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好幾個新的國家。英國被迫承認愛爾蘭共和國完全獨立;印度尼西亞正式脫離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成立了印尼聯邦共和國;后來人們習慣上稱為西德、東德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在這年成立。對中國來說,不用說,這年最大的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這些新國家的名稱,都有“共和國”三個字。在中國,走向人民共和國的步伐,似乎邁得格外沉重。但當1949年到來的時候,似乎又邁得格外的迅速。
社會變局和各種社會力量的強弱變化以及從亂趨治的演進,最能集中地突現歷史走向的真諦,最能有欣喜的發(fā)現。而1949年所發(fā)生的一切,則形象生動地展示出新生和沒落的較量過程所蘊含的歷史規(guī)律,并且能夠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創(chuàng)建新中國,新中國是怎樣成立的?
大變局的神韻
在1949年第一天,人們從收音機里聽到,或從報紙上看到一篇《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署名的是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他掌握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已經22年了。在這篇元旦文告里,他承認“戡亂”失敗,并說自己愿意向已經解放北方大片領土的中國共產黨“求和”,但條件是要保存現行的憲法,保存中華民國的法統,保存國民黨的軍隊,否則,國民政府就要和共產黨“周旋到底”。
同一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也發(fā)布了一個新年獻辭,題目是《將革命進行到底》。毛澤東在這篇文告里充滿信心地宣布:迎面而來的1949年,將是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人民的解放戰(zhàn)爭將在這一年獲得最后勝利,并且將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毛澤東還說,甚至連共產黨的敵人也不懷疑共產黨能夠完成這個目標。
果然,1月還沒有結束,故都北平就變換了旗幟。國民政府華北“剿匪”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率幾十萬部隊宣布和平起義,接受共產黨的改編。2月3日,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盛大的入城式。沿途歡迎的人群揮動著小旗,喊啞了嗓子,更多的人則扭起了秧歌,唱起“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
那時候,如果你是生活在北方的農民,體會這場歷史巨變的焦點,應該是土地。解放區(qū)多數地方進行的土地改革,把中國人幾千年來視為命根子的土地,給了像土地一樣純樸的農民。農民們丈量著自家的土地,也丈量著自己的選擇,丈量著希望。
那時候,如果你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軍官或士兵,你談論得最多的一句話,大概要算是你的上級傳達的那個口號: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這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決戰(zhàn)已經結束。此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勢如破竹的氣勢。4月,解放軍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千里防線,取得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攻占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接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向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大進軍。
大進軍帶來的是大解放。大解放的含義,不光是從舊統治者手里解放了人民,也是從帝國主義列強手里解放了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到之處,駐扎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外國武裝力量被迫全部撤走,帝國主義列強原來享有的內河航行、海關管理、領事裁判等各種特權都被一一取消。
席卷一切的大進軍,是1949年大變局的軍事神韻。而大變局的政治神韻,是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這個普通而寧靜的小山村里綻放出來的。就在平津戰(zhàn)役結束那天,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在西柏坡秘密接待了蘇聯斯大林派來的使者米高揚。斯大林不清楚中國共產黨將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米高揚的使命是來摸底。毛澤東對他說,勝利后的新政權,必須是包括各民主黨派的聯合政府,中國共產黨是其中的核心和骨干。
