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嫻,張書平,余 燕,王振興,李 尚,畢守東,*,周夏芝,王建盼,鄒運鼎
1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理學院,合肥 230036 2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合肥 230036
蠟蟬屬半翅目蠟蟬總科,危害茶樹的蠟蟬多達20種,主要是蛾蠟蟬科的碧蛾蠟蟬GeishadistinctissimaWalker,褐緣蛾蠟蟬SalurnismarginellusGuerin,白蛾蠟蟬LawanaimitataMelichar和廣翅蠟蟬科的可可廣翅蠟蟬RicaniacacaonisChou et Lu,眼紋疏廣蠟蟬EuricaniaocellusWalker,八點廣翅蠟蟬RicaniaspeculumWalker,鉤紋廣翅蠟蟬RicaniasimulansWalker,緣紋廣翅蠟蟬RicaniamarginalisWalker,柿廣翅蠟蟬RicaniasublimbataJacobi,褐帶廣翅蠟蟬RicaniataeniataStal,帶紋疏廣蠟蟬EuricaniafascialisWalker和眼斑寬廣蠟蟬PachaziadiscretaMelichar等。在安徽茶區(qū)發(fā)生的主要種是碧蛾蠟蟬、褐緣蛾蠟蟬、帶紋疏廣蠟蟬、眼紋疏廣蠟蟬、緣紋廣翅蠟蟬、八點廣翅蠟蟬、柿廣翅蠟蟬和琥珀廣翅蠟蟬[1-4],蠟蟬類成蟲若蟲皆刺吸茶樹芽梢汁液,同時排泄“蜜露”招致煤病發(fā)生,成蟲還在樹梢內(nèi)產(chǎn)卵,造成損害,除危害茶樹外,還危害油茶、柑橘、桃、梨、蘋果、荔枝、龍眼、咖啡、田菁等40多種植物,多數(shù)一年發(fā)生一代,6—7月份成蟲盛發(fā),成蟲善于飛翔,耐饑餓,喜潮濕畏陽光。茶叢覆蓋郁閉度大且陰濕的茶園是蠟蟬發(fā)生的最佳環(huán)境。貴州銅仁地區(qū),八點廣翅蠟蟬和圓紋廣翅蠟蟬的天敵為草蛉、瓢蟲和蜘蛛,其中與蜘蛛關系密切,平均每百網(wǎng)蟲量中蜘蛛有34頭。徐冠軍等報道柿廣翅蠟蟬的天敵為晉草蛉ChrysopaShamsicnsisKawa、中華草蛉C.SinicaJieder、大草蛉C.SeptempunctataWesmael、小花蝽OriussimilitZheng、獵蝽SirthcncaSP、步甲ChiaeniusSP、異色瓢蟲Harmoniaaxyridis等7種捕食性昆蟲;大腹圓蛛Araneusventricosus、黃褐新圓蛛Neosconedoenitzi、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latum、三突花蟹蛛MisumcnnopsTricuspidaus、黑色蠅虎Plexippuspaykulli等5種蜘蛛[5]。抽樣調(diào)查的樣方大小和樣方數(shù)量多少,不光與成本有關,而且直接影響調(diào)查結(jié)果的準確性。Morris(1995)對樣方提出了8條標準,其中兩條都涉及樣方大小[6]。用聚塊樣方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聚塊大小對蠟蟬類及其天敵空間分布的影響、對聚集程度的影響、對聚集的原因以及最小個體群占據(jù)的范圍等內(nèi)容的研究報道極少,本文在這方面進行初步研究,為蠟蟬類天敵優(yōu)勢種評定及最佳樣方大小的確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調(diào)查地點為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科技示范園茶園,調(diào)查茶樹品種為樹齡13年的烏牛早,茶園面積為0.2 hm2。調(diào)查時間為2015年3月28日—11月14日。2016年3月27日—11月17日,約15d調(diào)查一次,2015年調(diào)查17次,2016年調(diào)查16次。茶園周邊為其他品種茶園,茶園按常規(guī)措施管理,但不施用農(nóng)藥。
采用平行跳躍法隨機在茶園選取3行,茶樹行距為1m,每行間隔1m取2m長的樣方。每行10個樣方,共取30個樣方,先目測調(diào)查,每樣方隨機選取10片葉,調(diào)查一些不易振落害蟲及天敵種類和個體數(shù),然后用沾有洗衣粉水液的搪磁盤對樣方中的所有枝條進行盤拍(搪瓷盤口長為40 cm,寬30 cm,洗衣粉水溶液濃度為1000倍),調(diào)查記載害蟲及其天敵物種數(shù)和個體數(shù),對于一部分不能準確鑒定的物種樣本編號保存,裝瓶帶回室內(nèi)鑒定。
