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當
教師批改作業(yè)時常發(fā)現(xiàn)學生在作業(yè)、練習冊、試卷中類似的錯誤總是重復出現(xiàn),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仿照例題做對只是一種模仿,錯例更是反映學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它不僅暴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還反饋了教學效果,是教學中重要的生成性資源。為此,筆者將對“有余數(shù)的除法解決問題”這一課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例,從“剖錯因,尋根源”“思根源,尋方法”“覓方法,活運用”“用變式,獲延伸”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究解決問題的解題方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一、剖錯因,尋根源
《有余數(shù)的除法解決問題》是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例5,是學生在熟練有余數(shù)除法的口算和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初步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去尾法”,進一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為此,筆者通過收集學生錯例,分析教材和學生的情況,剖析錯因,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突破關鍵點。
從學生錯例中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算式中每個數(shù)各表示的意思不清楚,“至少”“最多”這兩個關鍵字的理解不到位,無法靈活運用“進一法”和“去尾法”的解決問題,寫出正確的得數(shù)。主要受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少而影響,無法對于剩余的人是否需要再租一輛車,多出的1米能否再做一根繩子,做出判斷。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還需創(chuàng)設更多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從不同情境中理解“最多”“至少”的含義,選擇合適的方法,提升綜合分析能力。
二、思根源,尋方法
透視學生借例,尋找知識之根,思學生之錯,覓出錯之源,理教材之意,定教學之點。
(一)對比異同,尋區(qū)別
對比新舊教材關于“有余數(shù)的除法”單元內容的編排,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發(fā)生了變化。
1.調:舊教材《有余數(shù)的除法》原安排在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現(xiàn)調至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內容調整,讓學生學完《表內除法》后接著學《有余數(shù)除法》,容易比較“平均分分完與有剩余”的不同情況,理解余數(shù)的本質意義。
2.增:舊教材原對教學內容安排了5個課時的內容;現(xiàn)在安排7個課時完成本單元知識點,把認識余數(shù)的除法、理解余數(shù)和除數(shù)的關系拆分為2課時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理解有余數(shù)的除法含義,為后面解決有余數(shù)除法的實際問題積累更多的經驗。
3.延:舊教材的練習主要以計算為主,形式包括填空、豎式計算、判斷改錯、簡單問題等?,F(xiàn)在教材把內容涵括為“周期問題、租船問題、租房問題”,學生需根據實際情況判斷,靈活運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實際問題,為三、四年級學習優(yōu)化策略問題作鋪墊。因此,例5的教學顯得特別重要。
(二)學生之因,欠積累
二年級學生剛學完表內除法,就立即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在內容上是連接的,但難度卻提升了。首先學生的思維特征還處于直觀階段,對于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少,無法從題意中立即判斷是“進一”還是“舍余”。因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填補學生自身的不足,幫助學生能根據實例,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覓方法,活運用
(一)理解“進一法”
例5(如圖)的教學,結合學生劃船情境,充分理解題中的關鍵詞“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梢龑W生通過“畫圖”“符號”“列式”和“直觀演示”等不同的表征方式,感悟出“余下2人也需要租一條船”,有效理解“至少”的含義,采用“進一法”,確定答案。
1.問題導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把握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每條船最多坐4人”是什么意思?
(2)“至少要租多少條船”是什么意思?
關注“最多”“至少”的關鍵字眼,辨析出“每條船最多坐4人”就是不可以超過4人,4個人坐滿一條船。一條船可以坐1人,也可以坐4人,從而產生合理安排的問題,如果一條船坐1人,出現(xiàn)很多的空位,并且浪費錢,順理成章地理解“至少”的意思是“盡量每條船坐滿4人,最少租幾條船”。
2.探究方法
學生通過畫圖、合作交流、匯報等多種方式,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優(yōu)化利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解決問題,感受“進一法”的重要性。
(1)畫圖法:
(2)符號表示:4,4,4,4,4,2 ? 5+1=6(條)
(3)連減法:22-4-4-4-4-4-2=0(人),連續(xù)減了5個4和1個2,所以需租6條船。5+1=6(條)
(4)列式:22÷4=5(條)……2(人),多出的2人,還再租一條船,所以需租6條船。5+1=6(條)
(5)直觀演示:安排22人走出座位,4個座位為一條船,根據條件編排位置,最后發(fā)現(xiàn)剩下2名同學時,學生自然從公平考慮,還要再租一條船。更為直觀理解“進一法”的重要性。
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從情景中理解算式的含義,建立“進一法”的模型特征,深入理解“進一法”的含義。
(二)理解“去尾法”
“去尾法”就是在解決問題中,根據實際情況把尾數(shù)部分舍去。如做一做第2題(如圖),結合學生用錢買面包的情境,通過“畫圖”“列式”等形式,直觀演示10元只能買到3個面包,剩下一元不夠買一個面包,不能用“進一法”,應把余數(shù)的1元“舍去”,理解“最多能買幾個面包”的含義。為了避免學生在做題時形成思維定勢,慣性思考,認為所有的題都要“進一”,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前后情景,根據實際問題,靈活采用“進一法”和“去尾法”,求出正確的答案。
1.獨立解決
教師需把握以下問題:
(1)一個面包要多少元?2元可以買3元一個的面包嗎?為什么?
