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注釋解釋“除”為授官,意思是除去舊職,授予新職?!段迦四贡洝吠瑯佑幸痪浜小俺钡木渥?,“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釋為“清理”。而“除”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的義項是“表示不計算在內、去掉”或“除法運算”?!俺弊止沤窳x為何有如此大差別?
關鍵詞:除;古今義;演變
筆者查詢了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7年1月2版第21次印刷的《古漢語詞典》,字典將“除”的古代常用義項歸納為四個:一是名詞,臺階、階梯;二是動詞,清除、去掉;三是動詞,整治、修整;四是動詞,拜官、授職。它們之間聯(lián)系怎樣?各義項之間的引申規(guī)律又怎樣?
“除”,“阝”旁,也叫左耳旁,“阜”作部首時,從以“阜”為形旁的字來看,其意義基本與落差有關?!都坠俏淖衷b林》在考釋“阜”時引徐中舒的解釋:“阜”的形體主要有“”“”“”“”“”“”,像是崖壁上的石級階梯,穴居時代沒有木梯,人只能從土階上下。后來有了獨木梯,其形如“”,還是仿腳窩形制成的。金文中偏旁“”“”,楷書作“阜”都是像獨木梯形。可見“阜”本身就含有可上可下的意思。如孔老夫子家在“曲阜”,《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xiàn),因“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取名曲阜。
了解部首,明白它的表意功能與組合規(guī)律,就如同掌握了學習漢字的一把鑰匙?!案贰弊鳛椤俺钡牟渴祝谔接憽俺钡谋玖x時,有著重要價值。許慎的《說文解字》對“阜”的解釋為:“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凡阜之屬皆從阜?!薄墩f文》所收錄的以“阜”為偏旁的字,其意義大都與落差或崖壁有關,如“陽、陰、階、陸、阻、陡、陛、險、隆、隧、隘、陟、降”……
《說文》言:“”,從余聲,殿陛也??梢姟俺钡谋玖x為臺階,如《漢書·王莽傳》:“自前殿南下椒除”?!稘h書·李廣蘇建傳》:“扶輦下除,觸柱折轅?!睆埡狻稏|京賦》:“登自東除?!薄妒勒f新語·政事》:“聽事前除,雪后猶濕?!惫妊芸摹稘h字源流字典》:除,本義指宮殿的臺階,引申為階梯,在皇宮的臺階上拜授官職,引申為棄舊職就新職,即“除”的又一文言義,“授官,除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边€有《陳情表》:“除臣冼馬?!?/p>
臺階本身就是有落差的,從臺階沿階而上是個不斷的棄舊就新的過程,于是引申為“清除、去掉”?!俺钡摹靶拗巍⑿拚蓖瑯佑伞扒宄?、去掉”引申而出。如清除、去掉不好的,把房屋建筑等清除打掃,加以整修,進而就引申出了“修治、整修”的意義。如《書·泰誓》:“除惡務本?!薄吨芏Y·典祀》:“由帥其屬而修除?!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誅亂除害?!薄稇?zhàn)國策·燕策》:“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睆堜摺段迦四贡洝罚骸翱ぶt士大夫請于當?shù)?,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袁枚《祭妹文》:“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此類解釋不少。
所以“除”的本義是“臺階”,由宮殿臺階上拜授官職,引申為“授官”。由下層臺階拾級而上本身就是棄舊就新引申出為“清除、去掉”,再引申出“修治、整修”的意義,這樣這條詞義引申線索就較清晰了。
大臺階包括許多小臺階,故又用以指算術中用一個數(shù)去分另一個數(shù)?,F(xiàn)在,我們可以畫出“除”詞義引申圖:
除:臺階→除法運算,算術中用一個數(shù)去分另一個數(shù)拜官、授職清除、去掉修治、修整
這樣,從“除”本義出發(fā)簡略分析它的古今義間的引申關系,使我們對“除”的詞義引申有了一個大致了解。但是對“除”的詞義引申價值的探索,不僅局限于此。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此類古今意義變化迥異的詞語不在少數(shù),如我們現(xiàn)在常見也常用的“坐”,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的《晏子使楚》的“王曰:‘何坐?曰:‘坐盜。”漢樂府《陌上?!罚骸案咄淅?,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倍拍痢渡叫小罚骸巴\囎鴲蹢髁滞?,霜葉紅于二月花?!鄙侠摹白碑敗耙驗椤敝v?,F(xiàn)在專指“坐下”講,不同的語境,詞義大相徑庭?!邦櫋惫糯小半y道”的意思,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也有“只是”之意,“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今義常解釋為“照顧”?!办濉惫帕x解釋為“至”,“到達”。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今義多解釋為“罪過,乖張”,如“暴戾”?!敖摇?,古代是“高舉”的意思。漢·賈誼《過秦論》:“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比缃袷恰跋破稹⑻崞稹敝x?!稜栄拧罚骸傍D,雁丑也。”“丑”是“類”的意思,是說鳧是雁的一類,如今意義完全不同……我們在閱讀古書中最感困難的屬于這一部分。古今意義迥異的詞不一而足,舉不勝舉。這些詞總會給我們理解和把握古詩文帶來困難。
語言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認識的發(fā)展,很多詞的意義都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在平時的古詩文學習中我們要掌握規(guī)律是最有效、最可靠的辦法。
所以,還希望同學們在積累文言實詞的基礎上能夠窺一斑探全豹。掌握文言實詞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探索詞語各義項之間的引申關系,從而掌握一定的規(guī)律,更輕松學習和掌握古代文言實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理解古詩文,讀通讀懂,登堂入室,領略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才疏學淺,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斧正。
參考文獻:
[1]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許慎.說文解字.
[3]何景成.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4]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賈秋蘭,山東省菏澤市,山東單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