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焱 霍生玉
摘? 要:“可”字“痊愈”“程度減輕”義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用例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這導致部分工具書對其釋義出現(xiàn)偏誤。通過梳理“可”字這兩個義項的使用情況,追溯其來源,認為“可”字“痊愈”義動詞本是從“符合、適合”義動詞引申而來,并從“痊愈”義動詞引申出“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進而通過語法化產(chǎn)生“程度減輕”義副詞,這一過程與隱喻、轉喻的認知方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關鍵詞:可;痊愈;程度減輕;符合;方言
“可”是一個意義豐富、用法復雜的多功能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有情態(tài)動詞、語氣副詞、轉折連詞等多種用法。而在古代漢語中,“可”還有表示“符合”“適宜”“痊愈”等義的一般動詞用法,這些用法雖然在普通話中用例減少、漸趨消亡,但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方言中,部分方言還就此類意義在用法上進行了擴展。
《漢語大詞典》在對“可”進行解釋時,共列了17條義項,其中第9條內(nèi)容如下:
痊愈?!赌鲜贰ね趺瘋鳌罚骸坝銎渑P,因問疾。茂曰:‘我病可耳。”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瘋……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漸可,百日平復?!苯鸲庠段鲙浿T宮調(diào)》卷一:“這些病何時可?待醫(yī)來卻又無箇方本。”元無名氏《端正好·相憶》套曲:“莫說道喚不醒呆莊周胡蝶夢甜,爭知道醫(yī)不可癡情女揶揄病染?!泵餍彀瘛稘霞o政·回生》:“徐生病可,述其事告太守?!盵1](P31)
仔細揣摩《漢語大詞典》所引用的例證,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例證將“可”釋為“痊愈”并不妥當。例如:
(1)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瘋……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漸可,百日平復。(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卷一)
例(1)是講述盧元欽吃蛇肉治瘋病的事,言其食蛇肉三五日有所好轉,百日則基本痊愈,例句中“漸可”乃指“病情好轉、病癥程度減輕”,而非“痊愈”。
此外,筆者發(fā)現(xiàn)“可”作“病情好轉”的用例在其他文獻材料中亦可見。例如:
(2)侍臣扶入宮中,數(shù)日不能設朝。(曹丕)后病稍可,方出殿受群臣朝賀。(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回)
(3)李承祖這場大病,捱過殘年,直至二月中方才稍可。(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由此可知,“可”字不僅有“痊愈”義,還有“病癥程度減輕”義。
一、“可”字“痊愈”義
通過檢索語料庫,我們發(fā)現(xiàn),“可”字作“痊愈”義使用大致始于隋唐五代:
(4)湜既悟,形貌流浹,輒病十來日而后可。(唐代戴孚《廣異記·李湜》)
(5)時左仆射房玄齡疾甚,省郎將問疾,玄本戲曰:“仆射病可,須問之;既甚矣,何須問也?”(唐代劉肅《大唐新語·容恕第十五》)
(6)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唐代寒山《詩三百三首》)
隨著漢語雙音化的不斷發(fā)展,唐代出現(xiàn)了“痊”“可”連用表示疾病痊愈的用例,我們使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對“痊可”一詞進行檢索、篩選后,得到如下數(shù)據(jù):
由表1可知,“痊可”表示“痊愈”義自唐代出現(xiàn)個別用例之后,到宋元時期用例開始增多,至明清時期開始廣泛運用。為了解“痊可”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情況,我們使用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再次對“痊可”進行檢索,共獲得23條此用法語料。在這23條語料中,有1條出自民國時期的報刊,其余22條出自金庸《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天龍八部》三部語言有仿古特色的武俠小說作品。雖然兩個語料庫在語料選取的規(guī)模、內(nèi)容方面存在差異,但數(shù)據(jù)上的明顯差異仍然可以讓我們得出如下結論:“痊可”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近乎消亡。相關時代“痊可”用法例釋如下:
