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華 龍春林
民族植物學以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和文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門研究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人類如何認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如何保護和管理植物及其環(huán)境,如何將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應用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植物如何影響人類的經濟、語言、文化等。
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植物學家哈什伯杰(J.W.Harshberger)教授1896年創(chuàng)立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以來,至今已有123年。1966年,中國著名植物學家李惠林教授在就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席教授的就職演講上,首次使用了“民族植物學”一詞。1982年裴盛基研究員發(fā)表了中國第一篇民族植物學研究論文,開創(chuàng)了中國民族植物學,促進了其在亞洲的發(fā)展。
民族植物學以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和文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門研究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包括人類如何認知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包括經濟利用、藥物利用、日常生計利用、文化利用等),如何保護和管理植物及其環(huán)境,如何將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應用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植物如何影響人類的經濟、語言、文化等。
民族植物學發(fā)展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描述階段,即調查、記錄并整理民間如何認識和利用植物的知識,采用編目形式進行描述,用圖形表達,記錄聲音圖像,整理數據、建立信息庫;解釋階段,即識別民族植物學調查過程中獲得的結果,并對其進行解釋和評價;應用階段,將前兩階段的研究成果應用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
民族植物學涉及的學科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植物學、人類學、藥物學、語言學、生態(tài)學、經濟學等。民族植物學還有許多相關學科,如民族生物學、民族藥物學、民族生態(tài)學、民族動物學、經濟植物學等,涉及人與自然之間許多方面的關系。
民族植物學在植物學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7年召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發(fā)布的《植物科學深圳宣言》中,第6個優(yōu)先領域就是民族植物學的研究內容,明確“對于與植物和自然相關的鄉(xiāng)土風情和歷史傳統(tǒng),我們要加以評估、記載和保護”。具體內容是:有關自然的傳統(tǒng)知識和鄉(xiāng)土風情文化正在消失,其速度甚至超過了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這些知識一旦消失,其涵蓋的許多對自然的獨特見解也將一去不復返。植物科學工作者必須和擁有這些知識的人攜手合作,全面理解并共同致力于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種文化多樣性,連同農作物的遺傳多樣性,對維護未來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跨文化、跨知識體系的合作,制定快速周密的計劃并加以實施。
發(fā)達國家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許多研究團隊在致力于民族植物學研究,例如世界三大著名植物園的民族植物學研究團隊。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Kew)擁有以西蒙茲(M.Simmonds)、內斯比特(M.Nesbitt)等為代表的團隊,他們主要在非洲和曾經的一些英國殖民地國家開展民族植物學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就。邱園收藏著10萬余件經濟植物藏品,包括飲食、藥物、器皿、紙張、衣物、染料、漆器、編織物、文化器具等植物制成的物品和植物原料,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對植物的廣泛利用,至今仍保持著每年收集2000件經濟植物藏品的狀態(tài)。
美國密蘇里植物園(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是世界著名植物園之一,也是美國最古老的植物園。國際知名植物學家雷文(P.Raven)早年與合作者在墨西哥的恰帕斯高原講澤爾塔爾(Tzeltal)-瑪雅語的少數民族地區(qū)開展民族植物學研究,與人類學家一起研究當地人對植物的命名、利用,以及傳統(tǒng)知識。在他擔任密蘇里植物園主任的40年里,支持薩里克(Jan Salick)、布斯曼(R.Bussmann)、艾潑奎斯特(W.Applequist)和哈特(R.Hart)等在世界范圍內從事民族植物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還與中國科學家一起開展中國西南山地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紐約植物園(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也是世界著名植物園之一,以皮特斯(C.Peters),白立克(M.Balick)、帕多琪(C.Padoch)和范德貝魯克(Ina Vanderbroek)等為代表的科學家都從事民族植物學研究。他們主要在東南亞(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群島)、太平洋島嶼,以及中南美洲,研究當地人對植物的利用,取得了矚目的成果。紐約植物園經濟植物學研究所組建了由民族植物學家、人類學家、生態(tài)學家、植物學家和林學家組成的多學科研究團隊,在熱帶地區(qū)開展研究。例如,他們研究秘魯北部亞馬孫地區(qū)的原生果樹,包括果樹的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特性、人工栽培與管理、傳統(tǒng)的生產和管理方法,以及該地區(qū)水果的貿易情況等?;诿褡逯参飳W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可以評估所選果樹的經濟潛力,促進可持續(xù)管理和遺傳資源的保護。
民族植物學研究的主流方向目前仍由歐美國家引導。紐約植物園、密蘇里植物園等在以民族植物學方法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上做了大量工作,這些研究都非常經典,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英國肯特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等的團隊對資源植物與社區(qū)發(fā)展,尤其是對偏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社區(qū)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意大利烹飪大學、波蘭熱舒夫大學等的團隊在食用植物方面有很好的成果;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則有民族藥用植物研究的領軍團隊,尤其是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團隊在東南亞開展了一系列民族藥用植物的研究工作,對民族藥用植物的發(fā)展和當地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英國伯明翰大學等主要致力于對農家品種(也稱老品種或地方品種)、不被重視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的保護,推動農業(yè)生物多樣性和糧食安全、食物主權的研究和應用工作,這些工作對傳統(tǒng)遺傳資源的保護和發(fā)展意義重大。
