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顏
摘 要: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風光,青山綠水多好看,風吹草低見牛羊,高粱紅來稻花香,沂蒙果子堆滿倉……伴隨著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diào)》的旋律,我們一起走進舞蹈詩《沂蒙風情畫》。舞蹈詩《沂蒙風情畫》由濟南市將軍歌舞劇院演出,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名字,體現(xiàn)了與蒙山沂水剪不斷的情和對舞蹈藝術(shù)的那份摯愛。
關(guān)鍵詞:舞蹈詩;沂蒙山;風情畫
一、初遇
蒙山高,沂水長,我家住在蒙山上……沂水長,蒙山高,我家住在沂水畔上……詩意的沂蒙山,讓人神往!
該劇以沂蒙山為背景,從民俗、民風、民情中獲取創(chuàng)作素材,以美術(shù)家的視角,運用簡潔、濃烈的色彩,強烈的節(jié)奏對比及夸張、變形、重組、拼貼等技法,強化符號意識,平中出奇,追求裝飾性、觀賞性和詩畫意蘊,力求達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并勾畫出山東人善良、淳樸、粗獷、敦厚的性格。該劇采用散點式框架結(jié)構(gòu),除引子、尾聲外,共分為《銀月亮》、《踩新鞋》、《紅磨盤》、《金剪子》、《編生活》、《土花布》、《草蓑衣》、《綠蒲扇》、《簸金秋》九個篇章,表現(xiàn)了沂蒙人民農(nóng)田勞作、收獲、剪紙、編織、扎染、納涼的情景和快樂,每段舞蹈既獨立成章,又儼然是一個整體,以震撼人心的鄉(xiāng)土氣息,將濃郁的山東風情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二、初識
走進劇場,未看舞蹈先觀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一側(cè)被特寫燈映得通紅的石碾。此景不免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到,沂蒙山區(qū)那久遠的歷史與傳說。沂蒙姑娘穿新鞋、試新鞋、踩新鞋;紅磨盤默默地推,緩緩地轉(zhuǎn);隨著少女上下翻飛的手臂,金剪子在飛舞,彩紙在姑娘的手中不斷變化。一段段優(yōu)美的舞姿,訴說著沂蒙人繁衍生息、耕耘勞作的美好生活。道具銀月亮的巧妙使用與演員的表演渾然一體,詮釋了“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這一永恒不變的主題。
一名小女孩兒身穿紅衣裳,綠褲子,精靈般仿佛從夢境中走來。美麗的舞姿嫻婉柔靡,機敏的迅飛體輕如風,她的秒態(tài)精美絕倫,她的素質(zhì)玉潔冰清。隨著滌心的音樂,內(nèi)心時而平緩,時而起伏。跳躍的音節(jié),如花開的聲音,彌漫著香霧,浸入骨髓,撥動心底最深處的那根弦,敲擊郁積心頭的感情,從每個毛孔抒發(fā)出來,猶如知音的娓娓傾訴。這樣讓心酣暢的淋漓,好似靈魂插上了翅膀,穿越時空,自由飄逸,在沂蒙的這片土地上幸福生活著。接著一位拉二胡的老藝人出現(xiàn)了,在他那悠揚的二胡聲中仿佛在給我們訴說著他與沂蒙的故事。他將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沂蒙山,似乎已經(jīng)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他用生命感受著沂蒙山帶給他的一切。
三、初知
第一篇章《銀月亮》是兩位演員在一大片圓形的幕布后面起舞。抽象和變形的肢體迎接云霧的家鄉(xiāng),擁抱家鄉(xiāng)天空下皎潔的月光,如一灣湖水與光影交叉,花一般地綻放生命的熱情,帶觀眾走進那如詩如畫般的意境,有種遠離紅塵喧囂的心靈的享受。幕布猶如那圓圓的月亮,只看見演員在月亮后面的影子,讓觀眾感受到了沂蒙山夜晚那明亮的圓月,營造出一種神秘、虛幻的氛圍。
第二篇章《踩新鞋》從一個小女孩滿心歡喜地坐在地上,手拿一雙新鞋開始。她看著新鞋的那份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心里像灌了一瓶蜜,眉角含笑,小臉蛋兒上泛著紅光,兩只眼睛瞇得像兩個小小的月牙兒,臉上帶著動人的微笑。她一只一只地穿上手中的新鞋,小心翼翼地踩著剛穿上的新鞋,高興地舞動著,她不斷地脫下鞋,再穿上鞋,看得出她對新鞋喜愛至極。