根據(jù)聚塊樣方方差分析的要求,參與數(shù)學分析的資料是第一個樣方連續(xù)至第24個樣方的調(diào)查資料。
1.3.1蠟蟬空間動態(tài)的聚塊樣方方差分析
聚塊樣方方差分析是在不同大小樣方上的方差分析,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生態(tài)學空間分布格局分析方法。該法要求供試田塊上的樣方在空間上相互連接,隨著聚塊所包含的基本樣方數(shù)K從1,2,4,8…(指數(shù)級數(shù))不斷增加,聚塊方差值常隨之改變,通過不同大小聚塊方差值的變化,了解研究對象隨尺度增大的變化動態(tài)[7]。
在一樣帶上連續(xù)分布的樣方,變量(蠟蟬或天敵在每個聚塊上的數(shù)量)為X,讓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成指數(shù)增大,計算其均方差MS,當每聚塊僅包含一個基本樣方時,其均方差計算公式為:
MS(1)為聚塊含1個基本樣方時的均方差值,k為聚塊所含基本樣方數(shù);當每個聚塊包含兩個基本樣方時,
依此類推,直到聚塊所含的基本樣方數(shù)為n/2,這時均方差的計算公式為:
聚塊樣方方差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聚塊大小對方差的影響,如果均方差在某一聚塊大小上出現(xiàn)峰值,則表明田間害蟲(或天敵)空間分布具有規(guī)律性。如果同時出現(xiàn)幾個峰值,則表明田間害蟲(或天敵)可能存在幾種不同尺度的聚集空間。如果均方差值為一常數(shù),即均方差值不隨聚塊大小而變化,表明害蟲(或天敵)聚集的空間大小是無規(guī)律的。
1.3.2蠟蟬與8種天敵間在均方差峰值時基本樣方數(shù)上的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
將蠟蟬及其8種天敵均方差峰值時的基本樣方數(shù)(即聚塊空間大小)分別看作一個本征系統(tǒng),蠟蟬每次峰值時的基本樣方數(shù)Yi作為該系統(tǒng)的參照序列,其各種天敵的基本樣方數(shù)Xj作為該系統(tǒng)的比較序列,不同時間點上的蠟蟬聚集空間大小及其天敵的聚塊基本樣方數(shù)作為序列在第k個樣方上的效果白化值,進行雙序列關系分析:Yi={Yi(1),Yi(2),…,Yi(n)},i=1,2,3,...,n,Xj={Xj(1),Xj(2),…,Xj(n)},j=1,2,3,...,m,式中n是樣方數(shù),m是天敵種類數(shù)。經(jīng)數(shù)據(jù)均值化后得:
yi={yi(1),yi(2),…,yi(n)},xj={xj(1),xj(2),…,xj(n)},
1.3.3蠟蟬及其天敵的空間格局及其差異原因分析
2015年烏牛早茶園共采集到植食類害蟲32種,共12718頭,分屬8目26科,其中蠟蟬類251頭,捕食性天敵37種,共7374頭,分屬6目18科。2016年茶園共采集到植食類害蟲37種,共11657頭,分屬8目26科,其中蠟蟬類388頭,捕食性天敵40種,共5202頭,分屬8目20科。2015年調(diào)查數(shù)量大于134頭,2016年調(diào)查數(shù)量大于130頭的前8位的捕食性天敵,依次是是鱗紋肖蛸(Tetragnathasquamata),錐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losa),草間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tricuspidatus),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latum),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茶色新圓蛛(Neosconatheisi)和異色瓢蟲(Harmoniaaxyridis)。2015年8種天敵數(shù)量共6150頭,占整個捕食性天敵的83.40%,2016年8種天敵數(shù)量為4049頭,占整個捕食性天敵的77.85%,本文將8種天敵作為蠟蟬類的主要天敵,其種群動態(tài)繪于圖1—圖2。蠟蟬類在安徽一年發(fā)生一代,5—7月是若蟲期,6—11月是成蟲期,高峰期為6—8月份。鱗紋肖蛸(x1)和錐腹肖蛸(x2)兩者占8種天敵的57.67%—61.79%,其次是八斑球腹蛛(x5)和粽管巢蛛(x6)。
