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雯 蘇婷 蘇忠蘭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 210029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以紅斑、鱗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環(huán)境、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近年發(fā)現,銀屑病與心腦血管疾?。?]、代謝綜合征[2]、精神心理疾病[3]、淋巴瘤[4]及炎癥性腸?。?]等具有相關性,因此認為銀屑病已不僅僅是皮膚病,更是系統(tǒng)性的炎癥性疾病。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一種重要的轉錄因子,與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關。近年研究發(fā)現,STAT3在銀屑病發(fā)病中起關鍵作用[6],本文就二者的關系作一綜述。
目前認為,銀屑病是在遺傳易感基因和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角質形成細胞(KC)與免疫系統(tǒng)(尤其是T 細胞)共同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銀屑病發(fā)病具有遺傳異質性和種族差異性,遺傳因素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GWAS)迄今累計發(fā)現90 個銀屑病易感基因[8],它們與抗原提呈、白細胞介素(IL)-23軸、T細胞分化、固有免疫、負性調控等多個銀屑病免疫應答環(huán)節(jié)相關[9]。
環(huán)境因素如紫外線暴露、藥物、飲食、感染、心理因素等可引起免疫紊亂,在銀屑病起病、發(fā)展及復發(fā)中有重要作用。環(huán)境因素可通過與遺傳及表觀遺傳相互作用影響銀屑病發(fā)病,其中表觀遺傳學修飾起不可忽視的作用[10]。
近年來一些自身抗原也陸續(xù)被發(fā)現與銀屑病相關。角蛋白17(keratin 17,K17)是唯一可由銀屑病相關細胞因子誘導表達的角蛋白,其與鏈球菌M6 蛋白具有相同的序列ALEEAN,可刺激T 細胞活化和增殖??咕腖L37 不僅能通過IL-23/Th17軸激活樹突細胞,還能刺激T細胞介導適應性免疫。它們都在銀屑病中高表達,并具有刺激適應性免疫應答的作用,因此被認為是銀屑病的自身抗原[11-12]。
T 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在銀屑病發(fā)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研究認為Th1細胞起主要作用,近年來發(fā)現IL-23/Th17 軸在發(fā)病中占核心地位(圖1)。皮膚損傷或感染使KC 釋放抗原,激活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樹突細胞,后者遷移至引流淋巴結,產生IL-6、IL-23 介導初始T 細胞向Th17分化,成熟的Th17細胞分泌IL-17A、IL-17F、IL-22等細胞因子,作用于KC 使其過度增殖、異常分化,KC 還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抗菌肽,趨化Th17 等炎癥細胞至皮膚,從而形成正反饋環(huán)路,促進銀屑病的發(fā)生發(fā)展。KC 分泌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具有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近年發(fā)現,IL-36通路在膿皰性銀屑病發(fā)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與IL-23/Th17軸在銀屑病發(fā)病中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13]。
固有免疫中的中性粒細胞也參與銀屑病發(fā)?。?4],它以細胞外誘捕網的方式分泌細胞因子及炎癥介質,代替中性粒細胞發(fā)揮長期的免疫功能。
1.STAT3分子:STAT3存在于細胞質中,可被多種胞外信號激活,進入細胞核影響基因的轉錄發(fā)揮生物學功能,具有信號轉導和轉錄調控雙重功能。其有6個功能結構域:N端氨基酸保守序列、螺旋區(qū)、DNA結合結構域、連接區(qū)、SH2結構域和C 端轉錄激活區(qū)。其中SH2 結構最保守,也是功能最重要的區(qū)域。天然存在的STAT3 具有兩種形式:STAT3α 和 STAT3β,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約為 89 000 和80 000,STAT3β在C端缺失一段序列,一般認為它對STAT3通路起負向調控作用。STAT3中兩個位點的磷酸化被認為與其轉錄活性密切相關,一個是705 位酪氨酸位點(Tyr705),另一個是727 位絲氨酸位點(Ser727),后者能使STAT3的轉錄活性最大化[15]。
圖1 STAT3 在銀屑病發(fā)病中的作用模式圖 皮膚在損傷或感染的刺激下釋放抗菌肽,激活樹突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IL)-6、IL-23等細胞因子,繼而激活STAT3,促進IL-21的產生并形成IL-21/STAT3的自分泌環(huán)路,促進Th17細胞分化;Th17細胞產生促炎因子IL-17、IL-22等,通過激活角質形成細胞(KC)中STAT3使之過度增殖、異常分化,產生自身抗原K17,進一步激活T細胞形成正反饋通路,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進血管生成?!钍維TAT3的激活