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植物學發(fā)展迅猛,其中,金磚國家的表現尤為突出。例如,民族植物學在印度越來越普及,許多高等院校都有民族植物學團隊或開設有民族植物學專業(yè)印度還頒布了《植物新品種保護與農民權利法》,除對列人保護名錄的植物物種或屬以外,還對符合特異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標準(DUS標準)的“農戶品種”(farmers' variety)予以保護。這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制度,為保護那些民間傳承下來的、當地特有的農作物品種,以及防止這些種質資源流失提供了法律依據。
南美洲國家則注重民族植物學理論方面的研究,巴西民族植物學研究揭示了巴西藥用植物傳統(tǒng)名稱和醫(yī)學名稱之間的關系;在玻利維亞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將“自由列舉”“半結構式訪談”等民族植物學調查方法應用于定量研究時,有可能對調查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南非主要研究民族藥用植物,特別是對草藥和獸藥的研究,他們也漸漸開始利用組學、藥理學等手段深入研究這些藥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將其開發(fā)應用和加以保護。
發(fā)展中國家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擁有多彩的文化多樣性。中南美洲熱帶地區(qū)、喜馬拉雅至熱帶東南亞地區(qū)、西非至中非熱帶地區(qū),是全球生物文化多樣性最為集中的三大區(qū)域,這里的民族植物學研究也備受關注。例如,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等國家所在的亞馬孫河流域,每年有數以百計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藥用植物、食用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傳統(tǒng)知識。
中國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中國是世界上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多達3.4萬種。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已達5000年,且從未間斷;中華民族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詩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重要典籍,都記載著中華民族與植物的關系。中國也是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國家,少數民族多達55個,且有不同的支系,擁有77個特有語種。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5%,但全國的5個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117個自治縣和其他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區(qū)域卻占國土面積的64.2%。各民族傳統(tǒng)利用的植物就有2萬種之多,其中藥用植物達11 146種。各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醫(yī)藥衛(wèi)生、文化和宗教都離不開植物,自古以來就與植物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在生物、文化多樣性如此豐富多彩的國家里開展民族植物學研究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植物學研究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1987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學研究室是我國民族植物學的第一個研究機構。1990年在昆明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民族生物學大會,標志著我國民族植物學研究開始發(fā)展。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開始設立民族植物學實驗室,為全國各民族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民族植物學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13年6月,中國植物學會民族植物學分會經國家民政部批準正式成立,這在中國民族植物學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截至2018年,全國性民族植物學會議已成功舉辦9屆。
我國各民族都具有本民族顯著的地域和民族特征,民族植物學就是根植于此,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各民族利用植物的傳統(tǒng)知識和經驗,并為之提供科學依據,以期實現植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并對生物文化多樣性進行保護。我國的民族植物學研究從云南的西雙版納起步,現已擴展至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qū),從事民族植物學研究的機構和人員都大幅度增加,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自然保護機構都紛紛投入到民族植物學的工作當中。
從最近5年發(fā)表論文的數量來看,中國民族植物學研究群體最集中的區(qū)域是云南昆明、北京、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湖南懷化。昆明的群體包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農業(yè)大學、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等,北京的群體有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yī)學院、清華大學等。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民族植物學論文的數量,則以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最為突出。
現代民族植物學
