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閱讀課程建設,其價值摘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培育“讀書種子”,讓學生的閱讀行為真實發(fā)生;建設“閱讀空間”,培養(yǎng)一批樂意走進圖書館、書店的人,培養(yǎng)一批在各個空間都能享受閱讀樂趣的人;凝結“共同經歷”,用熱愛閱讀的情懷打造出一塊文化高地;積淀“文化傳統(tǒng)”,讓學生帶著讀書文化的印記走向社會。
關鍵詞:讀書課程南京十三中經典閱讀
“一燕不成夏”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名作《尼克馬可倫理學》,尼克馬可是他小兒子的名字。了解了曹勇軍老師多年堅持的夜讀小組和讀書課程建設,最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一個班級的讀書會,一個年級的讀書社,一所學校的經典夜讀,宣告著南京市第十三中學(以下簡稱“南京十三中”)閱讀的“立夏”,春天播種的作物直立長大,“天地始交,萬物并秀”?!坝摹贝蟮涫r空前,駐足驚嘆的同時,自然會想到盛典之前的莊嚴與忙碌。
一、培育“讀書種子”
培育讀書種子,是建設閱讀課程的合理起點。南京十三中的讀書課程建設始于“精英教育”,曹勇軍老師以“點燈人”的圣潔祈愿組織了一批“閱讀骨干”,利用業(yè)余時間陪伴熱愛閱讀的學生閱讀經典中的經典。曹老師的“15本書”大多關涉哲學命題,甚至直接選擇《中國哲學簡史》,思想深度可見一斑。他的愿望說起來很簡單,“人生得到覺醒”,產生“發(fā)現(xiàn)新的精神天地的解放感”。與“大家”相遇的青春閱讀確實能夠“讓人心驚肉跳,皮膚都是燙的,是精神在閱讀,靈魂在閱讀,甚至是身體在閱讀,血管在閱讀”。能夠閱讀這樣的書,攀登精神的喜馬拉雅,得嘗“會當凌絕頂”的愉悅,必得付出巨大的心力,“堅持下來的都是優(yōu)秀者”。這些優(yōu)秀者是最初的“讀書種子”,在南京十三中,在曹老師孤獨的等待和堅定的守護中,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成為讀書園地的春芽。
這批讀書種子讓啟明星讀書社有了成立的基礎,讓漂流書有了漂流的可能,讓基礎書真正受到了關注,讓學生的閱讀行為真實發(fā)生。進而,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基礎書、漂流書、高階書共生共長,學校的三級閱讀課程體系初具規(guī)模。
目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已經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學生必須完成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相關內容的學習。即便如此,南京十三中培育讀書種子的探索依然有借鑒意義,這批學生為其他學生的閱讀樹立了高標,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建設“閱讀空間”
建設閱讀空間,是營造閱讀氛圍的合理落點。曹老師和他的團隊成員最大程度利用了可以利用的環(huán)境資源。50本基礎書成為語文課程的“正規(guī)軍”,有系列規(guī)定動作;教室里有圖書角,50本漂流書的良好循環(huán)描繪出南京十三中學生閱讀習慣的“新常態(tài)”;劇場成為讀書分享會的舞臺,十四本好書,演繹著師生的閱讀人生;演講、朗誦、訪談、歌唱、表演……講述著新青年自己的讀書故事;王安石故居、魏源故居、北極閣2號民國氣象臺、雞鳴寺豁蒙樓茶社、臺城……都成為學生閱讀的情境。身處其中,學生也許更容易找到文化人的感覺,形成讀書人的氣質。每個地方都能讀書,每個地方都能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久而久之,讀書會像呼吸、睡覺一樣自然吧?最讓我羨慕的是讀寫特長生獲得的“先鋒書店”購書卡。書店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地標,也是特有的閱讀場,常常逛書店的學生,長大以后一定會不一樣吧?