解放戰(zhàn)爭的炮聲還沒有停歇下來,中國共產黨人便在自己最后一個農村指揮部里著手勾畫新中國的藍圖了。1949年3月,在中央機關的大食堂里召開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34個中央委員和19個中央候補委員坐的凳子都是臨時湊起來的。毛澤東在會上說:從現在起,開始了由鄉(xiāng)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他還充滿信心地宣告: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會議決定: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yōu)樯鐣髁x,是即將成立的新國家的發(fā)展方向。這個國家的首都定在北平。會議結束后不久,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便進了北平。
一路悲歡
從1912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在中國大陸叫了38年。在1928年之前的17年間,控制北京中央政權的軍閥首領,像走馬燈一樣不停地變換。出任過總統或國家首腦的有7個人,當過總理的有26個人。政府內閣變動次數就更多了,據不完全統計有47次,其中最長的存在17個月,最短的只有兩天。
1928年國民黨統一中國,在圍繞國民政府的首都應該設在哪里的問題上,蔣介石和北方的閻錫山、馮玉祥出現了分歧。北方的人說,南京是六朝金粉之地,是亡國之都,而北京是元明清以來傳統的首都。南方的人則說:南京是孫中山先生生前指定的首都,總理遺訓不能違背。南北的政治家和文人,都引經據典,打了好一陣子筆仗,反映出國民黨內部的派系之爭,都想就近控制首都。爭論的結果,是誰有實力,誰說了算??刂浦醒氪髾嗟氖Y介石,干脆把北京改成了北平,中華民國的首都便確定在了南京。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人民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偉大轉折,蔣介石也宣稱中華民國已經躋身于四大國之列。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實現和平建國目標,成為全國各政治黨派的共同呼聲。中共甚至計劃,在國民政府從重慶遷回南京后,也把自己的首腦機關從延安搬到南京附近的江蘇淮陰,以便就近商量國家大事。然而,蔣介石在1946年5月回到闊別8年的南京總統府后,情勢便急轉直下。這年6月,國民黨軍隊派出22萬人向中國共產黨的中原解放區(qū)發(fā)起進攻。人們說:“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
全面內戰(zhàn)的爆發(fā),毀滅了人們和平建國的夢想。包括中國民主同盟在內的所有進步人士都看清了一個事實:民主和自由之花不會在舊有的體制土壤上自動地生長。詩人聞一多此時的感受,就像他在一首詩里寫的那樣:“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1946年7月15日上午,聞一多在參加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李公樸的追悼會上再次“進著血淚”喊出: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消滅!當天下午。他就倒在了特務的槍口下。生前他曾經在詩里寫道:“我要贊美我祖國的花,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p>
聞一多的倒下,只是國統區(qū)一連串血案的開始。更多的人,還在期待著、夢想著,進而猜測著國家的未來。兩個月后,《大公報》主筆王蕓生在政論周刊《觀察》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中國時局前途的三個去向》。他自信地預測中國的局勢發(fā)展有三種去向。第一種去向是,出現以江淮為界,國共分治的“南北朝”。第二種去向是爆發(fā)“十月革命”。不過王蕓生認為,“中共現在還沒有這么大的野心,因為他們的主觀力量還沒有那么大”,如果真出現了中國的“十月革命”,“就是國家大亂”。第三種去向是“政協協議之路”,即在現有的國民政府框架內,組建聯合政府,“由政治協議的路線過渡到民主憲政的大路,這是中國時局前途最好的一個去向”。
王蕓生對中國前途的預測,一個也沒有成為現實。經過1947年的大轉折、1948年的大決戰(zhàn)。1949年合乎邏輯地迎來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1949年,對生活在國統區(qū)的民眾來說,普遍的情緒早已不只是希望破滅,而是痛苦、憤怒以至抗爭。2月間,上海的通貨膨脹已達到最高峰,金圓券如同廢紙。如果要買東西,就得用麻袋或網兜裝錢,還要一路狂奔,因為稍一遲緩,手里的鈔票又要貶值許多。由此,要和平,要民主,反饑餓,反內戰(zhàn),成了國統區(qū)民眾的普遍呼聲。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上海。解放了上海,能不能管理上海,是不是站得住腳,國內外不少人還抱著明顯的觀望態(tài)度。而共產黨接手的上海,又是一副用什么語言都難以描述的爛攤子。新上海的第一任市長陳毅走馬上任時,他看到的早已不是昔日繁華的“東方巴黎”。全市的主要工廠四分之三已經停工,饑餓和失業(yè)成了家常便飯。對市民們來說,手里的鈔票成了用處不大的廢紙。長期的惡性通貨膨脹使人們不再相信紙幣的價值,市民們大量兌換黃金、銀圓和外幣。國民黨特務還說:“只要控制了兩白(糧食、棉紗)一黑(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币恍┵Y本家也紛紛傳言:“共產黨打仗可以得100分,搞政治可以得80分,而搞經濟卻只能得O分?!?/p>
