),或者[5]中的定理3.18)。
對于在實二次域理論中應(yīng)用廣泛的Pell方程x2-Δy2=4,求解過程更復(fù)雜。根據(jù)[3]中第1章引理2.4,如果非完全平方的正整數(shù)Δ=b2+4ac,其中a,b,c∈,|b|ac,g.c.d.(a,b,c)=1,那么可以用的無限簡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的漸近分數(shù)給出方程x2-Δy2=4的最小正解和全部正整數(shù)解。困難的地方在于,此時必須討論的無限簡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的最小周期的奇偶性。在最小周期為奇數(shù)和最小周期為偶數(shù)這兩種情況下,方程x2-Δy2=4的解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
本文將以二次無理數(shù)的無限半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為工具給出Pell方程x2-Δy2=4的最小正解和全部正整數(shù)解。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無需討論最小周期的奇偶性,在各種情況下都有統(tǒng)一的表達式。
為了便于應(yīng)用,將半單連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zhì)列舉如下(這些性質(zhì)都是已知的,可以在[1],[5],[6]中找到)。
引理2.1 設(shè)x1,…,xn為實數(shù)。若xj≥2(1j
s-2=0,s-1=1,t-2=-1,t-1=0;sn=xnsn-1-sn-2,tn=xntn-1-tn-2,?n≥0;
又設(shè)a∈,則以下結(jié)論成立(假定其中出現(xiàn)的各連分數(shù)和分數(shù)都有意義):
(1)?n∈+,?r∈≥0,有「x0,…,xn-1,xn,…,xn+r,a」=「x0,…,xn-1,「xn,…,xn+r,a」」;
(2)?n∈≥0,有(約定:當n=0時,等式左邊就表示a);
(3)?n∈≥0,有
引理2.3(半單連分數(shù)的基本運算性質(zhì))(假定其中出現(xiàn)的各連分數(shù)和分數(shù)都有意義)
(1)?n∈+,有
(2)設(shè)a,b∈,n∈≥0,則且
(3)設(shè)k∈+,a2,a4,…,a2k-2∈,a1,a3,…,a2k-1∈+,則有
(1)?n∈≥0,?δ∈[1,+),?ε∈(0,+),都有「x0,…,xn,δ」<「x0,…,xn,δ+ε」;
(2)?n∈≥0,都有「x0,…,xn」>「x0,…,xn,xn+1」>x0-1;
引理2.5(半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i)?j≥1,有aj≥2;
(ii)?j≥0,有ξj=「aj,aj+1,aj+2,aj+3,…」;
(iii)ξ=「a0,a1,a2,a3,…」(即任一實數(shù)都可展開為無限半單連分數(shù));
(i)?n≥0,有an=[θn]+1,且θ=「a0,…,an-1,θn」;
(ii)?n≥1,有θn≥1;
(iii)θ為有理數(shù)的充要條件是:存在j0≥0,使得aj=2(?j≥j0);
(iv)θ為無理數(shù)的充要條件是:集合{j∈|j≥0,aj≥3}含無限多個元素。
引理2.6 設(shè)ξ為無理數(shù)且ξ=「a0,a1,a2,a3,…」,其中aj∈(?j≥0),且aj≥2(?j≥1),則ξ為二次無理數(shù)的充要條件是:存在m∈≥0和k∈+,使得?n≥m,有an+k=an。
引理2.7 設(shè)ξ為實二次無理數(shù),則ξ可表示為無限純循環(huán)半單連分數(shù)的充要條件是:ξ>1且ξ的共軛數(shù)屬于開區(qū)間(0,1)。
以下命題是初等的,但對于本文主要定理的證明很有用。
證明 若已知g.c.d.(u1,v1)=1,則存在λ,μ∈,使得λu1+μv1=1,即于是,由已知條件可知即(r11λ+r12μ)u+(r21λ+r22μ)v=1,從而必有g(shù).c.d.(u,v)=1。
引理3.1 若a,b,c∈,|b|ac,且Δ=b2+4ac非完全平方數(shù)(此時當然有a≠0且c≠0),則必存在a0,a1,…,ak∈,其中a1,…,ak≥2,使得
由引理2.3(4)可以推出以下結(jié)論。
(1)若l=2k(其中k∈+),則α可表示為無限循環(huán)半單連分數(shù)
(2)若l=2k-1(其中k∈+),則α可表示為無限循環(huán)半單連分數(shù)
以下定理將該恒等式推廣到無限循環(huán)半單連分數(shù)的情形,系本文的原創(chuàng)。
(sk-1+βtk-1)m=smk-1+βtmk-1。
(1)
證明 由已知條件可知,存在整系數(shù)二次多項式ax2-bx-c(其中a,b,c∈,a>0),使得ax2-bx-c=a(x-α)(x+β)。此時,有