(2)“最多能買幾個”是什么意思?
通過交流分析,得出1元或2元都買不到一個的面包,利用課件演示,直觀理解題意,3元可以買一個面包,剩余的1元買不到一個面包,因此“最多能買幾個”就要把余數(shù)的1元“舍去”。
(1)畫圖法:
(2)列式:10÷3=3(個)……1(元)剩余的1元不夠買一個面包,需舍去余數(shù),只能買3個面包。
學生通過看、想、說、算等方式,對比分析,優(yōu)化方法,有效理解“去尾法”的含義,建立“去尾法”的模型特征,產生與“進一法”對比的疑惑,提供機會。
2.歸納總結
結束“進一法”和“去尾法”的教學,學生正處于混亂狀態(tài),為此,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方法,透徹理解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為什么租船問題要“進一”,而付錢買面包卻要把余數(shù)的1元“舍去”。
通過對比,產生思維碰撞,再通過小組交流,發(fā)現(xiàn)并總結方法,像租船、租房、運菠蘿等問題,每條船盡量坐滿人,剩余的人數(shù)、菠蘿數(shù)量等還需再按排一輛車或一條船而采用“進一法”。像“買面包”“做繩子”,裁衣服等問題,因剩余的錢不夠再買一個面包或再做一條繩子、一件衣服,需采用“去尾法”,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對于“進一法”與“去尾法”的意義理解更透徹,突破知識難點。
四、用變式,獲延伸
學生在對比兩種解決方法的異同,總結生活事例,但達到靈活運用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需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分析問題,靈活運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為此,教材在練習編排上有一定的梯度,從運菠蘿的問題,到練習十五的第1、2小題,都是對“進一法”和“去尾法”的鞏固。但第8和第10小題的難度加大,考驗學生思考的全面性和靈活性。
1.變式一:綜合性強,活學活用
第8小題(如右圖)是一道綜合題,學生需考慮3種花的情況,解答時要以3種花中按要求枝數(shù)所能扎的束數(shù)最少的那種花為標準才能確定答案。但學生出現(xiàn)兩種不同情況:
第一類:22+16+10=48(枝)7+3+2=12(枝)48÷12=4(束)
學生先求扎成這束花共有多少枝,再求出花的總數(shù)中有幾個12,就是幾束。沒有找準條件的要求,把多出來的百合花、郁金香當成玫瑰花,填補玫瑰花的缺失,造成解題錯誤。
第二類:玫瑰花:22÷7=3(束)……1(枝)
百合花:6÷3=5(束)……1(枝)
郁金香:10÷2=5(束)
學生根據條件正確列出算式,但在判斷能扎成幾束時,學生無法正確判斷,會認為扎的束數(shù)最多就是正確的,卻沒有想到玫瑰花的數(shù)量不夠扎。
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題意,列出正確算式。筆者通過畫圖,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玫瑰花里每束有7枝,如果扎成5束,玫瑰花的數(shù)量不夠,所以以扎成束數(shù)最少的那種花為標準。通過此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靈活性,提升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
2.變式二:延續(xù)性強,承前啟后
第10小題(如右圖),借助童話情境,運用“進一法”解決的兩個問題,答案是唯一:
如果都住大房,22÷6=3(間)……4(只)
3+1=4(間),需要4間。
如果都住小房,22÷4=5(間)……2(只)
5+1=6(間),需要6間。
第(3)問還可以怎樣安排住房呢?學生可以隨意安排住房,只要合理即可,但隱含著一個重要的鏈接——合理安排,優(yōu)化策略。如果都住大房,有一間房就會多出2個空位。如果都住小房,有一間房也是多出2個空位。但學生從第一題算式中發(fā)現(xiàn),剩下的4只小動物可以安排住小房,浪費了空位,所有房間都能住滿更為省錢,為三四年級學習優(yōu)化策略作基礎鋪墊。
總而言之,教師需認真分析學生的典型錯例,從教材、學生、教法等方面剖析錯因,及時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分析問題能力,掌握基本解題策略,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培養(yǎng)應用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