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古詩詞是蘊涵著中國古代文化的語言載體,它有獨特的語言魅力,用短小而凝練的篇幅或闡述高遠而深刻的道理,或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中國的詩歌教育源遠流長,是中國獨特的教育傳統(tǒng)。研究表明,豐富深遠的人文內(nèi)涵滋養(yǎng)著學生的精神范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在欣賞中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
小學生因為年齡的特點,認知能力有限,教師教學中就需要多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況,使他們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講求藝術性,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伊始,教師引出回憶話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游歷過或向往過的荷塘和荷葉,然后解釋蓮葉的圣潔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產(chǎn)生理解蓮葉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再對學習的古詩詞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同時,教師應設法向?qū)W生滲透蓮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zhì),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層次。另外,教師在講解古詩時,要強化學生對古詩的欣賞水平,提升他們欣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二、強化對古詩詞的感悟理解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關鍵處進行點撥。由于年齡和知識的限制,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每一首詩中的詞匯和表達的意思,他們無法通過自我閱讀、自我理解、小組合作來探究這些問題,因此,教師應予以適當?shù)闹笇В由顚W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歌,然后讓學生討論這首詩的含義。學生討論后明白,月亮正在下落,烏鴉在樹上啼叫,天空是黑暗的。在此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能看見天上的霜嗎?”學生回答:“看不見。”教師問:“詩人他怎么知道‘霜滿天’?”在小組討論后,一些學生回答說:“霜是看不見的,詩人說霜凍全是霜。這意味著夜間的霜凍和空氣中的霜凍,與‘江楓’和‘漁火’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寒冷的夜晚,只有楓樹和漁火互相映照,詩人的孤獨和悲傷的情緒才被激發(fā)起來,所以很難入睡。”教師在關鍵之處對學生進行點撥,他們就會明白詩句中所蘊藏的含義,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感悟與理解。
三、重視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常常通過對同主題作品的整合、同一主題的作品和題材以及同一詩人作品的內(nèi)容擴展來進行延伸。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教師就可抓住詩中的“愁”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對‘愁’的名句有何了解?能否說出歷史上誰替‘愁’做過什么?”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教師對學生問題取向的延伸和對‘愁’文化的深刻理解。第一個問題是情感理解的提高,第二個問題是語文知識的積累,引導學生從書本出發(fā),從古今中外名句中拓展出更多的相關知識。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詩歌,還要讓古詩在他們的心中扎根,幫助學生從詩歌內(nèi)容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總之,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瑰寶,被選入教科書中的古代詩詞,是精髓中的精髓,教師要在古詩詞教學中,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寅陽小學)
(責任編輯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