這時候,陳云來到了_上海。在他的謀劃下,大量的糧食悄悄地從東北、四川等地運往上海,棉紗和煤的儲備也在進行之中。當物價瘋長到了市民難以忍受的頂點時,市場上忽然奇跡般地出現了人們期望已久的平價的“兩白一黑”。此前囤積居奇并以為穩(wěn)操勝券的投機商們再也吞不下了,一些投機商宣布破產。
民眾不再焦慮,他們的期待成真了。事實上,這種期待在5月27日上海解放的時候就已出現。那天,一位年輕人打開自家大門,看到進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擾百姓而睡在馬路邊上,不禁感嘆:“看來,國民黨再也回不來了?!边@個年輕人就是民族資本家中的標志性人物榮毅仁。后來,他成了新中國的國家副主席。
人心挪移
對蔣介石來說,“再也回不來”的感覺,早在1949年1月21日就出現了。那天,他在南京宣告“引退”,理由是“因故不能視事”,把總統權力交給了來自廣西的副總統李宗仁代理。離開居住多年的南京總統府時,蔣介石特意讓飛行員繞著南京古城飛了一圈?!盁o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彼睦锓浅G宄嗟母磳l(fā)生。
其實,不光是蔣介石心里清楚,他身邊的不少人也失去了信心。就在蔣介石“引退”20天后,他的結拜兄弟,當了20年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在廣州吞食大量的安眠藥告別了“黨國”。在此之前,蔣介石的幕僚長、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布雷即已先行一步。陳布雷和戴季陶,一個被稱為“領袖文膽”和“國民黨的第—支筆”,一個被稱為蔣介石的“第一謀士”和國民黨內的大理論家。陳、戴的自我棄世,多少也是自絕于他們追隨多年的“道”。國民黨的治國之“道”似乎不能再喚起他們的信心和希望。
蔣介石開始安排后路了。半個世紀后,臺灣制作的電視紀錄片《一同走過從前》里是這樣說的:“(民國)三十八年一月,蔣中正總統引退,他在引退前,急電派令陳誠將軍為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國民黨中央省黨部主任委員,開始把臺灣建設為復興基地的準備工作。陳誠跟在上海的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聯絡好,趁黑夜,把120萬兩黃金運來臺北,再加上蔣經國、徐伯元,也搶運了部分黃金來臺?!眹顸h搶運黃金干得神不知、鬼不覺。據統計,國民黨先后從大陸運走了110噸黃金以及價值1.4億美元的外匯和白銀。這在當時的中國,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安排政治和經濟后路時,蔣介石還在南京宋子文的公館舉行了一次特別的宴會,邀請大部分剛剛由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評選出來的院士,勸說他們一起到臺灣去。誰都知道,比黃金更值錢的是人才。但是,人心可不像黃金那樣容易被默然搬走。81名院士中,除了一些人選擇了海外,只有9位去了臺灣,留在大陸的有60Z。
雖然大勢已去,國民黨仍然不放棄爭取人心的最后努力。1949年7月26日,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趨赴福州,代表蔣介石勸說一位92歲的老人去臺灣。這位老人叫薩鎮(zhèn)冰,早年投身洋務運動,38歲時以北洋水師副將之職,參加了甲午海戰(zhàn),親歷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慘狀,就是他的船裝著丁汝昌的遺體離開劉公島的。作為健在的資歷最深的歷史名人,他的去留自然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李宗仁對他說:得蔣總裁寄語,與上將致意,形勢變化難測,福州不宜久居,蔣總裁敦請即往臺灣暫住。上將若擬乘飛機,即派專機,擬坐軍艦,即派大艦。請即決定行期,云云。薩鎮(zhèn)冰不僅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不久還在福州人民歡迎解放軍的文告上,欣然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當他知道北平在籌備成立新中國的事情后,又寫詩云:“歲在髦年聞喜訊,壯心忘卻鬢如絲。”“群英建國共乘時,此日功成舉世知?!?/p>
薩鎮(zhèn)冰拒絕去臺灣不久,另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從上海到了北平。她就是被國民黨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以后,她便再也不愿意到這個傷心的地方了。但是,即將奪取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忘不了這位在革命危難時,始終幫助自己的好朋友。毛澤東兩次寫信,邀請她北上共商建國大計,又派鄧穎超專程南下迎接。1949年8月28日,宋慶齡乘坐的火車到達北平前門車站的時候,她沒有想到的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的主要領導人,早已在那里等候,毛澤東還親自上車迎她下車。這種禮遇,是毛澤東對中共的任何領導人都不曾有過的。
隨著宋慶齡的到來,一個新的國家就要宣告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