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如果不是慧遠禪師,玨山的名號怕是要打上幾個折扣吧。八百里太行,可圈可點的山林美景多如繁星,但玨山有幸,因為他選擇了它,從此便脫穎而出。
慧遠禪師,東晉時的名僧,是繼著名高僧道安之后的佛教首領(lǐng)。相傳北周時武帝滅北齊入鄴廢佛,慧遠曾當(dāng)眾面斥,從此,隱居太行山中,草創(chuàng)硤石寺,即今古青蓮寺,注疏佛教經(jīng)典,靜修佛法。
青蓮寺位于晉城市澤州縣硤石山腰,故初名硤石寺。東觀孚山,巨嶂橫列,氣勢磅礴;南望玨山,雙峰插天,秀麗挺拔。山腳丹水蕩漾,像一條玉帶從東北向西南飄然而去;回首硤石諸峰,峭壁偉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懸崖峽峙,形成“別有天地”之門,崖面“乳竇”,崖肢內(nèi)一池清水經(jīng)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
寺院東一崖陡立,長寬約3米,面平如臺。民間傳說,慧遠—邊講經(jīng)說法,一邊為《涅槃經(jīng)》精心注疏。歷經(jīng)數(shù)年,《涅槃經(jīng)》終于完成。為了證明自己注疏準(zhǔn)確可靠,他決定求上天驗證。于是擇吉日捧書持筆,來到這塊兀立山腰的石壁前時,決定在此告天。他將門筆對天奉上,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槃經(jīng)現(xiàn)已功畢,若疏義契理,筆當(dāng)駐于空矣?!比缓髷S筆蒼天,此筆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稱此天然石壁為“擲筆臺”。
臺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東望,皓月從玨山峰間冉冉升起,名為玨山吐月。亭柱上題有崇寧、熙寧等年號,可證是宋代建筑。臨亭遠眺,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紅墻綠樹。
寺院分為古青蓮寺和新青蓮寺兩個部分。古青蓮寺在下,新青蓮寺居于上。新寺建于隋唐,宋太平年間御賜名為“福嚴(yán)禪院”,明復(fù)稱青蓮寺。兩寺均依山就勢,殿宇樓閣,櫛次鱗比;經(jīng)堂僧舍,錯落有致。院內(nèi)古柏虬柯,銀杏參天;院外林木蔥茂,野草閑花,馥郁芬芳。正所謂山青水秀。古剎幽深,令人心曠神怡。
玨山屬太行山脈,億萬年的地質(zhì)變遷,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了眾多的奇峰幽谷,史前古生物化石、溶洞遺跡遍布景區(qū),獨有的崩塌遺跡構(gòu)造更是令人驚嘆。其對峙的雙峰,巍峨蒼翠,宛若一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上,而修建于雙峰之上的真武行宮和玄帝殿,恰如雙鶴并舞。中秋之夜,當(dāng)一輪碩大的滿月自雙峰間突涌而出,如水似銀的月光便將玨山周邊的山、林、水、石潑瀉得銀光閃爍。玨山雙峰則被裹在輕紗似的月色中,朦朧迷離,隱約天宮。這就是歷代詠嘆的晉城名勝“玨山吐月”,又謂之“雙峰捧月”。
真所謂:太行賞月無雙地,華北馳名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