現代民族植物學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當地人群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其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學、組學、信息科學、網絡技術、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全球定位系統(tǒng))、現代分離技術、波譜技術、藥理學等,它們可以幫助調查和整理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分離和鑒定植物化學成分、分析植物遺傳多樣性、評價植物功能基因、預測植物經濟價值、建立植物資源利用模型等;它們不僅能對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進行科學驗證和深度評價,也能為其保護與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儲備?,F代民族植物學是建立在經典民族植物學的工作基礎上的,第一步仍是調查、記錄、整理傳統(tǒng)的植物學知識,但是它具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不僅可以應用于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的科學驗證和深入評價,發(fā)展民族植物學的學科理論和方法,而且能更快捷有效地進行民族植物學編目,搶救更多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有利于保護和持續(xù)利用植物資源和生物文化多樣性。
特殊生境地區(qū)的民族植物學研究在特殊生境地區(qū)開展研究也是當前民族植物學的發(fā)展方向。高山地區(qū),如喜馬拉雅山區(qū)、高加索山地、安第斯山脈;極地環(huán)境,如北極地區(qū)、巴塔哥尼亞地區(qū);沙漠,如撒哈拉沙漠、索諾拉沙漠;海洋與島嶼,如地中海、所羅門群島、印度洋。研究居住在這些特殊生境地區(qū)的人們是如何利用當地植物,并用科學的手段研究這些植物的特殊性,進而保護這些特殊生境地區(qū)的傳統(tǒng)知識。
多學科交又融合的民族植物學研究多學科交叉和融合是民族植物學研究的另一很重要的發(fā)展趨勢。包括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如組學技術就有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已廣泛應用于民族植物學研究;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
民族植物學的國際重大合作計劃民族植物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國際組織和國際學術刊物的重視?!吧锒鄻有院蜕鷳B(tài)系統(tǒng)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Science and Policy for People and Nature,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 PBES)將土著和地方性知識作為一個重要議題;里山行動計劃(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IPSI)主要是促進各國在自然環(huán)境保護和恢復方面的合作,其中有很多民族植物學的內容。國際學術團體組織,如國際民族生物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國際民族藥物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thnopharmacology)、經濟植物學會(Society for Economic Botany)、美國生藥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harmacognosy)等組織的大會中,都有很多議題是圍繞民族植物學展開的。一些國際學術期刊,如《民族生物學和民族醫(yī)學雜志》(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民族藥物學雜志》(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經濟植物學》(Economic Botany)等,都大量刊登有關民族植物學研究的文章。
展望
民族植物學研究近年來更加規(guī)范,學術界達成了一些共識,如傳統(tǒng)知識的產權問題(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問題(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benefit-sharing,ABS),事先知情同意原則(prior informed consent,PIC)等。
近期發(fā)表的一些民族植物學論文,說明民族植物學研究可以解決當下的一些熱點問題。例如,通過民族植物學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利用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可以應對饑荒問題,還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利用植物的方式是由當地文化決定的;不同族群之間通婚,導致種質資源的交換,由此形成了非洲木薯多樣性的動態(tài)變化。
總體來說,雖然美國學者提出“民族植物學的根在中國”,但我國民族植物學的發(fā)展仍不平衡不充分,整體水平低于歐美國家,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積極參與、不斷創(chuàng)新,將我國的民族植物學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在民族植物學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要遵循《生物多樣性公約》《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和《名古屋議定書》等公約和法則,符合學科倫理規(guī)范,確保民族植物學快速而有序地發(fā)展。放眼未來,民族植物學發(fā)展前景非常廣闊,包括植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中國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應加強在西部地區(qū)、廣大山區(qū)和民族地區(qū)的協調發(fā)展,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大力開展重要戰(zhàn)略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地區(qū)團結與繁榮發(fā)展。植物文化和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還可以應用于植物園、園林、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許多領域。
[1]裴盛基,淮虎銀.民族植物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
[2]Crane P R,葛頌,洪德元,等.植物科學深圳宣言——植物科學攜手社會大眾,共建綠色永續(xù)發(fā)展的地球.科學通報,2017,62(33):3798-3799.
[3]龍春林.現代民族植物學引論.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3,35(4):438-442.
[4]Zambrana N Y P,Bussmann R W,Hart R E,et al.To list or not to list?The value and detriment of freelisting in ethnobotanical studies.Nature Plants,2018,4:201-204.
[5]Pardo-de-Santayana M,Macia M.The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Nature,2015,518:487-488.
[6]Deletre M,McKey D B,Hodkinson T R.Marriage exchanges,seed exchanges,and the dynamics of manioc diversity.PNAS,2011,108(45):18249-18254.
關鍵詞:民族植物學??傳統(tǒng)植物學知識??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遺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