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
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左右,正值冬至節(jié)氣。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都進入氣候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經典諺語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冬至時節(jié),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還是十分強盛,地下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過冬;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鹿是山獸,屬陽,而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過后,陽氣漸盛,麋角感受到陰氣漸退,便自然脫落,直到第二年夏天才會長出新角;由于陽氣初生,此時山中的泉水并未結冰,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制定最早的節(jié)氣
冬至,是我國農歷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相傳早在周朝,古人就采用土圭測影的方法,確定了冬至節(jié)氣。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個。
歷史悠久的節(jié)日
冬至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我國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這個節(jié)日,從周朝起就有祭祀活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據記載,周朝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這天為一年的開始。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興盛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
漢代時,冬至才真正成為一個節(jié)日,叫“冬節(jié)”。據說,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好友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魏晉時期,冬至被稱為“亞歲”,人們在這天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明清兩代,在冬至這天,朝廷會舉行祭天大典,稱為“冬至郊天”。文武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還要互相祝賀,像過年一樣。
詩詞里的冬至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