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豐
唐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運用以詩論詩的形式,從審美的角度探討詩歌的各種藝術風格。司空圖生活的晚唐,盛唐氣象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動蕩、時局劇變。如果說司空圖《詩品》中“雄渾”“豪放”“勁健”等諸品都符合盛唐詩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那么“悲慨”這一品則是司空圖縱觀詩歌藝術的流變,對當時詩壇普遍流行的苦悶徘徊、哀怨惆悵的藝術風格的揭示和總結。
一、《詩品·悲慨》的文本闡釋
“悲慨”是《二十四詩品》中的第十九品,其品曰:“大風卷水,林木為摧。適苦欲死,招憩不來。百歲如流,富貴冷灰。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蕭蕭落葉,漏雨蒼苔?!?/p>
通讀《悲慨》篇,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情感真切和寓意深沉的抒情詩,通篇純用藝術形象描繪,沒有用邏輯語言概括和提出文學理論判斷,這給人們認識它的理論含義和理論價值帶來一定難度。人們通過解讀詩句外在的藝術形象,從而深入理解思想內容。
《悲慨》詩的首二句先描寫自然景象,大風卷起水浪,樹林均被摧折。通過景物描寫,該詩用因果連綿句點出了一種“悲慨”之境。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大風卷水,林木為摧”可能是此時晚唐動蕩局勢的象征。
中間八句,從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向了思想精神的層面,逐漸烘托出一個憂國憂民、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和悲嘆人生的雅士形象。第二句“適苦欲死,招憩不來”的意思是正當思想痛苦到了極點,想一死而解脫的時候,召喚好朋友陪伴,以緩解思想、精神和心理上的苦悶,可是沒有看見他的到來。第三句“百歲如流,富貴冷灰”,這里詩人慨嘆人生短暫,認為富貴如冷灰,不足為道?!按蟮廊諉?,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四句更是表達了詩人面對晚唐社會黑暗的憤懣和對世事前途的慨嘆。世道日益淪喪,而誰才是今日之雄才,自己有“壯士拂劍”的報國志向,一腔正氣卻只能換成一聲哀嘆。
最后一句“蕭蕭落葉,漏雨蒼苔”再次寫景,落葉蕭蕭落下,殘雨滴落在蒼苔上,與開頭首位呼應,更增添悲戚的力量。
全詩雖無明顯的理論結論,但可以從中窺見司空圖的藝術主張。首先,創(chuàng)造悲慨風格的詩歌需要真實地描繪凄切蒼涼的客觀環(huán)境,選擇適合的意象,營造一種悲戚的氛圍。例如,本詩選擇了“大風”“林木”“蕭蕭落葉”“漏雨蒼苔”等意象描寫了凄涼悲苦的環(huán)境,為全詩奠定了悲慨的基調。其次,要形成悲慨詩風,詩歌還應顯示出形成悲慨的社會原因和社會因素。詩歌中“大道日喪”揭示了社會淪喪、世道沉淪是悲慨之源,“壯士拂劍”不僅僅是個人的無奈,還包含著時代、國家的悲哀,從而揭示出悲慨詩風形成的內在成因。最后,把握和處理好主客關系,使個人的主觀愿望、情思、審美意趣等表現(xiàn)與社會的、自然的客觀景象的描寫達到高度和諧統(tǒng)一。《悲慨》一詩景和情并沒有割裂,首二句詩人因客觀環(huán)境而陷入思想精神的苦悶之中。“大風卷水,林木為摧”不僅僅是簡單的環(huán)境刻畫,還暗喻當時黑暗的、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包括詩人在內的知識分子一腔報國之志沒有辦法實現(xiàn),痛苦悲憤之情躍于紙上。詩人只有將具有深切社會意義的浩然之哀與個人生活不幸之哀進行融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成功的悲慨作品。
二、“悲慨”的悲劇意蘊
《悲慨》這一品不同于其他諸品的描述的勁健、沖淡之美,表現(xiàn)了別具一格的悲劇風格美,傳達出中國傳統(tǒng)詩歌藝術中蘊含的悲劇意識。詩歌發(fā)展到晚唐時期,已經(jīng)一掃盛唐氣象那種激昂奮發(fā)、積極樂觀之態(tài)。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許多晚唐詩人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社會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了大量悲慨風格的詩歌。司空圖敏銳地捕捉到了在艱危時局下社會心理的變化,并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站在風格理論建設的高度,創(chuàng)作了《悲慨》詩,探討了“悲慨”詩風產生的成因及其藝術特征。
(一)憂國憤世、無法改變的無力之感