借助不同的閱讀空間營造多元的閱讀情境,“夜讀”也好,“野讀”也罷,立意都是在真實的情境中產生真實的閱讀行為、生發(fā)真實的閱讀體驗,從知道讀書好到真正好讀書,知行合一。培養(yǎng)一批樂意走進圖書館、書店的人,培養(yǎng)一批在各個空間都能享受閱讀樂趣的人,之于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
三、凝結“共同經歷”
凝結共同經歷,是推進閱讀深度的基點。經典夜讀沙龍、啟明星讀書社讀書分享會、學校櫥窗的好書推薦、讀寫特長生的評選、先鋒書店購書日、專輯義賣、名家讀書課……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有三個共同點。
其一,清晰的流程。力爭用科學的過程獲得高質量的成果。每項活動都在長久堅持的過程中不斷修正方向、完善運行機制和活動規(guī)則,形成了師生的共同追求。
其二,隆重的儀式。儀式感有助于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在群體的共同經歷中生成崇高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對學生會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其三,廣泛的參與。經典夜讀沙龍采用招募成員的方式,招募信息廣而告之,學生不一定參加,但一定知道有如此高雅的活動。讀書分享會是有明確主題的項目學習,項目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團隊合作、過程完整和深度學習。盤點一下這些活動持續(xù)的時間和組織的次數(shù),參與的廣度可見一斑。
共同經歷創(chuàng)造共同回憶,走出南京十三中的學生擁有共同的讀書印記,而且歷久彌新。清末,上海對江浙一帶的文化輻射成就了小城鎮(zhèn)里的“大都市”,南京十三中師生用熱愛閱讀的情懷打造出一塊文化高地。
四、積淀“文化傳統(tǒng)”
積淀文化傳統(tǒng),是閱讀課程建設的制高點。我很欣賞“在大樹下讀書”的提法,大樹是南京十三中讀書文化的獨有標識,標志著“跨越學科邊界”的閱讀內容,以文學為核心,涉及科學、藝術、美學、哲學;顯現(xiàn)出“融合多種媒介”的閱讀形式,設計舞臺大綱、展演腳本,在學校網(wǎng)絡上發(fā)布讀書筆記、聽課感受,編輯個人作品集;意味著“立德樹魂培根”的育人目標,學生帶著在這里形成的自覺意識走出校園,以終身成長的姿態(tài)走向更好的自己;展現(xiàn)著南京十三中師生的共同成長,教師和學生互相激發(fā),形成閱讀能力發(fā)展的理性循環(huán)。三級組織、四種模式、五個方面既是學校的課程結構,也是學校的讀書文化,每一屆畢業(yè)生都帶著讀書文化的印記走向社會。梁衡在《我們?yōu)槭裁匆喿x》中寫道:“當你超越閱讀而進入寫作,發(fā)表了作品時,別人又開始了對你作品的閱讀。人類精神產品的生產就是這樣螺旋式前進?!弊叱瞿暇┦械膶W生傳播了讀書的文化傳統(tǒng),帶動著不同地域的人繼承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讀書人就這樣成幾何倍數(shù)的增長。
我不喜歡“悲壯”,也不覺得曹老師和他的團隊是“大戰(zhàn)風車”的人。孫中山先生說“大志不是立志做官,而是做事,建立小秩序”,南京十三中的語文教師都是有大志的人,志在建立“共讀一本書,選讀一本書,探索一類書,項目制讀書”的小秩序;志在用具體的工作日程共繪師生的閱讀地圖;志在為有共同志向的同行們提供實踐的模型、方法的參照。按圖索驥,會有更多的語文教師在實踐中獲得成就感,找到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徑、新空間。
立夏之后,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春播作物進入農忙時節(jié),日日攀長的植物催人勤勉。幸運的是,南京十三中不僅讓我們看到立夏勝景,還記錄了從春到夏的歷程。
(吳欣歆,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著有《高中語文選修課選擇性的實現(xiàn)——執(zhí)行課程層面的探索》《十年了,停下來思考》《初中寫作教學實踐指要》,主編《書冊閱讀教學現(xiàn)場》《高中經典閱讀教學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