(7)兼食不相宜之物所致,但能依方療之,無不痊可。(唐代昝殷《經(jīng)效產(chǎn)寶·產(chǎn)后余血奔心煩悶方論第十八》)
(8)上各一貼,用無灰酒三升,浸磁器瓶內(nèi)半月,開時,空心進二錢,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勞瘵證治》)
(9)請的醫(yī)人看治,不得痊可,十分沉重,如之奈何?(元代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
(10)第二日早早到了崇明,相見了陸氏媽媽,問起緣由,方知病體已漸痊可,只是外甥兒女毫不知些蹤跡。(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
(11)則母病綿惙,下丹藥,漸就痊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鍾生》)
雖然“可”字作“痊愈”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幾近消亡,但這種用法在方言中仍可尋得。《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在“可”字下收錄了“可蓋子”一詞,詞條內(nèi)容為:“<熟>結痂。江淮官話?!盵4](P1177)另據(jù)筆者調(diào)查,中原官話的徐淮片、南魯片中也存在將結痂稱為“可疤”(徐州睢寧等地)或“可住”(河南許昌等地)的用法,這類用法多指創(chuàng)傷的痊愈。
二、“可”字“程度減輕”義
“痊愈”是疾病或創(chuàng)傷向理想狀態(tài)發(fā)展的最終結果,它只強調(diào)結果,不關照過程,因此,表示“痊愈”意義的詞不能受程度副詞修飾,例如:*稍微痊愈、*一些痊愈。據(jù)此可知,表示“痊愈”義的“可”不能受“稍”等程度副詞修飾?!叭迸c“病癥程度減輕”在語境中界限比較模糊,在不了解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即使有上下文作為佐證,也無法確定“可”在語境中究竟是強調(diào)結果還是過程,因此,是否被程度副詞修飾是我們在語境中判斷“可”字詞義的主要方法。
(12)良久,門吏傳丞相令,言:“病體稍可,明早出都堂議事。”(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13)韓夫人叉手告太尉、夫人道:“氏兒不幸,惹下一天愁緒,臥病兩月,才得小可。再要于此寬住幾時……”(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
(14)今我病已覺少可,倦而思睡,今夜毋需人伴,妹亦請自安睡以資養(yǎng)息。(民國徐枕亞《玉梨魂》)
通過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可”受程度副詞修飾表示“病癥程度減輕”的用法在元明時期的小說中用例較多,至民國時期也有個別用例,“可”多受“稍”“少”“小”等副詞修飾,表示病情略微有所好轉。
“可”字“程度減輕”義用法也在方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稘h語方言大詞典》在對“可”進行解釋時,共列13條義項,其中第2條內(nèi)容為:
<副>不要。表示減輕程度。晉語。山西忻州[k‘?313]飯舀得~滿些兒不要太滿。山西太原[k‘?53]病比前些日子~嘮些咧。山西襄垣[k‘?213]、文水[k‘?i423]。元王實甫《西廂記》:“我寫一簡,則說送藥房,著紅娘去與他,癥候便~?!盵2](P1173)
除以上基本解釋外,《漢語方言大詞典》還對可唡、可哩、可勒、可啦、可些唡、可些兒啦、可點兒了、可了些兒了等詞進行了解釋,其意義均為“病情好轉”“病輕了”,是晉語不同地區(qū)在語氣詞選擇上存在差異的體現(xiàn)。
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在晉語中普遍存在“可”表示“程度減輕”的用法,這種用法在實際的使用中比《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的要更豐富?!翱伞弊直硎尽俺潭葴p輕”不僅可以作副詞,還可以用作動詞。另外,《漢語方言大詞典》將其解釋為“不要”有待商榷?!安灰眱H適用于其列舉的第一個例子“飯舀得可滿些兒”,與古代注疏中的“隨文釋義”相類,而非其本身的意義。接下來筆者以母語山西平遙方言舉例說明:
“可”表“程度減輕”可以用作動詞。例如:
(15)A.吃嘮藥覺見咋說咧?
(吃了藥感覺怎么樣?)
