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加勝, 趙建平
(南京理工大學 紫金學院微波熱解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23)
在原油儲運過程中,由于自然沉降,沉積在油罐底部的一種由水、原油和固體顆粒組成的危險廢棄物稱為罐底油泥,屬于危廢(HW08)行列。國內外主要處理方法:萃取分離法[1]、熱解分離法[2-8]、生物處理法[9]、超聲波脫油技術[10,11]、熱水洗處理技術[12-13],均有工程應用案例,同時也存在一定局限性[14-16]。
調質—機械分離技術主要通過破乳劑改變油泥砂的顆粒結構、破壞膠體穩(wěn)定性,以提高油泥砂的脫水性能,然后對處理后的油泥進行油、水、泥三相分離。本文建立油—水兩相分離數(shù)學模型,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論證了模型的可行性,并成功用于長慶油田罐底油泥處理,日處理量達到30~40m3。
取長慶油田罐底油泥為樣品,黑色黏稠狀流態(tài)液體,有刺鼻的氣味。選取罐底油泥上部、中部、下部各100mL,代號1號油泥、2號油泥、3號油泥,參照GB/T 212-2008《煤的工業(yè)分析方法》,測定油水渣三組份含量,參照《SY/T 5119-2008巖石中可溶有機物及原油族組分分析》,測定油相中飽和烴(saturates)、芳香烴(aromatics)、膠質(resins)、瀝青質(asphaltenes)4組分含量數(shù)據(jù);參照GB/T 31391-2015《煤的元素分析》進行油泥的元素分析,見表1。
表1 油泥三組份含量、SARA4、元素分析
從表1可知,長慶油田罐底油泥以飽和烴、芳香烴為主,C、H元素總量超過60%,其含油率達到15%。每年約有5萬噸罐底油泥,年收集油量可達7500噸,具有很大的市場價值。
常溫下,含油污泥為黑色粘稠液體如圖1(左),流動性差。將油泥樣品均勻地涂于載玻片上,利用顯微鏡觀察其微觀結構,見圖1(右)。
從圖中可以看出,油泥是以油相為連續(xù)相,乳化水和固體顆粒分散其中的形式,即油包水型乳液,油相中還存在著一部分泥的顆粒以及大分子的瀝青質顆粒。通過對顯微圖像進行放大對比,其中水滴長度大于10μm近55%,泥渣長度大于10μm近40%。
油泥黏度大,影響油泥管道運輸和油、泥、水的三相分離,在油包水混合物體系中,顆?!w粒之間和顆?!椭g緊密雜亂地纏繞在一起,形成充滿整個空間的連續(xù)網(wǎng)架結構,這種結構與膠質、瀝青質等重質分子之間形成的纏繞卷曲結構,一起促成了罐底油泥的高黏特性。黏度是影響油—水分離的關鍵參數(shù)之一,采用旋轉黏度計在25℃測定黏度為11.3Pa.s。
圖2 水滴受力分析
油泥三相分離的實質是油—泥、油—水兩項分離,其中水—泥兩項結構非常少,一般通過攪拌即被打開,形成油—泥、油—水結構。本文分析油—水分離,水的驅動力為離心機高速旋轉時油水之間因密度不同而產(chǎn)生的離心力差,阻力則主要是兩相之間的粘滯力,其力學分析模型如圖2。
為了建立油—水分離模型,解析不同粒徑的水滴在離心場中的運動情況,首先將對單個水滴在離心場中的受力進行分析。假設油為連續(xù)均勻物質,各處壓力相同,水滴穿過油時受力均勻,為直線運動。單個分散項水滴分析,不考慮離心過程中水滴合并,水滴為球狀,半徑r。水、油為牛頓流體,密度分別為w和o,油、水之間無相對運動。根據(jù)Navier-Stokes方程[17],水滴受力F分析如下:
F=(Fa+Fb)-(Fc+Fd)
(1)
(2)
(3)
(4)
(5)
其中為Fa離心力,F(xiàn)b為浮力,F(xiàn)c為阻力,F(xiàn)d為重力。ω(r/min)為離心機角速度,L為水滴中心到離心機轉子中心間的距離,η為油的粘度。水滴直徑較小,忽略浮力、重力影響,水滴受力F=Fa-Fc。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F=Fa-Fc=ma,上述演變?yōu)椋?/p>