《悲慨》詩中提到詩人因為“大風卷水,林木為摧”,而“適苦欲死”。根據(jù)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大風卷水”可喻指整個社會局勢的動蕩不安,“林木為摧”可喻指當時在混亂的社會局勢下,黎民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精神苦悶已經(jīng)到了一個極點,唯有死方可解脫?!缎绿茣に究請D傳》記載:“朱全忠已篡。召為禮部尚書,不起。哀帝弒,圖聞,不食而卒?!碧仆龊?,司空圖對現(xiàn)實感到絕望,并且無法排除精神上的痛苦,最終走上了“不食而卒”的自殺之路。任何一個有國家使命感的詩人,面對動蕩的局勢、國家危難,自己空有一腔熱血,但在現(xiàn)實面前無能為力,油然而生一種悲戚之感。
(二)人生苦短、時光易逝的無奈之感
人的生命不是永恒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消逝。不少詩人很早就敏感地意識到時間面前,人的生命是短暫且脆弱的,這種對人生苦短、時間易逝的慨嘆很早就形之于詩歌之中,如曹操的《短歌行》。人作為短暫而渺小的個體生命在永恒流動的時間面前是無奈的,對時間流逝的無法掌控,使人們產生一種憂傷的情愫。
司空圖在《悲慨》詩中也流露著這樣一種情愫,他說“百歲如流,富貴冷灰”。人生百歲不過如流水般轉瞬即逝,一往不回。滿堂富貴,熱鬧非凡,到頭來不過是一堆冷灰。在這里,富貴如冷灰似乎是引起悲慨之情的直接原因,但悲慨的根本原因則是對“百歲如流”的無奈。人的一生短暫一去不復返,富貴功名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空。縱使人生富貴榮華,不過是匆匆百年,怎么不引發(fā)人感慨呢?
(三)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感
人生苦短,時光易逝,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要想追求生命不朽,只能讓自己的思想精神功業(yè)永垂不朽。人的一生只不過短短的百歲光陰,想立下千秋偉業(yè)是很難的。千古以來,對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慨嘆是詩歌永恒的旋律。歷代許多文人都借助詩歌傾訴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感。
《悲慨》篇塑造了一個憂國憤世、懷才不遇的壯士形象。這位壯士本應該雄姿英發(fā),仗劍而行,建功立業(yè),但是由于“大道日喪”,自己空有雄才,也無法實現(xiàn)報國立功之志,只能在“蕭蕭落葉,漏雨蒼苔”的悲涼之景下,拔劍慨嘆,一腔正氣只能化成一聲聲哀嘆。《悲慨》篇中的這一壯士形象,是詩人自己,也是中國千百年來所有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有志之人的代表。
三、“悲慨”與司空圖創(chuàng)作取向
最符合司空圖美學要求的典型悲慨作品,應該是李白的《行路難》,這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時的悲慨之作。詩中極言自己憂國憤世之情和鴻鵠之志。司空圖的“壯士拂劍”與李白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意象一致。但李白的悲憤之情并沒有停留在“浩然彌哀”上,最后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及滄?!笨犊ぐ旱乇磉_了詩人樂觀積極的胸襟以及對生活的美好追求與向往。
司空圖自己也有創(chuàng)作詩歌,他不僅是晚唐時期重要的文學理論家,還是一位重要的詩人。司空圖一生都處在這個大混亂時期,對唐朝失去信心后,司空圖告別官場,回歸山林生活。回歸平靜的司空圖心靈卻不平靜,他有一腔報國立業(yè)之志,又無能為力。司空圖的詩歌也有大量的悲慨作品,這與司空圖的人生經(jīng)歷和美學主張有關。而司空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成就,也集中在悲慨詩方面。例如,《退棲》“官游蕭索為無能,移往中條最上層。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愛鷹。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詩中化用了兩個歷史典故,分別是“燕昭憐馬”和“支遁愛鷹”,詩人借以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燕昭王這樣重賢愛才的君主的追慕,自己雖然退隱但仍胸懷支遁愛鷹之壯志。
司空圖創(chuàng)造的悲慨詩作注重渲染凄切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寫出形成悲慨的社會原因和社會因素。司空圖的詩作中多次表達對晚唐社會的動蕩、戰(zhàn)亂的哀嘆和無奈,自己退隱山林,心卻跟隨著大唐社會的脈搏跳動,感受著時代的哀愁和國事的哀嘆。司空圖的悲慨詩始終停留在“哀”上,并沒有達到“壯士拂劍,浩然彌哀”的境地。但是,詩人能夠將社會之哀與個人之哀縝密融合,使詩作的情感濃郁,感人至深。
(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