B.可啦。
(病癥減輕了。)
(16)吃嘮兩副藥,咳嗽可些兒啦。
(吃了兩副藥,咳嗽減輕一點了。)
還可用作副詞,例如:
(17)吃嘮藥今天可咳嗽啦。
(吃了藥今天不太咳嗽了。)
(18)雨可下啦。
(雨下得小了。)
(19)這個襖兒可好看。
(這件衣服不太好看。)
需要說明的是“可”作動詞表示“程度減輕”一般只用來表示病癥的程度減輕,表示其他情況程度減輕需要與所陳述情況的動詞或形容詞連用,“可”在此做副詞。
三、“可”字“痊愈”“程度減輕”義的歷時演變
《字源》對“可”字的緣起及詞義的演變進行了概括:
“可”本義是歌詠?!都崱じ桧崱罚骸案?,古作可?!苯鹞募肮陸?zhàn)國楚簡用加旁字“訶”表示這一本義……典籍用“可”的繁化字“哥”及“哥”的加旁字“謌”或“歌”字。今見古文獻中,“可”的較早意義是作助動詞(有時是動詞),表示可以、能夠?!隇榭隙ā⒃S可、值得、對(錯的反義)、適合。由適合義引申為恰好、約略。由對義引申為確實(副詞義)。由恰好義虛化為轉折連詞,作用相當于“卻”。[3](P420)
張秀松(2016)在《語氣副詞“可”的語法意義的生成研究》一文中,采用還原主義的[分解—還原]分析方法,剝離出語氣副詞“可”的核心意義,即表示客觀事態(tài)與主觀預期之間的匹配關系,并根據(jù)語法化的一般規(guī)律(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及認知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基于跨語言研究得出的普遍規(guī)律(義務情態(tài)>認識情態(tài)),認為語氣副詞“可”來源于“符合,適合”義動詞“可”[4]。
張秀松的觀點對我們探尋“可”字“痊愈”義的來源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們認為,“痊愈”義動詞“可”來源于“符合,適合”義動詞“可”。同時,根據(jù)平遙方言中“可”字“程度減輕”義用法的實際使用狀況,結合語法化的一般規(guī)律“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我們認為晉語“可”字作“程度減輕”義的用法由“痊愈”義演變而來,最初作動詞表示“病癥程度減輕”,后虛化為副詞與描述病癥的動詞連用表示“病癥程度減輕”,后進一步虛化表示“各種情況的程度減輕”。
換言之,“可”字從表示“符合、適合”義的動詞到最終表示“程度減輕”的副詞,經(jīng)歷了三個過程:第一,從“符合、適合”義的動詞引申出“痊愈”義的動詞;第二,從“痊愈”義的動詞引申出“程度減輕”義的的動詞;第三,從“程度減輕”義的動詞語法化為“程度減輕”義的副詞。接下來,我們就這個過程發(fā)生的條件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可”字“符合、適合”的詞義演變
“可”作“符合、適合”義動詞的用法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過,用例不多:
(20)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之而亂?(楊倞注:“可道,合道也?!保☉?zhàn)國荀況《荀子·正名》)
到唐代以后,“可”作“符合、適合”義動詞的用例大量出現(xiàn),至現(xiàn)代漢語仍有用例,一直綿延不絕。我們以“可人意”為例將“可”字的這一用法例釋如下:
(21)吾求婦久矣,唯此君可人意,且聞其女賢,不可以失。(唐代韓愈《昌黎先生文集·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
(22)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樂妻其少女焉。(宋代陳亮《龍川集·陳性之墓碑銘》)
(23)嘗納一女鬟,風姿秀雅,殊可人意。(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嫁妾猶處子》)
(24)芃芃翠葉可人意,此季正好勤栽培。(明代朱有燉《誠齋錄·詠菊長篇》)
(25)置諸案頭,微風習習,最可人意。(清代葛元熙《滬游雜記》卷二)
(26)盡管胸中無長篇巨制的素材,但也可調(diào)理出些可人意的小品……(《人民日報》,1993-03-10)
此外,“可”作“符合、適合”義動詞使用還多和與身體部位相關的名詞搭配,表示“符合某種要求、意愿”?,F(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可心”“可口”便是此種用法,山西平遙方言中也常用“可身”“可腳”等詞表示衣物、鞋襪大小與實際需要完全符合。
如前所述,“可”作“符合、適合”義動詞用法大致始于戰(zhàn)國時期,在唐以后開始普遍使用;“可”作“痊愈”義動詞用法大致始于隋唐五代,到宋元時期用例增多,在明清時期得到廣泛使用;“可”作“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用法則大致始于元末明初。在時間上,“痊愈”義晚于“符合、適合”義,“病癥程度減輕”義晚于“痊愈”義,具備詞義演變的時間條件。
(二)詞義演變中的核心意義
無論是詞義演變過程中的引申規(guī)律,還是語法化過程中的語義滯留原則,都強調(diào)一個可以“一以貫之”的核心意義,連接各個義項,并在各個義項中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出來。接下來,我們分別就“可”的“痊愈”“病癥程度減輕”義對“符合、適合”核心意義的繼承、副詞“可”“程度減輕”義對“病癥程度減輕”核心意義的保留進行分別說明。
