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3日,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的王女士接到自稱快遞公司打來的電話,稱因包裹太多,王女士在網上購買的某品牌化妝品不慎在運送過程中丟失,希望王女士能夠諒解,并準確地說出了王女士的網購信息和商品訂單號,快遞公司將按照有關規(guī)定給予王女士貨品價值3倍的賠償。
王女士雖然無法按時拿到心愛的化妝品,但是心想3倍賠償也是蠻實惠的,于是欣然接受了快遞公司的致歉,并在對方發(fā)來的鏈接上填寫了快遞丟失賠償申請的相關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網購賬號、退款銀行卡、申請驗證碼等??赏跖咳f萬沒想到的是,填寫完賠償申請后不僅賠償款沒拿到,就連銀行卡里原有的一萬多元錢也不見了。這時對方又打來電話說,王女士填寫的銀行卡號有誤,導致退款無法發(fā)放,銀行凍結了卡內的資金作為保證金,王女士掛掉電話仔細查看,確實是有一位數(shù)字填錯了,于是又填寫了另外一張銀行卡,可是沒想到這張卡里的錢也沒了,王女士這才意識到被騙了,立即報警。
警方提示: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快遞公司實施的電信詐騙案,嫌疑人前期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完全掌握了王女士的網購信息,然后實施精準詐騙。從這起案例可以看出,一是現(xiàn)在的電信詐騙越來越趨向于精準化,針對某個人充分了解信息后制定騙局,而不是以前撒網式的詐騙;二是高科技手段越來越令人眼花繚亂,這個案子中的釣魚網站,就是詐騙手段升級的最好體現(xiàn);三是騙局做得逼真,受害人第一次遭受損失后竟然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被騙。
在網絡購物和快遞業(yè)服務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王女士的案例非常具有警示意義:第一,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在危險網站上留下個人信息,不將印有網購信息的快遞盒隨處亂扔;第二,遇到主動找上門的各種快遞和客服注意不要輕信,尤其是要銀行卡或者驗證碼等信息的,驗證碼就是打開銀行卡的鑰匙,切勿將鑰匙交到騙子手上;第三,發(fā)現(xiàn)被騙及時止損,千萬不能有“自己遇到的可能不是騙子,我再試一次”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