2.STAT3 信號通路的激活及調節(jié):STAT3 的激活途徑包括:①JAK/STAT途徑,是STAT3激活的經典途徑,當多種細胞因子或生長因子與靶細胞膜上相應受體結合后,受體發(fā)生二聚化并激活受體相關性激酶JAK(主要為JAK1、JAK2和TYK2),受體的酪氨酸殘基被JAK磷酸化后進一步招募 STAT3 分子,STAT3 第 705 位酪氨酸進而被 JAK 磷酸化;②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具有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可使STAT3 第727 位絲氨酸磷酸化,并使之與Ras 途徑相聯(lián)系,調控STAT3 與靶基因的結合;③非受體型酪氨酸激酶也可激活STAT3[16]。兩個磷酸化的STAT3分子通過SH2結構域相互作用形成二聚體,進入細胞核,識別并結合靶基因啟動子區(qū)GAS 樣序列,調控基因轉錄。STAT3 對基因的調控受細胞類型、轉錄共激活/抑制因子、募集的轉錄因子如干擾素調節(jié)因子、活化T細胞核因子、核因子κB、叉頭狀/翼狀螺旋轉錄因子3(forkhead or 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 3,Foxp3)、SMAD以及細胞因子微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17]。
STAT3 的負向調控:①細胞因子信號抑制物(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可影響STAT3 的磷酸化,減弱信號傳遞;②活化的STAT 蛋白抑制劑(protein inhibitors of activated STATs,PIAS)可阻礙STAT3 二聚化及二聚體與DNA 的結合;③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可使 STAT3 去磷酸化而失活[17];④表觀遺傳修飾可直接或間接調控STAT3活性,如miRNA、乙?;揎椀龋?8];⑤非磷酸化的STAT3(U-STAT3)可結合到DNA序列的AT富集區(qū),調控基因轉錄[19]。
3.STAT3 的生物學功能:STAT3 參與炎癥反應和細胞增殖、存活、凋亡、遷移及血管生成、胚胎發(fā)育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包括誘導細胞周期調控基因如c-myc、pim-1、cyclin D1 的表達調節(jié)細胞增殖,上調抗凋亡基因如Bcl-2、Bcl-xL、Mcl-1等從而延長細胞壽命,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效應促進腫瘤產生等[20]。正常情況下STAT3的激活迅速而短暫,它的異?;罨c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銀屑病等的發(fā)生有關[21]。
Sano等[6]發(fā)現銀屑病患者KC中STAT3異常活化,但其他表現為表皮過度增生的炎癥性皮膚病中并沒有發(fā)現STAT3 表達的異常升高,因此認為STAT3 的活化與銀屑病發(fā)病相關。他們進一步構建了K5.Stat3C 轉基因鼠,其KC可組成性表達STAT3的活化形式——Stat3C,發(fā)現小鼠在出生2周內可自發(fā)或在外界刺激下發(fā)生銀屑病樣皮疹,其KC中多種銀屑病相關基因轉錄增多,進一步提示STAT3 在銀屑病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以下根據STAT3在銀屑病不同發(fā)病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進行分類討論。
1.參與Th17細胞分化:免疫反應中,初始T細胞的分化方向受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種類、抗原數量及T細胞-抗原提呈細胞間的作用強度等因素影響。初始T細胞分化過程中,IL-2和轉化生長因子β1分別激活STAT5和SMAD,它們都能誘導Treg 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Foxp3 的表達,此外,SMAD能誘導Th17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維A酸相關孤核受體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γt,RORγt)的表達,至此,初始T細胞發(fā)育為Treg 和Th17共同的前體細胞。該前體細胞的最終分化方向取決于微環(huán)境中能改變Foxp3和ROR-γt相對豐度的細胞因子,高濃度的轉化生長因子β1足以誘導前體細胞分化為Treg,但炎癥反應中IL-6 的產生和持續(xù)刺激能激活STAT3 通路,進而誘導IL-21 表達,形成IL-21/STAT3 自分泌環(huán)路,從而引起STAT3 持續(xù)激活,上調ROR-γt豐度,使前體細胞向Th17分化[22]。STAT3在激活狀態(tài)下,轉錄因子 RORγt 和 RORα 還可誘導 IL-23R 表達,而IL-23對Th17細胞的存活和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Th17細胞分化過程中多種關鍵細胞因子如IL-6、IL-21、IL-23 的功能都依賴STAT3,而Th17 細胞是銀屑病發(fā)病中的關鍵細胞,因此STAT3對銀屑病發(fā)病有重要作用[22]。
2.參與KC 的過度增殖和異常分化:Th17 和Th22 細胞分泌的IL-22 在銀屑病皮膚表型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Zheng 等[23]在小鼠耳部局部注射IL-23,發(fā)現表皮增厚及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敲除IL-22后表皮厚度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明顯降低,因此推斷IL-22 通過激活STAT3 介導IL-23引起的棘層肥厚。Zhang等[24]研究發(fā)現,IL-22作用于HaCaT細胞可以激活STAT3,引起細胞增殖,上調抗凋亡相關基因Mcl-1、Bcl-2、存活蛋白及異常角蛋白K16、K17的表達;血紅素氧合酶1 通過激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抑制STAT3磷酸化,從而拮抗IL-22促HaCaT增殖及異常分化的作用。