(6)
移項,可得:
(7)
該微分通解:
L=C1er1t+C2er2t
(8)
(9)
采用管式離心機離心實驗對模型結果進行分析,對油—水分離進行論證。分別取1號、2號、3號油泥15g放入40mL離心管中,進行多組離心試驗。罐底油泥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含水率70%~95%之間,本文選擇長慶油田的罐底油泥為研究對象,含水率75%~80%,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表5。
工況一:油泥不進行任何降黏措施,黏度為11.3Pa.s,離心轉速3000r/min,離心半徑11cm,離心時間30min,結果如表2所示。表2數(shù)據(jù)說明,出料含水率降低了4.3%~8.4%,分離效果不明顯。罐底泥三個不同部位油泥,分離出來的水都很少,都是游離水,即底部油泥游離態(tài)水最少,頂部油泥其次,中部油泥最多,工程中該工藝不適用。對比試驗前后油泥微觀結構,發(fā)現(xiàn)粒徑大于40μm水滴基本消除,取處理前油泥微觀結構圖不同部分進行粒徑統(tǒng)計,大于40μm占比較低,符合分離規(guī)律。
工況二:油泥不進行任何降黏措施,黏度為11.3Pa.s,離心轉速3000r/min,離心半徑11cm,離心時間由30min增加到60min,結果如表3所示。表3數(shù)據(jù)說明,出料含水率降低了5.1%~9.5%,分離效果不明顯。增加離心時間,單個水滴獲得的總的離心能增加,單位時間內獲得的能量沒有變化,分離效率基本不變,僅有游離態(tài)水分離出來,符合分離規(guī)律,工程中該工藝不適用。
表2 油—水離心分離率——水滴半徑分析
表3 油—水離心分離——離心時間分析
工況三:油泥不進行任何降粘措施,黏度為11.3Pa.s,離心轉速由3000r/min逐步增加到5000r/min、7000r/min、9000r/min、11000r/min,離心半徑11cm,離心時間30min,結果如表4所示。表4數(shù)據(jù)說明,出料含水率降低了9.4%~55.1%,分離跨度大,即離心轉速是影響分離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罐底泥三個不同部位油泥,水的分離效率趨勢相同,近似冪函數(shù),在7000r/min時,差距最大,主要是油泥中水的粒徑分布細微區(qū)別,即中部油泥粒徑在10μm分布較密集。離心轉速小于5000r/min時,分離效率較低,以游離態(tài)水分離為主,轉速達到7000r/min,藏于絮體網(wǎng)絡內部的絮體水開始分離,轉速達到11000r/min,絮體水全部分離,因毛細作用保持在油泥的毛細空隙中的毛細水,部分分離,由公式(8)理論推導,進一步加大離心轉速,毛細水可以全部分離。在顯微鏡下觀察分離后的油項中水滴,粒徑小于5μm,即5μm以下的水滴離心力分離較困難。離心速度提高,大部分水滴在離心力作用下可以分離,但目前市場成熟的用于油泥的臥式離心設備,轉速2000-4500r/min,離心轉速受困于機械材料、機械結構、機械穩(wěn)定性等因素影響,暫時無法提高,需要進一步努力,所以工程中該工藝不具備通用性。
工況四:油泥進行降黏措施,離心轉速3000r/min,離心半徑11cm,離心時間30min。采用的降黏技術主要有加熱降黏、乳化降黏和溶劑降黏等,本文通過溫度從25℃逐步升高至80℃,同時添加輕質油、煤油、甲苯等,選測不同黏度油泥離心分析,具體試驗方法,見參考文獻[7]。結果如表5所示。
表4 油—水離心分離——離心轉速分析
表5 油—水離心分離——黏度分析