“可”有“符合、適合”義動詞用法,可以表示“可心”(符合心意)、“可口”(符合口味),當然也可以表示“符合期望”。我們認為,“痊愈”義動詞用法的生成是對“符合、適合”義動詞“符合期望”這一核心意義的繼承。當描述對象為疾病或創(chuàng)傷時,對象向符合期望的方向發(fā)展,便是“痊愈”。痊愈是疾病或創(chuàng)傷向理想狀態(tài)發(fā)展的最終結果,而從疾病或創(chuàng)傷到痊愈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符合期望”便是“病癥程度減輕”,病情好轉。
張秀松(2016)將語氣副詞“可”的核心意義概括為:“表示客觀事態(tài)與主觀預期之間的匹配關系”[4],我們認為,這也是“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語法化為“程度減輕”義副詞的核心意義。客觀事態(tài)與主觀預期之間的匹配關系包括正向匹配(即合預期)和反向匹配(即反預期)等情況。
“程度減輕”義副詞“可”的用法包含合預期與反預期兩種情況,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例子進行說明:
第一,“程度減輕”義副詞的合預期性。例如:
(27)雨可下了,咱們準備走哇。
(雨比剛才下得小了,咱們準備走吧。)
(28)今日超市人可多了,咱們?nèi)ス涔渫邸?/p>
(今天超市的人比昨天少了,我們?nèi)ス涔浒伞#?/p>
以上兩例,“可”與動詞、形容詞連用,表示事態(tài)與說話人主觀預期相符,所描述事態(tài)與之前相比程度減輕。說話人主觀上期望“雨下得小一點”“超市人少一點”,而現(xiàn)實確實符合說話人的期望“雨比剛才下得小了”“今天超市的人比昨天少了”。
第二,“程度減輕”義副詞的反預期性。例如:
(29)這塊玻璃擦得可干凈。
(這塊玻璃擦得不太干凈。)
(30)這個小小可好說。
(這個男孩不太愛說話。)
以上兩個例子“可”與形容詞連用,表示現(xiàn)實情況與說話人主觀預期不相符,所描述的對象現(xiàn)實情況比主觀預期程度減輕。具體來說就是“玻璃的干凈程度”“男孩愛說話的程度”的現(xiàn)實情況與說話人主觀上的期望相比,程度減輕。
從“符合、適合”義動詞“可”的詞義演變過程與“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可”的語法化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詞義演變過程中的核心意義“符合期望”,還是語法化過程中的核心意義“(不)符合預期”,“符合”始終是其最核心的意義。
四、“可”字“痊愈”“程度減輕”義的產(chǎn)生機制
隱喻和轉喻是認知現(xiàn)象,是人們認識世界重要的思維方式。隱喻是通過相似性的聯(lián)系,將兩種不同的事物關聯(lián)在一起,而轉喻則是通過相關性的聯(lián)系,用一個事物指代另一個與之相關的事物。語言是人們不斷認識世界的產(chǎn)物,因此,語言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離不開隱喻與轉喻思維。無論是詞義演變還是語法化,其機制離不開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方式。接下來,我們對“可”字從“符合、適合”義動詞引申出“痊愈”義動詞、引申出“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語法化為“程度減輕”義副詞這個過程,從隱喻與轉喻的角度,就其機制進行分析。
首先,從“符合、適合”義動詞引申出“痊愈”義動詞體現(xiàn)隱喻的認知方式。“可”作“符合、適合”義動詞常接賓語表示符合口味、符合尺寸、符合心意等意義,基于符合某種要求的相似性,引申出符合期望的意義,當符合期望的意義出現(xiàn)在患病或遭受創(chuàng)傷的語境中時則產(chǎn)生符合當時期望的“痊愈”用法。
其次,從“痊愈”義動詞引申出“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體現(xiàn)轉喻的認知方式。從患病或遭受創(chuàng)傷至痊愈有一個疾病或創(chuàng)傷病癥程度逐漸減輕的過程,由于痊愈與病癥程度減輕均與患病、遭受創(chuàng)傷這一背景具有相關性,因此,“可”字在“痊愈”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了“病癥程度減輕”的用法。
再次,從“病癥程度減輕”義動詞語法化為“程度減輕”義副詞體現(xiàn)隱喻的認知方式。以語義的相似性為基礎,“可”字“病癥程度減輕”義的動詞用法虛化到副詞用法,接著,“病癥程度減輕”這一意義進一步虛化,出現(xiàn)了其他情況“程度減輕”的用法,從原先只適用于“病癥”到廣泛地在其他情況適用,體現(xiàn)了隱喻的認知方式。
在“可”字詞義的演變與語法化過程中,隱喻與轉喻的認知方式交錯發(fā)揮作用,充分體現(xiàn)了隱喻與轉喻在人們認識世界、語言運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隱喻與轉喻的認識方式也不是完全割裂開來的,兩種方式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共同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2]許寶華,[日本]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李學勤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4]張秀松.語氣副詞“可”的語法意義的生成研究[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