圖1 2015年蠟蟬類和8種天敵數(shù)量動態(tài)變化Fig.1 Dynamic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Fulgoroidea and eight natural enemies (2015)y:蠟蟬類Fulgoroidea; x1:鱗紋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x2:錐腹肖蛸 Tetragnatha maxillosa;x3:草間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x4: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x5: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x6: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x7:茶色新圓蛛:Neoscona theisi;x8: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
圖2 2016年蠟蟬類和8種天敵數(shù)量動態(tài)變化Fig.2 Dynamic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Fulgoroidea and eight natural enemies (2016)
為了體現(xiàn)研究結(jié)果的代表性,蠟蟬選擇數(shù)量多的、數(shù)量中等的和數(shù)量少的三種類型作為研究材料。2015年選擇6月8日(43頭)、6月20日(87頭)、7月4日(67頭),2016年選擇5月12日(60頭)、5月30日(44頭)、6月14日(45頭)的蠟蟬及其天敵作為研究對象,將蠟蟬及其8種天敵的聚塊樣方方差分析的均方差列于表1。
可看出,2015年6月8日、6月20日、7月4日和2016年5月12日、5月30日和6月14日的蠟蟬的均方差均有一個峰值。8種天敵的均方差值均有1—2個峰值,表明蠟蟬和8種天敵的空間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可對其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為了分析8種天敵與蠟蟬空間關系密切程度,將8種天敵與蠟蟬均方差峰值時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列于表2,并進行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結(jié)果是,茶色新圓蛛與蠟蟬類的關聯(lián)度最大,關聯(lián)度值為0.8010,其次是草間小黑蛛,與蠟蟬類的關聯(lián)度值為0.7617,第三是三突花蟹蛛,關聯(lián)度值為0.7613,鱗紋肖蛸、錐腹肖蛸、粽管巢蛛、異色瓢蟲和八斑球腹蛛與蠟蟬類的關聯(lián)度分別是0.7589、0.7572、0.7552、0.7550和0.7158。表明茶色新圓蛛、草間小黑蛛和三突花蟹蛛與蠟蟬類空間關系密切,異色瓢蟲(0.7550)和八斑球腹蛛(0.7158)與蠟蟬類的空間關系較不密切。
用擴散系數(shù)C值作為判斷空間分布格局類型的依據(jù),將蠟蟬和8種天敵在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的擴散系數(shù)C值列于表3??梢钥闯?蠟蟬2015年6月20日聚塊樣方數(shù)K為2時和2016年 5月12日K為1、2、4、8時的C值均大于F0.05,表明是聚集分布格局。鱗紋肖蛸(x1)2015年6月20日、7月4日K為1、4、8時和2016年5月30日、6月14日,錐腹肖蛸(x2)2015年6月8日K為4時、7月4日K為4、8時和2016年5月12日K為4時、5月30日K為2、4時,草間小黑蛛(x3)2016年5月30日K為8時和6月14日K為2、4、8時,三突花蟹蛛(x4)2016年6月14日K為1時,八斑球腹蛛(x5)2016年5月30日K為4、8時和6月14日K為8時以及異色瓢蟲(x8)2015年6月20日K為8時和2016年5月12日的K為1時,C值均大于F0.05,是聚集分布格局。并且由表3可知蠟蟬和天敵聚集分布格局時,隨著聚塊內(nèi)樣方數(shù)的增加,C值不斷增大。在均勻分布和隨機分布時,C值變化的總趨勢是,隨著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的增加,C值不斷變小。
表1 不同聚塊條件下蠟蟬類及其天敵的均方差MS(i)
