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 要】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所占比例不小,也是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打基礎。吟誦是從古流傳至今的一種學習方法,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能更好地從其中領會到詩詞當中的思想感情和悠長意境,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比較適宜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 吟誦教學? 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2.154
古詩詞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代表,還傳承著很多人生哲理和情感體驗,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了解到人情世故,還可以讓他們設身處地領會到情感方面的教育。為什么偏偏要對古詩詞進行吟誦呢?是因為古詩詞最先在沒有書本印刷出現(xiàn)的年代,甚至在沒有文字的遠古,吟誦才是最好的傳承方法。所以在情感缺失體驗不豐的今天,我們需要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授學生如何進行吟誦。
一、教師要意識到吟誦的重要性和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
教師必須要意識到:吟誦不是簡單的讀或者說。吟,歌吟也;誦,諷也。吟誦,即一種自由風格的飽含感情的歌唱形式。吟誦,不僅可以讓學生鍛煉自己的普通話是否標準,還可以檢驗學生是否會劃分章節(jié)和停頓。眾所周知,古詩詞最先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可能同一篇古詩,不同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歷進行劃分和停頓就會造成不一樣的讀感,這也正是每個人都有一本自己的唐詩宋詞的緣故。吟誦,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比單純地讓學生去刻板記憶更有優(yōu)勢。吟誦,還要求教師給學生擴展平仄的課外知識,學生不僅能增長見識,還可以更加科學地使用吟誦。
二、教師可以運用吟誦教學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情”
吟誦教學可以讓學生在一遍遍的吟誦中同詩人詞人產生一種“共情”作用,讓學生的情感教育更加豐富和細膩。比如,朱自清在自傳中寫到,“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國文的那位老先生在誦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的時候淚流滿襟的樣子”。這就是在吟誦中和作者仿佛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帶來情感上的共鳴,也正是學生需要在古詩詞當中學到的情感體驗。又如一些詩詞,必須要通過吟誦才能讓學生懂得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學習中,沿海地區(qū)的學生要怎么才能領會到,塞外一望無際的黃沙上的煙在飄動的情況會是直的,潮濕地區(qū)的學生怎樣才能想象出在一根線的盡頭落日映在長河里的波光粼粼的景象。教師不可能強求每個學生都閱歷豐富旅游全國,但是古詩詞要傳授給學生的內容里就包括讓每個學生能夠“秀才不出門,遍觀天下景”。再如,杜甫的《春望》中的國破之后山河草木雜多滿目瘡痍,花鳥都落淚的場景不經過一番飽含感情的吟誦,怎么能讓一出生就在和平年代的學生懂得這種凄涼和悲恨之情?又怎么能讓學生懂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愛國大義?所以,古詩詞的吟誦教學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上的最好的一課,因為學生能從吟誦中與作者感同身受。
三、教師可以運用吟誦教學讓學生方便記憶與背誦
學生通過對古詩詞進行吟誦,還可以增強自己的形象記憶與聯(lián)想記憶,告別以前的、古板的、刻板的死記硬背,不僅方便學生背誦,還能讓學生記憶更深刻和長久。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的課之前,推薦學生下載歌唱版,然后在課后自行傾聽,學生對音樂的喜好會促使他們記憶歌詞,這樣對教師的后續(xù)解讀和賞析課也很有幫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歌唱版本中體會歌唱者是怎樣的情感,思考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否一致,可以提高學生對這首詞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自主地對這首詞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另外,一些古詩詞之中所用到的典故,可能是在之前的詩詞學習中遇到的,學生就可以做筆記積累下來,方便自己在回顧復習的時候能夠進行聯(lián)想記憶,記得更牢。不僅如此,對于有些佶屈聱牙或者篇幅較長的古詩詞,學生在碰到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畏難”情緒,破壞學生的學習情緒甚至可能導致不愿意學習,降低教學效率。比如,在杜甫《石壕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優(yōu)秀的吟誦音頻讓學生降低對它的防備,引導學生感受每一句都是描述了不同的場景,每個字詞都有著其獨特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刪減”活動,即讓學生試著刪減詩詞內容,看看刪減之后的詩詞還可不可以達到之前的效果。如果學生不能,教師再要求學生背誦原文,學生的抵觸心理就會減輕很多。
四、教師可以運用吟誦教學幫助學生把握古詩詞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
古詩詞的韻律感,也是一種只能在反復的吟誦過程中靠學生自己把握的東西。比如有人對蘇軾和柳永的詞的評價,“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韻律感不外乎是個人對詩詞的感受和理解。那么節(jié)奏感就是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而做出的停頓和換氣,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時候,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的,學生在這樣反復的誦讀中,從陌生到熟悉,從拗口到朗朗上口,從漠然到“共情”。節(jié)奏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讀感”,在學生進行試卷上的課外閱讀的時候,能讓學生迅速地找到感覺和方向,節(jié)約自己的做題時間;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易于理解詩詞的感情和意境,一通百通,在學生做試卷的課外古詩詞賞析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地通過誦讀找到共鳴。
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上,教師可以觀察到語言或者文字的使用習慣或字詞涵義已經隨著時代發(fā)展而變遷,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要求背誦和記憶時,學生會覺得這是一門“苦差事”,因為古詩詞對于他們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拗口和生硬,要死記硬背。這對于學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要義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產生學習興趣和好的印象,從而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觀念。學生對古詩詞有著刻板的印象,教師對古詩詞的教學也覺得一籌莫展。那么吟誦的重要性和優(yōu)勢此時就嶄露頭角了,吟誦教學便于學生對古詩詞產生形象記憶和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韻律之美,讓學生看到古詩詞的經典之美,讓學生激發(fā)起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如何讓學生富有興趣地學習古詩詞,只有當學生有興趣學,才能喚醒他們的內在動力,才能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古詩詞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僅僅只是筆者一個人的看法,希望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