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物質(zhì)匱乏,能食用的物質(zhì)更少,智慧的先民就把植物資源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與植物共生共長的密切關系。桃原產(chǎn)于我國,分布區(qū)域廣,枝葉花果在日常生活、節(jié)慶、禮俗、宗教等方面都有用處,在文學、文化、審美觀念中有豐富的意義,是吉祥民俗植物。
三歲結子三月花
桃樹結果早。民諺說“桃三李四梅子十二”,意思是,桃樹三年就可以結果。又說“頭白可種桃”,意思是,即使年紀大、頭發(fā)白了種桃樹都可望吃到桃子。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說桃“早實,三歲便結子”。白居易《種桃歌》寫道:“食桃種其核,一年核生芽。二年長枝葉,三年桃有花。憶昨五六歲,灼灼盛芬華。”意思是說種下的桃核第一年就能發(fā)芽,第二年春天枝條伸展,桃葉初成,第三年春天就能開花、結果,五六年就長得花繁葉茂了。宋代著名田園詩人楊萬里的詩歌《東園新種桃李,結子成陰,喜而賦之》,描寫了去年種的桃樹、李樹第二年就果實累累、綠葉成蔭了,詩人喜悅無比,連連說“今春勝去春”。
桃樹開花也早。在我國南方,陽歷二月桃花就開了;在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qū),一般是陽歷三至四月次第開放?!抖Y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桃始華”,“仲春”是指農(nóng)歷二月,也就是陽歷三月。每年驚蟄(陽歷的三月五日或六日)時節(jié),大地萬物開始蘇醒、萌芽、生長,桃樹枝頭的花蕾也被喚醒,東一朵西一枝地次第綻放,似乎一夜之間,遠遠近近的桃花全開了,可謂“楚煙綠處春風起,吹放桃花遍五溪”,物色鮮明,春意濃郁。因此,陽歷的三月也俗稱為“桃月”。春秋時期,人們把桃花稱為三月的花神。相傳楚國的息侯被楚文王所滅,楚文王打算娶漂亮的息夫人,息夫人堅貞不屈,殉情其夫。當時正是三月,桃花盛開,為了表達對息夫人的贊許,人們奉她為桃花神。
植物的生長周期與人的成長階段類似,春生、夏長、秋實對應著人類的戀愛、結婚、生子。桃花陽春三月開放,三月就像人生的青春年華,《詩經(jīng)·周南·桃夭》用灼灼桃花形容年輕美麗的新娘,非常貼切。古代有風俗認為,花王父母是掌管生男生女的神仙,在陜西一帶,求子的人們會去華山祭祀花王父母,祈求花王父母幫助實現(xiàn)生女或生男的愿望。而在兩廣一帶,新人結婚前夕,親戚好友都去送紅、白花,紅花代表桃花,白花代表李花,祝福新人如果生女孩兒就像桃花一樣美麗,生男孩兒就像李樹一樣健壯。
甜美益壽可避邪
桃果大而甜美,被列為“五果”之首,是先秦時期國君宴會所用食品。古代神話中說吃桃可讓人延壽。相傳漢代東方朔所著《神異經(jīng)》說:“東方有樹,高五十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核味和,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民間傳說,西王母桃園栽的是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的蟠桃,吃了可以長壽百歲,所以,桃又有“仙桃”“壽桃”的美稱。傳統(tǒng)年畫中的壽星,手中總是捧著一顆大壽桃。在慶壽或祭祀時民間也常常用鮮桃,如果沒有鮮桃,就用面粉等制成面桃等,同樣可以表達頤養(yǎng)天年、壽比神仙等美好祝愿。
古時還認為,桃樹是玉衡星之精生成的,是神樹。根據(jù)《山海經(jīng)》的描述,夸父追趕太陽,路途遙遠艱辛,筋疲力盡,他的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濃濃綠蔭為后來之人帶來了陣陣清涼。所以,民間認為桃木有神異功能,是仙木。在古代,每逢辭舊迎新等節(jié)日時,人們就用桃木制成桃人、桃劍等,用來避邪除兇。宋代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新春時掛在門前,祈求幸運吉祥,王安石《元日》就描寫了這一習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痹谙嘈湃f物都有靈性的時代,人們把桃樹當作可以驅(qū)鬼驅(qū)邪的神圣植物,鄭重其事地在桃木上刻畫神仙的形象,寄托遠離邪惡、災禍的愿望。這種意識一代一代傳承,成為桃民俗中極具神秘色彩的內(nèi)容。
桃紋精美寓吉祥
桃不僅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色彩、造型也很漂亮,無論是桃枝、桃葉還是桃花,都有很強的觀賞性。古代器物上常見桃的枝葉花果造型或圖案,這些造型或圖案就是桃紋。
明清時期,無論皇家宮廷器物還是民間百姓的日常家用都常見桃紋,如九桃紋、桃蝠紋等。自然界的桃樹、桃花經(jīng)過工匠的藝術加工就發(fā)生了神奇的變化,枝葉花果栩栩如生、春意盎然?;始移魑锷系奶壹y寄托了皇上多子多福、福壽綿綿的愿望,而民間百姓用桃子、桃花裝飾器物家具等,表達對生活幸福、健康吉祥的祈求。
清代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他設計的桃花浪紋樣的窗欞,這一靈感或許來自明代瓷器上的桃花紋樣。明代中后期,瓷器中出現(xiàn)了不少桃花浪紋樣。這種紋樣的畫法是以波浪為背景,然后在波浪中點綴桃花,桃花有單朵、數(shù)朵、排列成行等幾種形式,李漁的桃花浪窗欞用的就是排列成行的桃花。李漁制作桃花浪窗欞,一方面是因為桃花浪形式優(yōu)美,另一方面還因為桃花象征福壽吉祥。
清代帝后慶壽的貢品或器物上也常常有桃、桃花裝飾。201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九十周年院慶“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展出了紅漆描金福壽紋攢盒、象牙雕桃蝠蓋碗、琺瑯紅珊瑚九桃盆景、紫檀座玉石蟠桃宴等,桃實飽滿碩大,桃花艷麗清新,表達了生命久久、福壽綿綿的祝福。慶壽是古代宮廷盛事,清代經(jīng)濟、科技都比較發(fā)達,作為祝福壽辰的貢品或器物造型精美、技藝精湛、寓意吉祥,體現(xiàn)了朝廷上下的祝壽思想,也展示了清代的禮儀。
桃的習性與人類的情感是相通互感的,《詩經(jīng)》把自然界中的桃變成了文化符號。后人對桃的認識、理解、應用都得益于《詩經(jīng)》中的情感體驗、藝術描寫。今天,隨著資源利用方式的變化,我們的生活已從延續(xù)了千年的利用植物的習慣中漸行漸遠,如果得不到重視,有些古老的民俗文化甚至會有永遠流失的可能。讓我們回眸從前,貼近自然,想象先民在初見桃花的年代是怎樣生活的,桃花又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渠紅巖,文學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期刊部編審,《閱江學刊》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