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新時期的村集體會計制度應著重保障各種惠農資金、村集體資產、政府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資金的真實、安全、完整。對此,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村集體會計制度修訂提出一些具體建議,與同行探討。
當前,一些村集體資產權屬不明晰,集體資產購置、集體舉債和集體資產處置的隨意性過大。現行的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管理規(guī)定得較為詳細,基本滿足了村集體的會計核算與內控制度的要求,但關鍵是這些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執(zhí)行了多少呢?筆者調研發(fā)現,在實踐中,一些村資產處置比較隨意,很多時候不經村集體代表大會決定擅自處置,固定資產采購、固定資產報廢、年度盤點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及基本的內控程序流于形式,沒有授權與審批。土地類與林業(yè)類資產是村集體的核心資產,但《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只提到林木資產,沒有涉及土地資產,而村集體土地對外出租收入是近年來村集體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由此引發(fā)產權不清等諸多問題。因此,對農村集體土地資產的確認與計量問題是村集體會計制度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村集體的道路、橋梁、引水工程等多數是由國家補貼、一事一議、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資金建設而成的公益性固定資產,這部分資產沒有納入村集體固定資產進行管理,不符合固定資產管理要求,也不利于對這類公益性固定資產的保養(yǎng)與維護。
筆者個人認為,“一事一議資金”中很大一部分是財政等部門給予的補貼資金,性質屬于“補助收入”。現實中,收到的“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資金也計入此科目,村集體自籌資金也計入此科目,這樣的賬務處理不能反映“一事一議”有多少是國家補貼,有多少是村集體自籌,在核算上容易導致國家補貼資金被套取的現象發(fā)生,也導致“一事一議資金”的核算內容不完整。
“內部往來”沒有對應部分,導致總賬科目不能反映債權債務的全貌,在編制財務報表時不能通過總賬科目直接填報,而是需要根據其明細賬分析借、貸余額匯總填列,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同時,此科目與“應收款”“應付款”只是核算對象不同但核算內容相同,都是核算應收而未收、暫付款項、應付而未付及暫收款項,核算的對象一個是外部單位與個人,另一個是所屬單位與村集體成員。
村集體固定資產管理的關鍵點是防止現有的資產流失,可以通過建立村集體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網絡對現有的資產進行嚴格登記,保護固定資產的安全完整;也可以借助現有的行政事業(yè)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系統(tǒng),通過鄉(xiāng)鎮(zhèn)建立以村為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分支,由縣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行村集體固定資產管理職能。通過統(tǒng)一的村集體資產管理網絡對資產的構建、使用、毀損與報廢情況進行審批與監(jiān)管。尤其是對于近年來一些村集體土地被占用后修建回遷房形成的村集體固定資產,“一事一議”等資金形成的村間道路、橋梁、飲水工程等公益性固定資產,應當單獨設立公益類固定資產科目進行登記與核算,確保村集體的所有資產都記入固定資產賬簿。
筆者認為,“一事一議資金”科目的貸方余額反映該專項資金的可用余額,借方表示其專項資金的超預算支出情況。核算上接近于往來科目,只是簡單地進行余額管理,不能真實反映其資金來源渠道。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現行制度要求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設立備查簿對資金的籌集與使用情況進行登記。當下的“一事一議資金”主要來源是財政補助,另一部分是村集體自籌。對于財政補助形成的“一事一議資金”作為項目資金管理,記入“補助收入”的二級明細科單獨核算,更為清晰地反映資金的來源渠道與使用的具體情況。加強會計檔案管理,將“一事一議資金”的各類憑證單獨裝訂成冊,包括“一事一議”收支憑證、項目書、招標書、村民簽字、項目驗收書等所有“一事一議”有關的資料,體現“一事一議資金”從開始到結束的所有相關環(huán)節(jié),反映“一事一議資金”的籌集與具體使用情況,體現對“一事一議”項目資金完整核算。
“內部往來”總賬科目借、貸方余額不能直接反映應收與應付情況,需分析其明細科目,建議將其核算內容放到“應收款”和“應付款”科目統(tǒng)一核算,在“應收款”和“應付款”總賬科目下分別設置“外單位”“其他個人”“所屬單位”“集體成員”二級科目,使會計科目清晰易懂,使會計報表的填報和債權債務的統(tǒng)計工作更貼近實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