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介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深人實施,一些具有民間性、群眾性的文藝曲目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而流行于我省民間已逾百年的山歌“花兒”以及說唱體藝術青海平弦多年來一直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2019年第1~3期《群文天地》更是沿襲了以往特有的編排方式,連續(xù)將有關研究探討“花兒”“青海平弦”的文稿置于篇首或其醒目位置;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回顧其以往的傳承關系并謀劃今后如何進一步的發(fā)展,周密的策劃使得這組文稿在主題內容的表達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挖掘其蘊含的歷史記憶
流傳久遠的山歌以及老戲種往往描繪了民族的歷史,顯示了民族的情感,表現(xiàn)了民族的生活,蘊藏著民族的精神,也蘊含著歷史的記憶?!度何奶斓亍返?~3期中刊載的《河湟“花兒”歌詞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試論“花兒”的民俗價值》《青海平弦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青海平弦曲藝和青海平弦戲曲的傳承與發(fā)展》等文稿,通過對流行高原數(shù)百年的這兩大群眾藝術品種的回顧,深入挖掘這些珍貴民間藝術遺產的重大意義。隨著文稿作者憶往昔的文字記敘,讀者眼前油然展示出別具一格的畫面:山野河畔或灰瓦土坯屋、木梁弧拱臺,高亢嘹亮的山歌或戲臺上的坐唱,圍坐于四周的早已神迷陶醉的聽眾;耳畔仿佛傳來鄉(xiāng)音不變的河湟花兒或悠揚動聽的賦子腔……時光仿佛在這里停滯。
如今,“花兒”已被國家列人“民間文學”或“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予以保護;青海平弦的個別劇目也曾被拍成電影上映,甚至登上央視頻道“2018年新年戲曲晚會”,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山歌、戲曲曲藝等這類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的演出市場出現(xiàn)萎縮并日漸式微,在文娛市場上,這些傳統(tǒng)群眾藝術相比流行歌曲、影視劇、動畫片、歌舞劇、網(wǎng)絡游戲等明顯處于劣勢。慶幸的是,流淌在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還沒有消失,山歌與坐唱的詞曲依然承載著城鄉(xiāng)群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和記憶。
譜寫其新篇的不懈追求
藝術的生命來自于人們的熱愛。作為流傳時間悠久、地域廣大的群眾藝術種類“花兒”和“青海平弦”,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而2019年1~3期《群文天地》所刊載的上述文章在回顧二藝術種類或曲目發(fā)展演變歷史的同時,對其在今后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提出了一系列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比如“花兒”有的文章作者就以久負盛名的“花兒王”或“花兒藝術家”朱仲祿和冶進元的創(chuàng)作為例,提出了有關創(chuàng)新“花兒”歌詞創(chuàng)作的幾點意見就很有見地。不僅如此,也有作者因為“方言有了‘花兒而存世,‘花兒靠了方言而繁茂”二者相互依存關系的存在,搜集整理了數(shù)百條鑲嵌于“花兒”歌詞中的青海當?shù)胤窖再嫡Z,為人們聽懂曲目答疑解惑。“青海平弦”的研究也如是。為此,有文章就堅持認為,要想長久地保存這些在青海多民族民間創(chuàng)作、流傳、演唱過程中形成的集體共享成果,“只有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讓這兩朵絢麗多彩的藝術奇葩永遠綻放在中華藝術瑰寶的百花園中?!?/p>
的確,有國家和省地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有像《群文天地》這類宣傳媒介的倡導和呼應,通過多方聯(lián)動,大力宣傳“花兒”及“青海平弦”文化特點和藝術魅力,不斷培育人們尤其青少年對二者欣賞與消費的土壤,這才是解決目前民間山歌、曲藝戲曲等群眾文化藝術曲目危機的萬全之策。
(文章轉自《青海審讀與管理》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