y:蠟蟬類Fulgoroidea;x1:鱗紋肖蛸Tetragnathasquamata;x2:錐腹肖蛸Tetragnathamaxillosa;x3:草間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x4: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tricuspidatus;x5: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latum;x6: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x7:茶色新圓蛛:Neosconatheisi;x8:異色瓢蟲:Harmoniaaxyridis
表2 均方差峰值時聚塊內(nèi)的基本樣方數(shù)
表3 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蠟蟬類及其8種天敵的擴散系數(shù)C*
*表示聚集格局; -表示無真值;n1和n2為自由度.n1=24-1=23,n2=∞,F(xiàn)0.05=1.51;n1=12-1=11,n2=∞,F(xiàn)0.05=1.79;n1=6-1=5,n2=∞,F(xiàn)0.05=2.21;n1=3-1=2,n2=∞,F(xiàn)0.05=3.00
用David和Moore提出的比較總體聚集程度的方法,求出|W|值,結(jié)果列于表4??煽闯觯?016年6月14日錐腹肖蛸(x2)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為8時與為1時的|W|值為2.1261大于|W|0.05,其余無論是蠟蟬類還是8種天敵,在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為2、4、8時與為1時的|W|值均小于|W|0.05,表明聚塊大小對蠟蟬類或8種天敵的空間聚集程度影響不顯著。
表4 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蠟蟬類及其8種天敵在K為2、4、8時與K為1時的|W|值
* -表示無真值. n為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n=24,|W|0.05=0.5213,n=12,|W|0.05=0.7538,n=6,|W|0.05=1.1180,n=3,|W|0.05=1.7677
8種天敵中鱗紋肖蛸(x1),2015年為1997頭、2016年為990頭,錐腹肖蛸(x2)2015年1803頭、2016年1345頭,異色瓢蟲(x8)2015年134頭、2016年130頭,兩種肖蛸數(shù)量最多,異色瓢蟲數(shù)量最少,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聚塊大小對空間聚集程度的影響,再對蠟蟬(y)、鱗紋肖蛸(x1)、錐腹肖蛸(x2)和異色瓢蟲(x8)在K為4、8時與K為2(或K為4)的|W|進行分析,結(jié)果列于表5。可以看出,除了2016年5月30日錐腹肖蛸(x2)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為4時與K為8時和2016年6月14日錐腹肖蛸(x2)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為2時與K為8時,其他不同聚塊大小之間的|W|值均小于|W|0.05,進一步表明聚塊大小對蠟蟬及其天敵空間分布的聚集程度影響不顯著。
將蠟蟬類和8種天敵在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的種群聚集均數(shù)λ列于表6。蠟蟬類兩年的6個時間點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的λ值,2015年6月8日K為2和8時,6月20日K為1、2、4、8時,7月4日K為1、2、8時及2016年5月12日K為2,4,8時、5月30日K為8時和6月14日K為8時的λ值大于2,蠟蟬類其余的λ值均小于2,λ值為正值時,隨著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的增加,λ值不斷增大,即隨著聚塊面積增大,λ值不斷變大。天敵的λ值變化趨勢也是如此,如鱗紋肖蛸(x1)2015年6月20日,7月4日,2016年5月12日K為1、2、4時,5月30日,6月14日和錐腹肖蛸(x2)2015年6月8日,7月4日,2016年5月12日(除K為1時)及5月30日(除K為8時)λ值都大于2,并且隨著聚塊面積增大,λ值不斷變大。