3.參與KC與炎癥細胞的相互作用:K5.Stat3C小鼠能自發(fā)或在外界刺激下產生銀屑病樣皮疹,將其皮膚移植到無胸腺小鼠上,銀屑病樣損害沒有自發(fā)或在外界刺激下發(fā)生,但局部注射活化的T 細胞后出現了皮疹;將正常小鼠皮膚移植到無胸腺小鼠上,同樣局部注射活化的T 細胞卻不能誘發(fā)銀屑病樣損害[6]。以上結果提示,STAT3在銀屑病皮損活化的KC與T細胞之間起連接作用。
Th17細胞分泌的IL-17A、IL-22可通過激活STAT3誘導KC產生K17[25],K17可進一步作為自身抗原激活T細胞,分泌干擾素γ激活更多KC,在KC與T細胞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IL-36是近年發(fā)現的參與銀屑病發(fā)病的又一促炎因子,由炎癥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刺激 KC 產生。Müller 等[26]發(fā)現,IL-36通過激活STAT3誘導KC中IκBζ的產生,IκBζ的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IL-36下游與炎癥反應、中性粒細胞趨化相關的基因,因此形成“炎細胞-KC-炎細胞”作用環(huán)路。
4.參與血管形成:血管的異常增生是銀屑病的一個重要病理特點。Xia 等[27]研究發(fā)現,VEGF 在銀屑病皮損血管形成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VEGF 的持續(xù)表達不僅促進皮膚血管生成,還引起表皮及炎癥細胞的改變,在銀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另有研究發(fā)現,STAT3 的持續(xù)激活能上調VEGF 表達,VEGF 啟動子區(qū)STAT3的結合位點突變后這種作用消失,干擾STAT3信號可以下調VEGF表達,染色質免疫沉淀證實STAT3與VEGF啟動子直接結合[28],表明STAT3直接調控VEGF的表達。
綜上,在銀屑病表皮過度增生和異常分化、真皮血管異常增生、炎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的形成中,STAT3都發(fā)揮十分關鍵的作用。
銀屑病的治療以外用藥物為主,包括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維生素D3衍生物、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這些治療對大多數患者有一定療效,但容易反復發(fā)作,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還會出現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等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尋找更有效且不良反應小的藥物。由于STAT3在銀屑病發(fā)病和維持中有重要作用,因此STAT3 及其上游的JAK激酶可能成為治療銀屑病的有效靶點。
Miyoshi 等[29]利用 STAT3 的小分子抑制劑 STA-21 進行體內實驗,發(fā)現在K5.Stat3C小鼠皮損處外用含STA-21的軟膏,表皮增生幾乎完全被抑制,真皮淋巴細胞浸潤和毛細血管增生也受到抑制;對8例銀屑病患者進行局部治療,其中6 例在治療2 周后皮損得到緩解。目前STAT3 抑制劑還在研究中,尚沒有用于臨床的藥物。
miRNA 是一類小的非編碼RNA,可以在轉錄后水平調控基因表達。IL-17 可上調 miR-203 的表達,miR-203 可以抑制SOCS3的表達引起STAT3過度激活,并且上調IL-17引起的 VEGF 分泌,促進銀屑病發(fā)生[30]。miR-145-5p 可下調STAT3 的表達,對KC 增殖和分泌趨化因子起負向調控作用[31]。通過調節(jié)miRNA 從而間接調控STAT3,或許能對銀屑病發(fā)揮治療作用[30]。
口服的JAK1、JAK3抑制劑托法替尼[32]和外用的JAK1、JAK2抑制劑盧索替尼[33]已分別完成Ⅲ期和Ⅱ期臨床試驗,并顯示出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耐受性。目前觀察到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鼻咽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中度淋巴造血系統(tǒng)抑制等,其長期應用的安全性還有待觀察。與以往針對發(fā)病機制中某些環(huán)節(jié)(如T 細胞、腫瘤壞死因子α、IL-23、IL-17等)的生物制劑相比,針對這些關鍵因子共同匯聚點STAT3的治療或許可以從多靶點阻斷銀屑病中復雜的炎癥性環(huán)路,從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銀屑病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認為有遺傳、環(huán)境、免疫的共同參與。本文綜述了STAT3 在銀屑病發(fā)病中的重要作用,為以STAT3為靶點治療銀屑病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據,但其應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進一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