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謀
2月28日,濟南近郊楔子山子上,一群農(nóng)民正在往山上挑沙(土),為春季植樹做準備。他們有男有女,年齡最大的60歲,平均近50歲。
起點在山腳下的沙(土)場,終點在半山腰。距離雖只有四五百米,但海拔高度上升七八十米。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只能踩著荒草碎石,一步步試探著往上攀登。
攀談中,得知他們來自泰山腳下的長清區(qū)萬德鎮(zhèn)。那里山多地少,難以為生。不少中老年人都在濟南從事植樹綠化工作。有的以此為業(yè),有的則是農(nóng)閑季節(jié)來掙錢貼補家用。種樹的日工資100多元,挑土則根據(jù)距離遠近和難易程度按斤取酬,每市斤兩三毛、三五毛不等。
他們每天負重登山十余趟,相當于攀登200多層樓房。
61歲的李學(xué)軍,在這群人中年齡最大的,而且每天挑的最多,被伙伴們稱為“挑王”。他從20來歲就在泰山挑貨,維持生計。后來,泰山上修了索道,活兒難攬了,十幾年前來濟南挑沙運土。老李說,挑山工是個力氣活兒,而且有一定危險性。近年也來過一些年輕人想試試。有的到工地一看扭頭就走了,嫌不好聽、不體面:有的挑了百十米就撂挑子告饒了。估計十幾二十年后就沒人干這差使了。
濟南附近山體屬“陰陽臉”:背陰面樹木濃密茂盛,向陽面則山巖裸露,樹木稀少。為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山林覆蓋率,美化城市周邊環(huán)境,近年來,濟南市園林部門組織實施山體綠化美化工程,在朝陽山坡壘砌魚鱗坑,填土栽種黃櫨、側(cè)柏、連翹、欒樹、五角楓等苗木。石頭可以就地取材,沙子水泥、填坑用土和樹苗等就要從山下往上運了。近郊每年魚鱗坑植樹數(shù)萬棵,運土(沙)量達上萬噸,大多就靠他們肩挑背扛上山。
眼下正是春季造林時節(jié),濟南近郊的許多山頭上都有挑山工的身影。
一位老人告訴我,砌一個魚鱗坑至少需要三四個工,填土七八百斤、千把斤不等,加上樹苗和栽種的人工成本,算起來,栽種一棵小樹苗,成本要七八百元甚至更高。遇上天氣干旱,樹苗枯死,則需多次補種才能最后成活。目前已到春暖花開時節(jié)。他希望人們登山春游時,千萬注意防火,愛護苗木。
每天早上四點多,挑山工們就要啟程趕幾十里山路去工地。
早餐就在路邊店對付一下。
山路崎嶇,他們逶迤攀登,一鼓作氣挑到山腰。
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只能踩著荒草碎石一步步探索上行。
這黝黑的皮膚、肩頭的血痕,道出了挑山工的辛苦。
婦女們干起活來也是蠻拼的。
“挑王”李學(xué)軍。
中午就在工地吃從家里帶來的飯菜,喝白開水。
午飯后,隨地躺一會兒,恢復(fù)一下體能。
挑土(沙)按重量計酬。工地管理員說,今天的價格是每斤一毛五。
李學(xué)軍今天又得了“冠軍”,挑了1938市斤。他把斤數(shù)記在手上。
每天收工前,他們都會用紗網(wǎng)把沙土石料蓋起來,防止揚塵污染環(huán)境。
這些填滿土的魚鱗坑,既是挑山工的“業(yè)績”,也承載著他們“建設(shè)美麗泉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