當λ值為負值時,隨著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的增加,λ值不斷變小,如2016年6月14日的錐腹肖蛸(x2)和5月12日的草間小黑蛛(x3),2015年6月8日,6月20日和7月4日的八斑球腹蛛(x5)。從表面看,λ值的正與負似乎是與害蟲(天敵)的數(shù)量多少有關,實際上是與方差和均數(shù)之間的大小有關。方差大于均數(shù)則λ為正值,方差小于均數(shù)則λ為負值。根據(jù)Blackith的標準,由表6可看出,2015年6月8日K為2,8時、6月20日K為1、2、4、8時和7月4日K為1、2、8時以及2016年5月12日(除K為1)的蠟蟬的λ值均大于2,其聚集是由該害蟲本身原因引起的。同時也可看出,不考慮λ的正負值,只按|λ|比較,隨著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的增加,|λ|不斷增大,這是一個明顯的特點。
表5 蠟蟬及其3種天敵在K為2與K為4、8時以及K為4與K為8時的聚集程度差異值|W|
Table 5 The aggregation degree difference value |W| of Fulgoroidea and their three natural enemies whenKis 4, 8 andKis 2 andKis 4 andKis 8 respectively
物種Species聚塊時樣方數(shù)的比較項The comparison term of the number of quadrats in a block2015201606-0806-2007-0405-1205-3006-14y2與40.2404 0.2314 0.1775 0.3286 0.00360.1021 2與80.1559 0.3173 0.0188 0.4923 0.1770 0.3075 4與80.39630.08590.15860.1637 0.1734 0.2054 x12與40.0732 0.1060 0.2910 0.1189 0.0972 0.2596 2與80.2863 0.4240 0.6856 0.1486 0.3933 0.3008 4與80.2130 0.3180 0.3946 0.2675 0.2961 0.0412 x22與40.2586 0.0766 0.2212 0.2702 0.2656 0.4209 2與80.2383 0.0028 0.2947 0.1837 1.5375 2.1281 4與80.4969 0.0739 0.0735 0.4539 1.8031 1.7072 x82與40.1551 0.2736 0 0.0582 0.1144 0.0353 2與80.10030.5726 0 1.2387 0.5787 0.3780 4與80.2554 0.2989 0 1.1804 0.6931 0.4133
* -表示無真值. n為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n=24,|W|0.05=0.5213,n=12,|W|0.05=0.7538,n=6,|W|0.05=1.1180,n=3,|W|0.05=1.7677
表6 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蠟蟬類及其天敵的種群聚集均數(shù)λ值*
*為λ值大于2. * is lambda with a value greater than 2
將表3與表6進行綜合分析,由表3可知,經(jīng)過F檢驗后下列時間的蠟蟬和天敵都是聚集分布格局:蠟蟬(y)的2015年6月20日(K為2時)、2016年5月12日(K為2、4、8時);鱗紋肖蛸(x1)的2015年6月20日、7月4日(K為1、4、8時)、2016年5月30日、6月14日;錐腹肖蛸(x2)2015年6月8日(K為4時)、7月4日(K為4、8時)、2016年5月12日(K為4時)、5月30日(K為2、4時);草間小黑蛛(x3)2016年5月30日(K為8時)、6月14日(K為8時);八斑球腹蛛(x5)2016年5月30日(K為4、8時)、6月14日(K為8時)。由表6可看出上述物種在相應時間的種群聚集均數(shù)λ值絕大多數(shù)也都大于2,表明這幾個物種的聚集行為是自身原因引起的。
