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 石代蓮 董梅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經(jīng)上肢肘部的貴要靜脈、頭靜脈、肘正中靜脈等外周靜脈穿刺置管,將導管的尖端放置在上腔靜脈的下1/3 或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上壁交界連接點[1]。PICC 可通過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主動脈,可避免化療藥物與患者手臂皮膚接觸,加之主動脈血流速度較快,可迅速沖稀藥物,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降低靜脈炎的發(fā)生率。PICC 置管后尖端位置不當,可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且導管費用較高。本研究應用X 線尖端定位后修剪導管固定技術實施PICC 置管,該種置管方式發(fā)生不良反應或失敗比例非常低,提升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對患者的傷害和經(jīng)濟負擔。
選擇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于本院實施PICC 置管的患者40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n=200)與參照組(n=200)。其中,實驗組男性PICC 置管患者107 例,女性患者93 例。最小年齡25 周歲,最大年齡89 周歲,平均年齡(53.16±15.61)歲。參照組男性PICC 置管患者104 例,女性患者96 例,最小年齡26 周歲,最大年齡88 周歲,平均年齡(53.42±15.2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腫瘤化療患者;(2)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患者;(3)外周血管條件差,留置針穿刺困難患者;(4)了解本研究內(nèi)容,自行簽署相關協(xié)議后參與。排除標準:(1)穿刺局部有感染或損傷患者;(2)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3)確診患者對器材過敏;(4)上肢或胸部區(qū)域接受過放射治療史、血栓形成史、外科血管手術史[2]。
參照組取患者平臥位,對患者肘部以上的靜脈進行觀察,可通過彩超了解其血管直徑相對較粗且距離動脈較遠的靜脈血管,一般最好選擇貴要靜脈,如貴要靜脈無法實施置管,可選擇肱靜脈或頭靜脈,選定后對其深度予以測量。臂圍測量:穿刺點上10 cm,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在超聲引導下穿刺,穿刺成功導管到達預測位置后,將導管與支撐導絲的金屬柄分離,緩慢平直撤出支撐導絲,保留體外導管5~6 cm 修剪導管,然后按要求固定好導管;送患者行正位胸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根據(jù)具體情況調(diào)整導管尖端位置,使其到達最佳位置。實驗組置管方法與參照組一樣,只是穿刺成功導管到達預測長度后,保留支撐導絲行簡單固定,送患者作正位胸片,在X 線的引導下,予以血管縱切,并將穿刺針慢慢刺入。當穿刺針達到預定位置后,需緩慢回抽導絲,經(jīng)X 線實時觀察尖端位置,避免導管進入到其他血管之中。達到既定位置后,在X 線下觀察是否滿意,如不滿意,可通過導絲予以重新調(diào)整,如滿意可抽出導絲,置管成功。
全部置管患者均行正位胸片掃描,調(diào)整其尖端位置,對比其尖端位置到達最佳位置的成功率及異常情況[3]。
本研究400 例PICC 置管患者相關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9.0 軟件對比分析,實驗組與參照組定位成功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
實驗組200 例,全部行X 線尖端定位,確定31 例未達到上腔靜脈的下1/3 或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上壁交界連接點,30 例在X線下通過重新送管,調(diào)整導管長度,使尖端至最佳位置,成功定位199 例,占比99.50%;1 例通過介入導正使尖端至最佳位置。參照組200 例,全部行X 線尖端定位,確定29 例未達到上腔靜脈的下1/3 或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上壁交界連接點,在X 線下通過重新送管,調(diào)整導管長度,2 例使尖端至最佳位置,27 例無法調(diào)整至最佳位置,成功定位173 例,占比86.50%。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PICC 置管定位成功率情況(χ2=25.960 1,P=0.000 0),實驗組PICC 置管定位成功率(99.50%)明顯高于參照組(86.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PICC 置管并發(fā)癥情況(見表1),實驗組置管后有3 例患者穿刺局部出現(xiàn)少許滲血,1 例患者發(fā)生靜脈炎,1 例患者穿刺側局部皮膚過敏。參照組置管后有3 例患者穿刺局部出現(xiàn)少許滲血,9 例患者靜脈炎,2 例患者出現(xiàn)靜脈血栓。
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PICC 置管后非計劃拔管情況(見表2),參照組自行脫管7 例,堵管2 例,輸液不暢4 例,靜脈血栓2例,靜脈炎9 例,由于以上原因發(fā)生非計劃拔管,非計劃拔管率占12.00%。實驗組自行脫管1 例,堵管0 例,輸液不暢0 例,靜脈血栓0 例,靜脈炎1 例,由于以上原因發(fā)生非計劃拔管,非計劃拔管率占1.00%。對比實驗組與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ICC 置管是作為化療、靜脈高營養(yǎng)、危重患者搶救等建立靜脈通路的首選方法,可以保護患者外周靜脈,提高長期靜脈用藥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5]。傳統(tǒng)的PICC 置管都是在修剪導管后再進行X線確定尖端位置,但是由于血管的解剖位置、靜脈畸形、體表測量的誤差、肺部病變、胸腔壓力的改變等原因,造成導管尖端不能準確達到上腔靜脈的下1/3 或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上壁交界連接點;傳統(tǒng)的置管方法由于導管已經(jīng)修剪,發(fā)生導管異位就只能將導管退至鎖骨下靜脈、腋靜脈甚至是外周靜脈等位置,這樣的導管達不到PICC 置管的目的[6]。靜脈注射時,外周靜脈直徑較小,血容量及血流速度較低,藥物釋放后滯留在血管之中的時間較長,對其血管造成的刺激較大,一旦長時間用藥,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比例較高,導致非計劃拔管[7]。另外,因外周靜脈直徑較小,導管長時間與血管壁摩擦和碰撞,導致其血管內(nèi)皮損傷,一旦損傷其靜脈血管基底膜,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得以激活,易增加患者血栓形成幾率[8]。
表1 兩組PICC 置管患者置管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例)
表2 兩組PICC 置管患者非計劃拔管情況比較(例)
本研究緊密結合臨床需求,將PICC 導管置入體表測量的長度,保留導管內(nèi)的導絲,先進行X 線尖端定位,如果導管發(fā)生異位,因為導絲的保留,就可通過重新送管或介入導正等方法,調(diào)整導管長度,使尖端至最佳位置,使導管與患者中心靜脈平行,其藥物釋放后迅速被血液所稀釋,降低藥物對血管內(nèi)膜的損傷[9]。因此,自PICC 誕生之日起,很快在臨床之中得以應用,對改善患者治療效果、降低并發(fā)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0]。
應用超聲引導加X 線定位修剪導管的技術,精確了PICC 導管尖端定位、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少了靜脈穿刺次數(shù)、延長了置管時間、降低了患者的精神壓力、改善了患者置管后的舒適度[11],為治療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靜脈通路。同時,無導管穿刺相關性氣胸及大血管穿孔等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護士工作量,提升了PICC ??谱o士的專業(yè)化素質(zhì)[12]。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應用PICC 導管X 線尖端定位后修剪導管的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