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格式塔意象原理在翻譯中的適應與選擇問題。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譯者首先在腦海中形成關(guān)于原文文本整體的格式塔意象圖式,盡可能完整地把這種格式塔質(zhì)再現(xiàn)于目的語中,使目的語讀者能體會到源語讀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主要討論格式塔意象原理在科技文體和文學文體中的適用情況,為繼續(xù)研究這一原理的適用與選擇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格式塔意象原理;翻譯;適用與選擇
“格式塔”一詞源自德語“Gestalt”,意指形式或形狀,后引申為“整體”。格式塔意象原理其實是根據(jù)西方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學為研究基礎,結(jié)合翻譯理論實踐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因此,真正的翻譯不能囿于語言技巧,而是應該先構(gòu)建一個具有格式塔質(zhì)的整體意象,再用譯文語言再造這一格式塔意象。在接受原文和再造譯文過程中,應有中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先有一個概念圖示,據(jù)此圖示重建譯文,這個圖示的形成是同時受原文和譯者兩種語言的雙重作用,難以劃分明確轉(zhuǎn)換界限,故提出一個“格式塔意象”作為中介環(huán)節(jié)的理論描述”[1]。
在此背景下,格式塔理論被引入中國學術(shù)界其與翻譯的結(jié)合受到中國翻譯界的廣泛關(guān)注。姜秋霞教授首次提出“格式塔意向”原則,強調(diào)文學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原文藝術(shù)形象的整體形成及其再現(xiàn)。她指出“在此過程中,圖示的完整與否,信息含量的程度,以及譯文再造過程中局部與整體的協(xié)和與否都影響譯文與原文等值程度,及譯文讀者的接收效果。[2]但筆者發(f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文學翻譯過程中,雖然大多數(shù)文本可以用格式塔意象進行解構(gòu),但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適用于這一原則。
1 格式塔意象原理翻譯文體中的選擇和適用
1.1格式塔意象原理在科技文體中的選擇和適用
例.Altering the shape of the hollow chamber on the side of the rotor where combustion takes place normally a simple paddle shape but capable of hundreds of different variations without too much difficulty-will make stratification efficient.
這是一則科技文片段,如果只進行句子或?qū)I(yè)詞匯的分析,譯者會感覺翻譯困難,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結(jié)合格式塔意象原理,譯者逐步在頭腦中構(gòu)建一個整體畫面,進行“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的圖示思考。即“轉(zhuǎn)子的一頭有個空心室,里面可進行物品燃燒,該室通常呈漿葉狀但又能變換多種形狀,通過形狀位置的變化進行空氣交換,提高燃燒效率”。[3]這個過程就跟直升飛機螺旋槳運作原理差不多,就是把燃油在空心室燃燒,隨著槳葉的變化,通過不斷的進氣與出氣,來進行提升和加速。因此,經(jīng)過這番梳理和整體畫面的構(gòu)筑,可以譯出通俗易懂的譯文:
在螺旋轉(zhuǎn)子的一邊是空心室,燃燒在此進行,此室通常呈簡單的漿葉狀結(jié)構(gòu),但能較易地變換數(shù)百種形狀,改變此燃燒室轉(zhuǎn)子的形狀,提升分層進氣效率。
(作者譯)
1.2格式塔意象原理在文學文體中的選擇和適用
例.Between her agitation and her natural awkwardness in getting out of the cart,Peggotty was making a most extraordinary festoon of herself but I felt too blank and strange to tell her.
譯文一:在她心中的激動和下車時生來的笨拙之間,辟果提把自己弄成一個最奇特的彩球,不過我覺得太掃興、太驚奇了,沒有告訴她這一點。(董秋斯譯《大衛(wèi)·科波菲爾》)
譯文二:
坡勾提當時心煩意亂,再加上她本來下車就很笨手笨腳的,所以她把身子弄得歪扭曲折,成了樣子頂特別的彩綢了。不過我當時心里片茫然、滿懷詫異,顧不得跟她說這個。(張谷若譯《大衛(wèi)·科波菲爾》)
選段主要體現(xiàn)出Peggoty“笨拙”的形態(tài),除了用“natural awkwardness” 體現(xiàn)拙之外,使用 “festoon” 一詞加深讀者對笨拙的印象。此外,“blank” 有“空白的,空虛的”等含義,在翻譯時處理為“感到奇怪的”。如果把這些詞的原意直接填充到漢語中來,這種翻譯可能讓讀者感到不知所云,更不能再現(xiàn)原作的意思。而通過借助格式塔意象原理,發(fā)揮譯者主觀能動性,對文中出現(xiàn)的不完整因素先進行填補或是改造,再進行創(chuàng)造性翻譯,最后形成合乎原文美感的譯文。[2]所以譯文一把“festoon”翻譯成彩球,讀者就會困惑。彩球本是一種圓形、靈動活潑的物體,不知道什么樣的彩球可以來形容人的笨拙。譯文二中,譯者從原文的整體意象出發(f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添加了“她把身子弄得歪扭曲折”,沒有把 “festoon”譯成彩球,而譯成了彩綢,展現(xiàn)出人物下車時身體不穩(wěn),而產(chǎn)生的姿態(tài),形成了一種有層次的畫面感。但這會令讀者產(chǎn)生疑惑,人的姿態(tài)像一種“彩綢”,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意象呢?而“彩綢”通常是一種用于舞蹈表演的道具,具有飄逸、靈動等特點,這里的“特別的彩綢”并不能突出主人公的笨拙,而且“festoon”前面加了修飾詞“a most extraordinary”,更加突出主人公當時呈現(xiàn)出的一種笨拙的姿態(tài),譯文二翻譯為“樣子頂特別的”就不禁讓人產(chǎn)生困惑。因此,作者建議把這一表達在不影響完整意象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增譯、改譯等工作,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chuàng)造性翻譯,譯成“就像被彩綢束縛著一般”。這或許更能呈現(xiàn)清晰、直觀的譯文。
2 結(jié)論
通過對上面例子的研究,運用格式塔意象原理指導翻譯實踐,能讓譯文呈現(xiàn)出更為自然、和諧的對等,協(xié)調(diào)了譯文功能與原文作者本意之間的矛盾,減少了因譯者的翻譯而讓原作意思的傳達和讀者感受之間缺失的問題,為不同語言間因語言差異、信息不對等產(chǎn)生意象的缺失等現(xiàn)象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姜秋霞,權(quán)曉輝,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中國翻譯,2000.
[2]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模式.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
[3]李亞舒,趙文利,吳偉雄.《科技翻譯論著新萃》,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劉璇(1993-),男,漢族,籍貫:四川涼山州人,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