表7為不同聚塊條件下蠟蟬類的ρ指數(shù),可看出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由4到8時,6個時間的平均ρ指數(shù)最大,為1.0235±0.0145,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由2到4時,平均ρ指數(shù)為1.0215±0.0933,位列第二,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由1到2時,平均ρ指數(shù)為1.0033±0.0686,表明蠟蟬類個體群在聚集格局時種群的最小面積是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為4個。按照本研究的設計方案,即每一聚塊面積是16 m2,即取樣調(diào)查蠟蟬時,每個樣方面積應為16 m2。
根據(jù)Iwao(1972)評判標準,當研究對象分布的基本成分為個體時,ρ指數(shù)小于1,則表示樣方面積小于個體群占據(jù)的面積,ρ指數(shù)大于或等1時,表示樣方面積大于個體群占據(jù)的面積。抽樣調(diào)查時,樣方必須占據(jù)個體群所占的范圍,其調(diào)查結(jié)果才能代表真實情況。表7中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由1至2變化時,6個時點有4個ρ值小于1;K由2至4變化時,6個時點有4個ρ值小于1;K由4至8變化時,6個時點有5個ρ值大于1,由于ρ大于或等于1,表明這時的樣方面積大于個體群所占范圍。在抽樣調(diào)查時,樣方面積大于個體群所占范圍,其調(diào)查結(jié)果的準確性才可靠。
表7 不同聚塊大小條件下蠟蟬的ρ指數(shù)*
運用聚塊樣方方差分析法,灰色關聯(lián)度法和聚集強度指數(shù)法相結(jié)合研究了茶園8種天敵對蠟蟬類在空間上的跟隨關系及聚集原因等。即對蠟蟬類與其8種天敵均方差峰值時的聚塊大小(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的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及擴散系數(shù)、種群聚集均數(shù)和ρ指數(shù)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1)與蠟蟬類空間上跟隨關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敵是茶色新圓蛛、草間小黑蛛和三突花蟹蛛,在用多種措施防治時,首先要注意這三種天敵的數(shù)量,以便利用它們進行持續(xù)控制蠟蟬類的危害;2)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為1、2、4、8相互之間的聚集程度差異不顯著,表明聚塊大小對蠟蟬及其天敵的聚集程度影響較??;3)在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為1、2、4、8時,隨著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的增加,聚集格局時的擴散系數(shù)C值一直增大,而均勻格局和隨機格局時C值不斷變小,C的絕對值不斷變化;4)蠟蟬類及其天敵在不同大小聚塊條件下的λ大于2時,聚集多是由該蟲本身原因引起的;5)蠟蟬類及其天敵種群聚集均數(shù)λ的絕對值即|λ|,隨著聚塊內(nèi)基本樣方數(shù)K的增加而不斷變大;6)用不同大小聚塊的ρ指數(shù)判斷蠟蟬類種群聚集時個體群的最小面積為聚塊內(nèi)有4個基本樣方,即16 m2,樣方大小與調(diào)查成本直接有關,本研究結(jié)果明確了最小聚塊面積,既可降低調(diào)查成本,又可使調(diào)查結(jié)果有較好的準確性。
劉飛飛等[14]、王建盼等[15]、周夏芝等[16]和畢守東等[17-18]分別用聚塊樣方方差分析法與其他方法相結(jié)合研究了大別山區(qū)天柱山群體種茶園蜘蛛類天敵與茶尺蠖EctropisobliquehypulinaWehrli幼蟲的空間關系及柑橘粉虱DialeurodescitriAshmead以及綠盲蝽LyguslucorμmMeyer-Dur、八點廣翅蠟蟬Ricaniaspeculum(Walker)和雙斑長跗螢葉甲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與其捕食天敵之間的空間關系,在聚集格局、均勻格局和隨機格局時擴散系數(shù)C和λ值變化動態(tài)上的研究結(jié)論與本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