第三篇章《紅磨盤》一位身穿大紅色衣服的女子倚在磨盤上,仿佛在與陪伴她多年的紅磨盤對話,這是心靈上的溝通,也是對家鄉(xiāng)風情的依戀。這一段的男女雙人舞講述了紅磨盤之下美好的愛情,兩位演員都身穿大紅色衣服,視覺效應更加強烈。此篇章中又出現(xiàn)了引子中老藝人拉二胡的場景,引發(fā)了觀眾深入的思考。
第四篇章《金剪子》由五個姑娘成一豎排背對觀眾開始,在隊形的不斷變化中剪出了各種各樣的窗花。一張張普通的紙,一把把普通的剪刀,創(chuàng)造出一張張惟妙惟肖的藝術(shù)品,那一張張令人眼花繚亂的剪紙,反映了沂蒙人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第五篇章《編生活》演員們紛紛上場,女孩兒們撿起長短不一的柳條,挑出幾根一樣長的,將其擰成一根麻花,抓住兩頭圍成一個環(huán),并將兩頭插進麻花的縫隙中,一個花環(huán)便編好了。媽媽們拿著柳條在一旁認真地編起了花籃,編起了草席,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象。男子身穿藍色衣服,女子身穿紅色衣服,沂蒙的人們用一根根柳條編出了他們美好的生活。
第六篇章《土花布》是一段群舞,土花布是沂蒙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子、桌布、杯套等等這些常見的生活用品都是用土花布制作而成,這樣的土花布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花布,而是一份濃烈溫暖而又質(zhì)樸的情懷。演員們手拿著土花布跳躍著、奔跑著,一塊塊飛舞的土花布足以看出人們對于它獨特的情感,它承載著每一個沂蒙人民童年的記憶。
第七篇章《草蓑衣》是一段男子三人舞,蓑衣是農(nóng)民朋友雨中的“盔甲”,在春寒料峭的農(nóng)耕時節(jié),農(nóng)民們披上厚厚的蓑衣,不僅擋雨還能暖身。春雨蒙蒙的田野里,一到春天,好一派農(nóng)忙的景象,人們戴上斗笠、披著蓑衣忙碌著。三個沂蒙的男子身穿著蓑衣,頭戴著斗笠,在家鄉(xiāng)的水土上盡情地揮灑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依戀。在追尋詩和遠方的路上永遠也忘不了那一身草蓑衣。
第八篇章《綠蒲扇》一位女子手拿綠蒲扇,一邊笑著、吆喝著,一邊攤著煎餅,充分展現(xiàn)了沂蒙人民的熱情好客。倒面液、刮面皮、撒蔥花一氣呵成,動作十分嫻熟,看著都讓人垂涎欲滴,似乎在表演雜技,充分展現(xiàn)出了沂蒙山的地域特色。
第九篇章《簸金秋》男人們拿著鏟子,鏟子后面寫著“豐”字,象征著豐收,女人們拿著簸箕,男人和女人們共同舞動著,糧食從上面大片大片地往下灑,人們共享著豐收的喜悅。成熟的氣息彌漫整個舞臺,人們一個個笑逐顏開,喜上眉梢。一片黃橙橙的,泛著金光,閃閃發(fā)亮。當秋風吹過田野,吹黃了稻子,金燦燦的稻谷笑彎了腰,地里的農(nóng)民,被太陽曬得發(fā)黑的臉上印出了笑容。
當《沂蒙風情畫》的主旋律再度響起的時候,節(jié)目已進入尾聲,而觀眾們卻仍然沉浸在劇情中。一名小女孩兒用她那清脆、稚嫩的嗓音朗誦著:沂蒙山——我的家……舞蹈詩在小女孩兒的朗誦中結(jié)束,演員們拿著各自的道具出場謝幕。
沂蒙的水,沂蒙的山,沂蒙的精神代代傳……這幅美好的《沂蒙風情畫》讓我們置身其中,感受著這片讓人神往的詩意的沂蒙山……
參考文獻:
[1]魏燕寧. 膠州秧歌課堂教學的新嘗試[J]. 藝術(shù)教育,2012,1.
[2]黨允彤.民間舞民俗化的三種傾向[J].藝術(shù)評論,2009,7.
[3]劉建,劉海棟.轉(zhuǎn)型期當口的中國民間舞“深扎”的理論思考[J].舞蹈,2017,7.
[4]馬楊.淺析民間舞課堂組合與舞臺實踐的關(guān)系[J].藝術(shù)品鑒,2017,7.
[5]王丹.民族民間舞創(chuàng)新之我見[J].歌海,2009,4.
[6]楊梓.淺析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7]王婧文.試論教學劇目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人才培養(yǎng)中的價值與意義[D].北京舞蹈學院,2015.
安徽省銅陵市,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