由已知條件,可知s0=a0,t0=1。再由半單連分數(shù)的漸近分數(shù)的性質(zhì)(引理2.2)可知,?n≥1,都有sn=ansn-1-sn-2,tn=antn-1-tn-2。
?m≥0,有α=「a0,…,amk,amk+1,amk+2,amk+3,amk+4,……」
=「a0,…,amk,a1,a2,a3,a4,……」
=「a0,…,amk,「a1,a2,a3,a4,……」」
(2)
下面運用對m的歸納法來證明(1)式,即(sk-1+βtk-1)m=smk-1+βtmk-1(?m≥0)。
當m=0時結(jié)論顯然成立。
假設(shè)(1)式對非負整數(shù)m成立,我們分兩種情況來證明它對m+1仍然成立。
第一種情況,設(shè)k=1。此時sk-1=s0=a0,tk-1=t0=1。由歸納假設(shè),有
(s0+βt0)m=(a0+β)m=sm-1+βtm-1,從而
(s0+βt0)m+1=(a0+β)m+1=(a0+β)m(a0+β)
=(sm-1+βtm-1)(a0+β)
=a0sm-1+β(a0tm-1+sm-1)+tm-1β2
=sm+βtm(由(2)式),
所以此時(1)式對m+1仍然成立。
第二種情況,設(shè)k≥2。此時我們有
=「a0,…,amk,「a1,a2,…,ak-1」」
所以,由既約分數(shù)的性質(zhì)可知
smktk-1+smk-1(sk-1-a0tk-1)=s(m+1)k-1,tmktk-1+tmk-1(sk-1-a0tk-1)=t(m+1)k-1。
(3)
于是,我們有
(sk-1+βtk-1)m+1=(sk-1+βtk-1)m(sk-1+βtk-1)
=(smk-1+βtmk-1)(sk-1+βtk-1)(由歸納假設(shè))
=smk-1sk-1+β(smk-1tk-1+tmk-1sk-1)+β2tmk-1tk-1
=smk-1sk-1+(smk-a0smk-1)tk-1+β[(tmk-a0tmk-1)tk-1+tmk-1sk-1](由(2)式)
=s(m+1)k-1+βt(m+1)k-1(由(3)式),
即(1)式對m+1仍然成立。
推論3.4 設(shè)實二次無理數(shù)α=「a0,a1,a2,a3,……」=「b0,b1,b2,b3,……」,其中a0,b0∈,和都是正整數(shù)列,且bj≥2(?j≥1);又設(shè)?n≥1,有an+l=an和bn+m=bn,且l和m分別為循環(huán)簡單連分數(shù)「a0,a1,a2,a3,……」和循環(huán)半單連分數(shù)「b0,b1,b2,b3,……」的最小周期。設(shè)β為α的共軛數(shù)的相反數(shù),又設(shè)其中p,s∈,q,t∈+,g.c.d.(p,q)=g.c.d.(s,t)=1,則以下結(jié)論成立:
(1)當l為偶數(shù)時,必有s+βt=p+βq;
(2)當l為奇數(shù)時,必有s+βt=(p+βq)2。
(1)設(shè)l=2k(k∈+)。由引理3.2(1)可知,
=「a0,a1,a2,a3,…,a2k-1」(由引理2.3(3))
由既約分數(shù)的性質(zhì)可知s=p,t=q,從而s+βt=p+βq。
(2)設(shè)l=2k-1(k∈+)。由引理3.2(2)可知,
=「a0,a1,a2,a3,…,a2k-1,a1,a2,a3,a4,…,a2k-2」(由引理2.3(3))
=「a0,a1,a2,a3,…,a2k-1,a2k,a2k+1,a2k+2,a2k+3,…,a4k-3」
所以s=p2l-1且t=q2l-1,進而s+βt=p2l-1+βq2l-1=(pl-1+βql-1)2=(p+βq)2。
以下定理是本文的主要結(jié)果,用無限循環(huán)半單連分數(shù)的漸近分數(shù)給出了一類在代數(shù)數(shù)論中有重要應(yīng)用的Pell方程的最小正解和全部正整數(shù)解。
定理3.5 設(shè)a,b,c∈,|b|ac,g.c.d.(a,b,c)=1,且Δ=b2+4ac非完全平方數(shù)。記設(shè)α的無限半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為「a0,a1,a2,a3,…」,它的最小周期為k,其中為整數(shù)列,當j≥1時恒有aj≥2。對每個n≥0,設(shè)「a0,a1,…,an」=sn/tn,其中sn∈,tn∈+,g.c.d.(sn,tn)=1,則以下結(jié)論成立:
(1)Pell方程x2-Δy2=4的最小正解為sk-1+βtk-1;
(2){(x,y)∈+×+|x2-Δy2=4}
證明 設(shè)α的無限簡單連分數(shù)展開式為「A0,A1,A2,A3,……」,最小周期為h,其中A0∈,Aj∈+(?j≥1)。由[3]中第1章引理1.2可知,必有對每個m≥0,令「A0,A1,…,Am」=pm/qm,其中pm∈,qm∈+,g.c.d.(pm,qm)=1。
(2)這可以從[3]中第1章引理2.2和本文的定理3.3直接推出。
致謝
作者感謝趙立璐教授對本文引理3.2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