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韋伯的研究方法包含著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即價值關聯、理想類型和價值中立。先對其進行一定梳理,尋找它對當代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馬克斯?韋伯;價值關聯;理想類型;價值中立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由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社會理論家,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公認的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馬克斯·韋伯提出的,下面將從韋伯講起,探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歷史與時代價值。
一、馬克斯·韋伯的學術貢獻
作為經典社會學理論家之一,馬克斯?韋伯對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這種貢獻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的方法論學說。他在宗教社會學上的研究開始于名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論文,并且繼續(xù)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的社會學》、《古猶太教》里進行探索。在政治和政府的社會學上,韋伯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便是一篇名為《政治作為一種職業(yè)》的論文。在這篇論文里韋伯提出了對國家的定義:亦即國家是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成為西方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他對于哲學的深入思考造就了他極高的思想成就[2]。
二、什么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
韋伯的社會科學定義表明社會科學的兩個特點:其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是不同的,社會科學需要理解人的動機問題;其二,人們不可能達到世界“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而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概念達到對社會一定程度上的認識。韋伯在對社會科學做了這樣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從邏輯上說,它包含著三個有機的構成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方法論。[1]
(一)價值關聯
在韋伯看來,人類世界的聯系是無限豐富多樣的,人們不可能認識所有聯系,只能認識其中的一部分就此提出了“價值關聯”概念。他認為,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時候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只會消極地接受外部世界反映到頭腦中的印象,人們會主動用一些范疇對世界加以組織,然后才能達到認識。且人們頭腦中的這些范疇并不是先天的,而是來自于人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每個社會都有流行一些有普遍意義的文化觀念內化到人們的思想當中,成為人們觀察外部現象的前提。這使得人們在觀察社會現象時區(qū)分出了哪些現象是有意義的,哪些現象是無意義的。從某一種文化觀念出發(fā),某些特定的社會現象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感興趣的東西,而其余的大量的現象則由于文化上的排斥而被認為是無意義的,是不值得被認識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外部世界的真正本質是不可認識的,因為人們只是觀察到了其中的小部分。
(二)理想類型
價值關聯確定了哪些社會現象需要被認識的這一問題,理想類型這一概念解決如何認識這一部分社會現象的問題。理想類型是一種思想圖像,“這種思想圖像將歷史活動的某些關系和事件聯結到一個自身無矛盾的世界之上面,這個世界是由設想出來的各種聯系組成的,這種構想在內容上包含著烏托邦的特征,這種烏托邦是通過在思想中強化實在中的某些因素而獲得的?!盵3]理想類型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它是一種思維圖像,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烏托邦。從思維圖像的角度說,理想類型是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特定的社會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并且在抽象的過程中是按照一定的思維規(guī)律進行的,這種思維是無矛盾的,邏輯統(tǒng)一的,這種思維圖像不考慮事物的歷史過程,而是根據這種歷史現象是否與這種思維圖像接近而決定是否被納入其中的。從烏托邦的角度來說,這種思維圖像并不是現實的一種描述,它在現實社會中并不是真實的存在的,但是它為描述現實提供一種手段,我們可以根據現實是否接近這種思維圖像而經驗地描述現實。韋伯關于西方新教徒經濟倫理行為的描述是理想類型在社會學研究上的應用典型。
(三)價值中立
韋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社會科學研究中要堅持“價值中立”原則。韋伯承襲休謨的思想,認為一個社會科學家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兩類問題,一類是價值判斷問題,一類是經驗事實問題。一個社會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必須是只能對經驗問題做出判斷,而對價值判斷問題保持沉默。在他看來,價值問題是一個主觀選擇的問題,是研究者主觀上的好惡,一種事物如果符合研究者的期望,便稱之為“好”,如果不符合研究者的期望,便稱之為“惡”,這是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的,因而價值判斷沒有對錯之分,社會科學家對此無能為力。所以韋伯說:“只有在依照絕對明確地給定目的而考慮實現目的的恰當手段的情況下,真正可以經驗地解決的問題才會出現。”[3]
價值中立、價值關聯、理想類型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價值關聯解決了認識中的選題問題,理想類型使得用抽象的概念把握個別的現象成為可能,價值中立使得社會科學避免了科學研究中外在因素的干擾,從而得到科學的結論。
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時代價值
社會科學方法論主要介紹了理想與價值判斷之科學批判的意義,經驗知識與價值判斷的原則區(qū)分。韋伯堅持“社會唯名論”,認為社會學應該研究人的層面,研究人與人的交往是解釋社會現象的最佳途徑[4]。它有助于我們站在理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對事物進行客觀的分析,在我們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無論是在進行實證研究的資料分析,還是進行理論研究,韋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都常常是我們思維所應當遵守的準則。
引用文獻:
[1]趙玉麗,2010.馬克斯?韋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探析[A].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2]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 85%8B%E6%96%AF%C2%B7%E9%9F%A6%E4%BC%AF/955480?fromtitle=%E9%9F%A6%E4%BC%AF&fromid=7277117&fr=aladdin
[3]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 M].韓水法,莫茜,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4]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9698510.html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偉光,1995.簡論社會科學方法論及其基本原則[J].北京社會科學. 1995.02,24-31.
[3]周碧波,201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誤區(qū)及哲學反思[J].社科縱橫. 2015.05,24-31.
[4]袁振國,1995.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審視—M.韋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給我們的啟示[J].上海高教研究. 1995.06,18-21.
作者簡介:孟思瑤(1995.10~),女,河北唐山,大連工業(yè)大學,2018級碩士,設計學(景觀)。
(大連工業(yè)大學 ?遼寧省大連市 ?11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