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濤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各地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而航道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我國各個地區(qū)的航道,需要加強對航道測繪工程的進行。本文對我國實際的航道測繪情況進行分析,并對未來的航道測繪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以期日后對我國的航道測繪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航道測繪;現狀;發(fā)展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06-0016-02
海洋測繪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就是航道的測繪,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航道測繪學科也發(fā)展迅速,而我國快速地發(fā)展也對航道測繪工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不斷地提升航道測繪的精度以及測繪的工作效率,需要不斷地加強對航道測繪的科研力量的投入,不斷將新的航道測繪技術應用到我國的實際生產當中,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
1航道測繪發(fā)展現狀
當前我國的航道測繪工作對于一些基本的應用任務,以及基本的數據管理任務和航道測繪工作可以較好的進行完成,對于常規(guī)的測繪的處理能力較強,可以妥善的完成,同時,也可以開展一些科研測繪以及水文測繪工作。但是我國當前的航道測繪在快速的測繪工作以及應急的工作上還有待提高,有著一定的提升空間,對于深水測繪時,我國的測繪還是采用測繪速度不夠快,并且測繪效率較低的單波束測探儀器進行測探,這種測繪手段無法對航道的測繪進行全面的覆蓋,當前隨著我國航道測繪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國在應急測繪以及快速測繪上的能力在不斷的提升,但是在數字航道的方面,還有待提升。
2航道測繪存在的問題
2.1 對先進的測繪技術的引進不足
目前航道測繪工作量在不斷的增加,同時應急測繪工作將繼續(xù)加大,依托現有航道測繪能力不能滿足這些新要求。為了提高測繪效率,需要不斷地整合測繪的資源,加速全覆蓋的測繪技術的引進。當前我國對于航道測繪的精度以及效率還有待提升,需要不斷的進行完善。
2.2設備引進不足,設備更新和新的維護機制需要升級
設備的長時間的使用將大大地影響測繪的質量,加大測繪過程的風險。長江航道測繪單位現有儀器設備大部分已超過使用年限,嚴重影響航道的測繪準確性以及效率。
2.3航道測繪的現代化水平不高
對于航道的測繪來說,其控制網點是其空間數據的框架,同時也是航道測繪的重要基礎設備之一。航道測繪的控制網點在航道測繪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的航道測試主要采用的是高程控制網以及gps平面控制網,在測繪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這種測繪技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當前我國缺少核心的無線網絡硬件以及軟件,數據的保密性以及安全性還不夠高,同時當下的互聯網缺少相應的專用無線網絡,無法對航道的各個部位進行覆蓋。
2.4航道測繪信息管理與集成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海量數據存儲設施不足,缺乏遠程備份站點,數據的存儲安全性無法保證。數據管理系統及相關系統還有待完善,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
3對航道測繪提出的建議
3.1提高導航服務效率
北斗CORS數據中心和航道動態(tài)基準的建立,為航道測量維護相關單位提供高精度,連續(xù)的空間以及時間的基準,為船舶提供高效以及快速的導航產品。
3.2建立渠道信息的發(fā)行系統
電子航道圖以及水深是航道不可缺少的信息。數據庫的建立可以進一步縮短渠道實際維護深度向公眾公布的時間,增強航道服務信息收集和發(fā)布,增強航道維護與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
3.3 科學技術與信息化
本文主要介紹了多波束測深設備和航空攝像儀以及機載激光雷達與全數字的攝影測量測繪系統的引進,以期不斷地實現遙感,激光掃描,攝影測量等快速測繪技術的標準化,用于滿足近幾年應急測繪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斷地提高新引進的水文測量船的測繪能力,開發(fā)新的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工具,同時不斷的拓展新的業(yè)務領域。
3.4信息化策略
不斷地建設完善長江電子導航地圖系統,同時對其升級加以重視,實現地理空間數據的自動化,實時化,智能化,開發(fā)航道空間的分配網絡系統以及信息管理系統。
4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我國實際的航道測繪情況進行分析,并針對當前測繪發(fā)展中的熱點問題,提出了今后發(fā)展航道測繪的相關建議。未來航道要不斷地提升航道的服務水平,并且適度地對服務水平進行超前的發(fā)展,航道發(fā)展的基礎及保障是航道的測繪,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要加大力度來引進先進的技術。
參考文獻:
[1]李學祥.“互聯網+”背景下長江數字航道發(fā)展的思考[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39(10):1-4. 10.
[2]許捍衛(wèi),何江,楊艷飛.星站差分GPS在水下地形測量中的應用[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3,28(2):77 -83.
[3]李新書,長江宜昌航道CORS系統建設與應用[J].水利信息化,2007,6(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