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順天府大堂
北京是都城,在有皇上的年代,是皇上辦公的地方,換句話說,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不說您也明白,中央政府管的是全國的事,那么,北京地面兒歸誰管呢?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歸北京市政府管。北京是中央的直轄市,跟各省和自治區(qū)是平級,但規(guī)格要高一些。
明清時期的北京市政府叫“順天府衙門”,或者直稱“順天府”。以后您要是看到書上有“順天府”三個字,就想到這說的是北京的事兒,當然,北京前邊要加上一個“老”字。
元朝滅金,定都大都(北京)之后,改金代的大興府為大都路總管府。明代首都在南京,將元代的大都路總管府改為北平府。
明永樂元年(1403年),北平改為北京。這是歷史上北京這個地名的肇始之年,換句話說,北京這座城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叫北京的呢?準確地說是1403年。
北平改北京了,當然北平這個地名就不能用了,所以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清代的“順天府”在哪兒呢?在東城區(qū)交道口的東官街,即現(xiàn)在東城區(qū)教育學院的位置。
明清兩代的“順天府”,也就是北京市政府,管轄著5州19縣。
5州是:通州、薊州、昌平州、涿州、霸州。
19縣是:大興、宛平、房山、良鄉(xiāng)、三河、武清、寶坻、寧河、香河、保定、文安、大成、固安、永清、東安、順義、懷柔、密云、平谷。
您看了這24個州縣,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一多半屬于現(xiàn)在的河北省。沒錯,當時河北省的大部分屬于直隸。在這24個州縣里,真正屬于北京的只有大興和宛平兩個縣。
順天府大堂石刻
大興縣和宛平縣的衙門也在城里,分別管轄城區(qū)和近郊的一些村鎮(zhèn)。其余的州縣雖然歸“順天府”管,但地方上一些具體事務,則要由“順天府”的府尹(相當于市長),與直隸總督(相當于省長)協(xié)商處理,換句話說,這些州縣屬于雙重領導。
“順天府”所管轄的地方大都靠近帝都,可以說是皇上眼皮底下的地面兒,所以府尹要比一般的知府高三級,為正三品,而一般知府只有從四品。跟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寺等中央一級的“一把手”同級。清代到了三品的部門,通常用的是銅印,而皇上卻給了“順天府”特殊待遇,用的是銀印。
此外,“順天府”的府尹,還有一個其他知府做不到的是,他手眼通天,可以直接向皇上奏事,而其他知府要想奏事,得通過督、撫轉(zhuǎn)奏,直接把奏本遞到皇上手里,沒門兒。
因為京城的地面兒就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清朝皇上十分重視“順天府”,從雍正元年(1723年)之后,明確規(guī)定“順天府”的府尹必須由特簡大臣一人兼管,由六部尚書、侍郎內(nèi)兼用。說白了,“順天府”的府尹必須是皇上的心腹之人兼任。這本身就提高了“順天府”的等級。
“順天府”衙門的機構設置,除了由皇上指派的大臣兼任府尹之外,還設有:
府丞一人,主管教育和考試。
治中一人,主管錢糧、戶籍、土地、農(nóng)事。
通判一人,主管訴訟、禮儀、以及各類城管雜項。
經(jīng)歷一人,主管各類文書文稿的收發(fā)。
照磨一人,掌管核對文書及鄉(xiāng)試繕冊,兼管“順天府”鄉(xiāng)試、會試的考場。
司獄一人,主管刑部所送盲流和流亡犯人的收押和遣返。
此外,還有府學教授、訓導各二人,他們除教學外,還負責保管書籍、文廟祭器、樂器等。
此外,“順天府”衙門還設有堂房,相當于今天的秘書處;本房,相當于今天的檔案室;承發(fā)房,相當于今天的收發(fā)室。與此同時,與中央機構相對應,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
您看著機構不少吧,其實每個“房”,只有一兩人。據(jù)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的“順天府”,所有辦公人員加起來只有72人。
“順天府”衙門的級別不低,但管理權限卻并非想象中那么大。俗話說,京官難當,這并非虛言,因為府衙設在京城,同時與中央的各個部并存,“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所以許多事務往往會受到制約。
順天府志
比如屬于軍事上的事,統(tǒng)歸步軍統(tǒng)領衙門管理,“順天府”是不能插手的,即便步軍統(tǒng)領衙門的人在京城的地面兒上犯了事,“順天府”也無法干預。
這還不算,一些中央單位有時還直接插手京城地面兒上的事,例如屬于監(jiān)察部門的五城巡城御史衙門和五城兵馬司,以及屬于工部的督理街道衙門,經(jīng)常插手京城地面兒上的事兒,讓“順天府”無所適從。
