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孟子講:“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同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p>
這本來是好話,是說人的學問積累得深了,得了道,居之安,有了定力啦,可以俯拾即是,無往而不通,無往而不勝。左右逢源,指的是得心應(yīng)手,是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問題是當他老人家的名言變成了成語,被億萬民人掛到嘴上以后,“左右逢源”一語生發(fā)出了左右通吃、兩面討好、八面玲瓏、狡猾善變等貶義。
是不是由于老百姓在社會上看到的兩面派不乏其人,而看到的大才、大學問家太少了呢?一般地說,民人容易滑向經(jīng)驗主義,圣人容易走成教條主義。還在于,學問高、大、上、深的左右逢源,與做人老練乃至滑頭的左右逢源,老百姓確實不易分清。學問深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也常常分不清楚。學問大與裝腔作勢分不清楚,周到全面與公關(guān)手段也分不清。還有登高望遠與大言欺世,還是分不清楚。
經(jīng)驗主義的特征之一是以己度人,以小人度君子、度圣賢、度大師,許多好話都變成了不打自招,許多贊譽都變成了嘲諷。左右逢源的遭遇還算好的?!按羧裟倦u”“槁木死灰”在《莊子》中都是深沉高明無敵的精神內(nèi)功、精神境界,到了民人那里呢,只能望文生義,視這些說法是指呆傻癡木、腦殘智障。
不知道這算不算傳播學的一個規(guī)律,傳播就要改造,普及難免降格,流行常常俗化,從化大眾的愿望出發(fā)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也許會被傳播淺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