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第一站,讓我們來到春秋時期的淹城。淹城位于今天的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這可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水路是淹城主要的交通通道,有點兒像今天位于意大利的著名水城威尼斯。為了滿足捕魚和過河的需要,淹城人民發(fā)明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獨木舟。
圖中的獨木舟尖頭方尾,大約有4米多長,是由一根完整的樹干挖鑿而成。走近細瞧,獨木舟的內(nèi)壁還有一道道石器挖鑿后留下的痕跡。
那么,淹城人民是用怎樣的方法制作獨木舟的呢?原來,他們先在森林里選一棵粗壯筆直的樹干,將不需要挖除的地方涂上厚厚的濕泥巴,再用火將中間需要挖除的部分烤成木炭,炭化后的樹干十分脆弱,很輕易就能用石器刮除。他們烤一層刮一層,將炭化的部分全部刮去后就做成了獨木舟。這種方式省時省力,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有了獨木舟,淹城人民再也不怕河流的阻擋,他們在河上泛舟,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南朝時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作為當時中國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那里的交通工具種類很多,有馬車、鹿車、羊車等,但最“潮”的還是牛車。
那么,牛車為什么會受到當時貴族士大夫的追捧,成為最“潮”的出行工具呢?原來,拉車的老牛雖然行走速度緩慢,卻步履穩(wěn)健。牛車的設(shè)計也十分巧妙,車門設(shè)置在車廂的后端,而前端半開放的空間是馭手的駕駛座位。車廂里還放置了榻、憑幾等各種用具,人們可以在里面自由地坐臥。乘坐牛車出行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絕對是一種享受呀!
人們喜歡牛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時候的貴族士大夫崇尚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而牛車的速度緩慢也正好符合了這種需求。所以呀,牛車成了當時最“潮”的交通工具。
第三站,我們要去的是唐代揚州城(今江蘇揚州)。當時,這也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上海。那時揚州城的大街上到處能看見沿著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的西域胡商,他們深目高鼻,嘴角上揚。很多胡商身后都會跟著高大的駱駝,這些駱駝昂首闊步,氣宇軒昂,無愧于“沙漠之舟”的美譽。告訴你們,正是這些高大的駱駝承擔起了當時東西方貿(mào)易交流的重任,成為人們在長途跋涉中的最佳伙伴。
你瞧,那兒有一位胡商正牽著駱駝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還帶著揚州的特產(chǎn),你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他的喜悅呢?
說了這么多了不起的交通工具,想去看看它們究竟長什么樣嗎?請你親自到南京博物院找找它們的身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