在清代,宗人府的權力非常大,它的地位甚至在內(nèi)閣和六部之上。宗人府主要掌管皇族的事務。宗室和覺羅如果觸犯法律,“順天府”管不了,要由宗人府來處理,所以,宗人府經(jīng)常掣肘于“順天府”的案件處理,弄得“順天府”束手無策。
盡管如此,清朝皇上對“順天府”的官員要求卻很高?,F(xiàn)在,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學院里頭有個禮堂,它就是當年“順天府”的大堂。
當時的大堂懸掛著“肅清畿甸”的匾額,并有雍正皇帝御筆題寫的訓詞:“畿甸首善之區(qū),必政肅風清,乃可使四方觀化,非剛正廉明者,曷克勝任?!?/p>
“順天府”在京城還有“府辦”的學校,叫“府學”,“府學”設在現(xiàn)在的東城區(qū)府學胡同65號,府學胡同的地名,就是根據(jù)“府學”起的。
“順天府”的“府學”是明永樂元年(1403年),由“大興縣學”改的,占地面積不小。民國以后,這里改為第十八小學、英文補習所,還有文丞相(文天祥)祠。解放后,改為府學胡同小學和文丞相祠。
當時的河北省叫直隸,“順天府”說是北京政府,管轄的地面大致與當時的直隸相同,而真正管理京城地面兒的是“京縣”,即大興縣和宛平縣。
京城的地面兒以中軸線為界,東邊的歸大興縣管,西邊的歸宛平縣管。
大興縣署在東城區(qū)交道口南路東的大興胡同。這條胡同也是因為有大興縣衙門,才叫這名兒。大興縣的名字起于金代的天德五年(1153年),又有一說是金貞元二年(1154年),將析津縣改為大興縣。大興縣署最早在城南,據(jù)《順天府志》記載,元大興縣治所在大都城南(現(xiàn)在琉璃廠一帶),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移到北城教忠坊,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興胡同。
據(jù)史料記載,大興縣署占地約4000多平米,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等,署內(nèi)有6層院子。
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10月4日廢“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下轄大興、宛平等20縣。民國十五年(1926年)首都遷到南京。192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下令,把直隸改為河北省,北京改為北平。同時把北平定位特別市。“京兆地方”所管轄的大興、宛平等20縣,劃歸河北省。1935年3月,大興縣政府遷到南苑大紅門。1937年“七七事變”后,將大紅門的縣治所遷到南苑鎮(zhèn)營市街。
1949年,大興縣人民政府在青云店辦公。1954年縣委縣政府遷到黃村鎮(zhèn),從此,黃村鎮(zhèn)成了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到現(xiàn)在。而原來的大興縣署,其遺址在解放后,成了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的一部分建筑,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遺跡了,只留下了一個地名。
宛平縣署在地安門大街的東官房。東官房這個地名,也是由宛平縣署這兒來的。衙署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的,萬歷十八年(1590年)重修,以后也經(jīng)過多次修建。192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下令,將北京改為北平特別市。同年底,宛平縣署由地安門遷到了盧溝橋旁邊的拱極城內(nèi)。
拱極城早年叫拱北城,清代才改叫拱極城,意為拱衛(wèi)京師的橋頭堡,全城面積才20公頃,有城樓、甕城、敵樓、角樓,城內(nèi)有軍事衙署、營房等,實際上,就是一座軍事防御的城堡,因宛平縣署搬到這兒來,所以才改叫宛平城。
1937年7月,發(fā)生了盧溝橋事變,日軍的炮火轟炸了宛平城,宛平縣署也受到了破壞,被迫遷到了長辛店的老爺廟,即現(xiàn)在的長辛店鎮(zhèn)政府所在地。1952年,宛平縣又劃歸到北京市管轄,不久,宛平縣被撤。1984年,國家對宛平城進行了修整,今天已成為旅游勝地。
地安門西大街的宛平縣署,自縣被改制后,便成為民居,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任何遺跡,唯有東官房這個地名,能讓人想到當年這里正經(jīng)還是政府機關呢。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
順天府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