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這促使張曼娟想要寫一本中年人的書,從面對生命中的變動開始,這變動不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與毀壞。于是她在等待的零碎時間里,一點一點地拼湊出陪伴并承擔父母老病的意義,寫下一系列“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專欄,在臉書上與數百萬名照顧者分享。
她圍繞“中年為何令人恐慌無措、中年面臨何種困境、中年該如何破題”的中年之考,以同困、同度、同悟的探求節(jié)奏實現著對中年之殤的清算、治愈與和解,創(chuàng)作了最新暢銷散文集《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張曼娟早年以小說出道,代表作《海水正藍》自1985年出版以來,締造了超過五十萬冊以上的輝煌紀錄,是臺灣當代最長銷的小說,同時該書也獲得讀者票選為最愛百大小說以及臺灣四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十本小說之一。第一本散文集《緣起不滅》二十五萬本的再版紀錄,成為臺灣史上最暢銷的散文集。
當我們無怨無悔、心甘情愿地承擔下來,也就有了機會預習未來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樣的狀態(tài),甚至直面死亡,才能認真思考活著的意義,這也是份難得的生命禮物。
身為作家、大學教授、主持人、填詞人以及“小學堂”孩子王的張曼娟,現在多了一個身份:獨力照顧者。通過這段照護的經驗,張曼娟也得以重新觀照人生與父母的關系。在《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散文集里,張曼娟描述了母親失智后的情景:
自從母親失智的情況愈來愈明顯,我便調整自己的活動,留更多一些時間在家里,讓她能感覺到我的存在。然而有時候,我的“存在感”還是很低的。我在廚房料理了晚餐,還為火氣大導致牙床腫痛的母親沖泡了菊花枸杞冰糖茶,看著她喝完一杯茶,服食了中藥,到貓咪房間去逗弄了一陣心愛的貓咪。七點半左右,為了讓我可以工作,于是,她到客廳看電視。將近八點的時候,我聽見她問家務助理阿妮:“曼娟回來了嗎?”
這時候我不得不放下手邊的創(chuàng)作,走到客廳對她說:“剛喝完我的茶,你就忘記我啰?”
母親笑嘻嘻地說:“咦?你回來啰?什么時候回來的呀?”“回來好久啰?!边@種時候也沒什么好解釋的,更不用強人所難地讓她想起我回家的時間,她能夠記得我是她的女兒,還牽掛著不知道我回家沒有,已經很令人感激了?!澳慊丶伊?,那我就要去睡覺啰。”母親心滿意足地說。
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情節(jié),讓我知道她正一點一點地從生活常軌上偏離,就像一個迷路的人,迷失在空間與時間中。
前一天晚上,我九點多進門,看見母親依然坐在沙發(fā)上,早已過了她的睡覺時間,我很驚訝地問她為什么還不睡覺。
“我要等你回家,你回來了真是太好了。”母親欣慰地說。這兩年如果她的心情不太好,就會特別渴盼著我回家,看見我開門進來,甚至會像小孩那樣開心地鼓起掌來。這時的母親沒有鼓掌,也沒有很開心,顯然有什么事正困擾著她。阿妮走過來對我說:“我一直跟奶奶說不要等了,去睡覺,奶奶說她一定要等你?!?/p>
故事中流露出的情感令人感動。
據統(tǒng)計,目前在臺灣有將近110萬的失能者需要照顧,每天平均照顧13.6小時,歷時平均9.9年。每位老人的身后,都有一位或幾位照顧者,大多是中年人,有些甚至是老年人。如果有幾位照顧者,還可以輪流分擔,互相倚靠,彼此加油,最危險的是獨力照顧者,宛如背著炸彈的炸彈。獨力照顧者常常是隱微的,直到炸彈爆炸,躍上社會新聞版面才會被看見。獨力照顧者以女性居多,又以單身女性的比例最高,除非擁有強大的支持系統(tǒng),否則就是悲劇。