表5數(shù)據(jù)說明,出料含水率降低了12.5%~62.4%,分離跨度大,即黏度也是影響分離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罐底泥三個不同部位油泥,水分離效率趨勢相同,近似線性關系,特別是黏度下降后,三種油泥水分離效果非常接近,即水分子團在離心力作用下,逐步聚合,內部水分子通道逐步建成。通過降低黏度,分離效率大幅提高,降黏措施較易實現(xiàn),是目前油泥研究熱點,具備工程通用性。降粘措施非常多,升溫、加藥劑均有一定局限性,特別是針對油泥的復雜性、多樣性,需要多種工藝手段聯(lián)合使用和新工藝的研究,如超聲降黏、微波降黏、電磁場降黏等。
為實現(xiàn)高效率、低成本、大規(guī)模處理油泥,從2015年開始,我校聯(lián)合長慶油田開展了共同研究,最終設計出含油污泥分離處理系統(tǒng),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含油污泥分離處理系統(tǒng)
圖4 長慶油田現(xiàn)場處理圖片
含油污泥處理系統(tǒng)包括加藥裝置、調制收集撬、離心分離裝置。加藥裝置負責將各種藥劑按照配方調制均勻,由定量泵輸送至調制收集撬。調制收集撬包括氣浮裝置、曝氣裝置、收油裝置、攪拌裝置、加熱裝置、收油箱等組成。氣浮裝置、曝氣裝置產(chǎn)生大量微小氣泡,穿過油泥,形成很多微小通道,便于水滴聚合,同時降低油泥黏度。加熱裝置通過導熱油對油泥進行加熱,一般加熱至70℃。攪拌裝置通過電機帶動槳葉進行勻速攪拌,使油泥各向同性。油泥在撬內均勻攪拌、加熱,與藥劑均勻混合,實現(xiàn)破乳降粘,部分輕質油浮出水面,通過收油裝置將油收集至收油箱,剩下物料輸送至離心分離裝置。抽取樣品進行黏度測試,匹配合適的離心機離心轉速,進行分離,油進入收油箱,水進入污水箱,實現(xiàn)油—水分離。底部油—泥進入固液離心機,分離原理相同。工程中考慮到離心機連續(xù)工作,一般調制收油撬為兩個,交錯使用。
進入離心機前,將油泥在撬內加熱至70℃,曝氣裝置、氣浮裝置正常開啟,攪拌槳葉750~1200r/min,開始攪拌速度750r/min,逐步升高至1200r/min,根據(jù)油泥特性添加不同藥劑及比例,攪拌30min,收集表層浮油,一般比例3%~10%。取樣測黏度,黏度2Pa.s以下,進入離心機。離心機選擇650系列,即轉鼓內徑650mm,轉速2500~3500r/min,工程一般選擇3000r/min,進行離心分離,生成油和水,其中油進行深度加工,生成汽油、柴油、煤油、瀝青等,水進行過濾、絮凝沉降、化學綜合等方法循環(huán)使用。日處理量30~40m3,穩(wěn)定運行時間2年,說明該原理正確、工藝合理可行,具有普適性。
油泥三相分離工藝方法很多,本文采用調質—機械分離技術,主要觀點如下:
(1)對油泥成分進行分析,確定油泥含水率、含油率,油中各組分比例,為后期油水分離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特別是飽和烴、芳香烴容易實現(xiàn)油水分離。
(2)建立油—水分離數(shù)學模型,并通過試驗論證了模型的可靠,為后期工程處理油泥提供理論基礎。
(3)在長慶油田進行了大量工程試驗,確定了工藝參數(shù),建立了日處理量30-40m3生產(chǎn)線,并穩(wěn)定運行了2年,論證了數(shù)學模型和實驗數(shù)據(jù)的可行性。
油泥三相分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行業(yè)認可,但距離全面工程化還需繼續(xù)完善,主要如下:
(1)物料來源不同,形態(tài)有一定區(qū)別,降低黏度很困難,特別是老化油、聚合物,效果不理想;
(2)數(shù)學模型建立過程中,忽略了調制處理中油泥內部形成的通道,水滴運行過程中的合并長大等因數(shù);
(3)本文僅針對長慶油田罐底油泥進行全面研究,落地油泥等不適用該工藝,全國推廣仍需大量試驗工作;
(4)油泥處理相關標準嚴重缺失,需要相關管理部門、企業(yè)、高??蒲性核餐鸩荩I行業(yè)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