有過照顧經驗的人都知道,最煎熬的部分并不是病痛,而是情緒,老人家年老體衰,感覺到死亡的威脅,于是性格中的陰鷙、貪婪、怨毒、恐懼、懊悔,占據了身心,也波及到身邊的人。照顧者靠得最近,糾結最深,就像沖進火宅救火的人,被火舌襲卷,遍體鱗傷。而人們思想底層的孝道倫理,讓人們只能隱忍,偶爾透露了艱苦心情,又怕背負上不孝的罪名,照顧者于是緘默了。
“作為一個獨力照顧者,我們的摸索,正是替往后更多的獨生子女尋找方向。許多已婚有伴侶也有兒女的朋友都說,他們打定主意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準備和我一樣孤獨老去。我們可以選擇完全假手他人,或以童年創(chuàng)傷、事業(yè)忙碌等種種理由搪塞逃避,但我們沒有。當我們無怨無悔、心甘情愿地承擔下來,也就有了機會預習未來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樣的狀態(tài),甚至直面死亡,才能認真思考活著的意義,這也是份難得的生命禮物啊。”張曼娟寫道。
不失赤子之心,對世界飽含熱情,具有更大的包容力與同理心。
中年生活的困局令人窒息,不競讓人思索,哪里才是彼岸。張曼娟的睿智在于從中年的另一維度慢慢構建起“大人的生活形態(tài):不失赤子之心,對世界飽含熱情,具有更大的包容力與同理心,慈悲、雋永。如果中年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狀態(tài),那么“大人”則是一種智慧,中年有時,“大人”無疆。
“通往大人的路”即本書第一章節(jié),篇幅占據全書一半有余,“大人”之于張曼娟中年歲月的陪伴意義由此可見。她并非走完中年才發(fā)現原來有一條大人之路可循,而是盡早地選擇尋一條大人之路行走中年,才能“活著活著就懂了”?!巴ㄍ笕说穆贰笨坎粩嗟刈晕覍崿F完成,張曼娟用諸多篇幅談及自我實現的重要,并結合親身體驗,對自我實現的途徑予以梳理:
其一,“對一切都能包容以對”是成為“大人”必須攜帶的品格,包容的意義涵蓋接納差異、直面境遇、與自我和解,容他、容事、容己的氣度方能帶人走向篤定、強大與從容;
其二,聚焦于自我能量的釋放,放棄等待、依靠與推諉,因為“我們苦苦等待的,釋放我們于痛苦深淵的那股力量,原來在我們自己身上。”
其三,做一個完整的人,將浪費時間與背離方向的事情從生命中剝離,不為無謂的風向所左右,不為所謂的道德綁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其四,建立自我評價,深知“自己才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就是自己的見證”,堅信真實的自己比偽裝的那個人更有存在的價值,更加可貴,更值得愛。
張曼娟:年少時如此耽溺于美,曾經用著夢幻的腔調說:“我希望活到十九歲就死掉,永遠不要成年?!陛p易過了二十歲,將近三十歲時,又升起一個念頭:“活到二十九歲很夠了,過了三十就老了?!比欢?,我吹熄了三十歲的生日蛋糕蠟燭,一路往四十奔去。如今已邁入知天命之年,六十在望,才發(fā)現,三十歲所以為的老,哪里是老!三十歲所理解的人生,原來只是個輪廓,還沒有上色呢。很多事,真的要活著活著才能漸漸懂得。
張曼娟:拉出距離看待被照顧的父母,他們也就是無助的、被病痛纏身、充滿恐懼的老人,如此而已。作為一個女兒、妻子、媳婦,并不代表要無窮無盡地付出,女人存在的意義,并不是犧牲。兒子、丈夫、女婿,也有付出的義務和奉獻的快樂,千萬不要剝奪了他們的人生。
張曼娟:現代人不是把自己看小了就是把自己看老了,青春到老年之間的那個階段,像個斷層那樣,極有默契的略過不表。到了中年,我們不再用視覺去認識世界,而是用覺察與經驗去理解世界;如果你沒有辦法在中年的時候把前半生整理好,到老年的時候肯定是一個充滿怨恨的、嘮叨的、整個天地都虧欠了你的可悲的老人。
張曼娟: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經歷過的事,各有各的不容易,每一次的經歷,都會在心理和外形上留下痕跡。就像河岸上的石頭,經過水浪的沖擊和淘洗,怎么也不可能保持原來的形狀。而石頭上那些婉轉的、繁復的水紋,難道不是動人心魄的美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