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桂榮
在教育改革理念全面推進和貫徹過程中,初中歷史教育重要性問題逐漸引起了關注。新課改提出初中學生要加強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更需要充分加強對歷史學科的探索,認識到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構建的科學性與重要作用,通過對實際教學情況的研究,在多元角度上實現(xiàn)對學生的指導。在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手法進行教育,比如積極構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歷史知識前置學習;用辯證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合作等等?;谌陆逃虒W要求理念,本文將以初中學生作為研究重點,進一步分析多元手法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影響和作用。
在初中課程改革發(fā)展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也逐漸成為了教學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和活動組織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素質發(fā)展要求作為基礎,加強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應該以自主探究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學生能力提升的基礎。但是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工作中并沒有意識到多元手法應用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質是事關民族興旺,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培養(yǎng)方向。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體教學過程中,應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全方位的歷史知識教育,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這一點既是新教材和新課程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本質,更是教師自身的職責所在。基于此,本文就將分析以多元手段實現(xiàn)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相關問題結合初中歷史在記性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進行研究分析,以期望能夠打造更加高效的歷史課堂,全面提升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一、強化對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含義的掌握
在中學歷史教育工作開展中,歷史學科擔負著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教育的重要職能作用,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在與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相比,現(xiàn)階段的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所以,相關的教師人員在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發(fā)散思維,學習好歷史知識和歷史文化,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巧妙地講解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相關知識,從而激活整體的歷史課堂,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索和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實現(xiàn)更有意義的學習。
在教學工作開展中,歷史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優(yōu)化和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知識的掌握,實現(xiàn)對歷史內容的深化理解,從而構建起更為全面的歷史教育平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提供更為便利和自由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還要幫助學生加強對歷史唯物主義觀念的構建,通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科學構建,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總結。
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對自身教學方法進行有效調整,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提供有效幫助。
二、在多元手法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推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育學科發(fā)展背景下,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改革發(fā)展是對教學工作進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此要想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水平進行提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也要加強對各種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學習,以此實現(xiàn)教學工作質量和水平的穩(wěn)定提升。
在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后,教師想要提高整個的課堂效率,首先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由原來的單向授課轉為雙向互動,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時是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由于歷史故事的趣味性、歷史觀點的多元性,要能夠讓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充分的被挖掘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增強對學生能動性的調動,讓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更加自信的展示自我,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對歷史朝代特點和事件因果聯(lián)系進行分析,強化學生時序意識
時代特征是每個歷史事件的主要特點。任何問題的出現(xiàn)都具備較強的前因后果關聯(lián)性,歷史現(xiàn)象、事物和時間順序上有著較強的一致性特征。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對歷史年代特征有著更準確的掌握,通過對歷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有效分析,幫助和引導學生實現(xiàn)歷史進程的準確認知。
比如在對《秦末農民大起義》課程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在課程導入的過程中就可以明確告知學生,雖然秦朝統(tǒng)一六國,但是強大的秦國在二世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秦朝發(fā)展特點有著更準確的認知。通過對秦朝建立時間的研究對其滅亡的時間進行明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秦王朝為何如此短命?在教師正確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暴政問題嚴重,百姓難以忍受暴政,最終揭竿而起,推翻了曾經強大的秦王朝。在對因果關系進行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農民起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第二階段為項羽、劉邦領導起義,在對這一階段問題研究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推翻秦王朝的主力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引起關注。在項羽劉邦領導戰(zhàn)爭中,秦王朝統(tǒng)治者最終投降,秦王朝最終走向了滅亡。在秦王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就進入了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勝利,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進行更準確的掌握,這對于學生學習系統(tǒng)性、條理性提升都將起到重要影響。在課后總結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時間點,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字特征的記憶,比如記憶最簡單的方式2+7=9,這對于學生深化對秦王朝時代特征的記憶將起到積極影響。
(二)結合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學資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辯證分析和客觀評價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概念和方法之上,需要學生靈活并且充分地調動所學的歷史知識,探究歷史事物的因果關系,闡明歷史意義和客觀評判的過程。對于初中歷史來說,歷史解釋可以簡單理解為回答兩個問題,第一:某一歷史事件是由于什么原因發(fā)生的?第二:某一歷史事件是由于怎樣的演變歷程而來?也就是說學生應當從歷史資料中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深度理解史事,綜合調動所學知識闡述歷史事件。由此看來,史料是歷史解釋的基礎,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史料,讓學生形成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秦朝的統(tǒng)一》一課中,講到秦朝中央政權設立的三種官職——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教師就可告訴學生它們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哪種等級職務,從而使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地了解秦朝官員的職權范圍和作用,并記住這三種官職的名稱,進而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第二,教師可以選取有爭議的史料,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例如目前學術界基本上一致認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劉賀,但在西高穴的墓主是否為曹操這一問題上還有很大的爭議。教師可以分別出示?;韬顒①R墓以及西高穴曹操墓的墓葬位置、形制和結構、出土器皿、器皿上的文字,讓學生加以對比,分析曹操墓出現(xiàn)爭議的原因。讓學生提取其中的信息,運用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對此史料進行驗證。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三)以趣味作為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人文社會學科。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要以真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理性分析和辯證性思考,對歷史進行正確且客觀的認識。史料的內容豐富,體系龐雜,史學家在記載這些史料時,往往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所以,在利用史料時,要注意搜集、選擇與甄別。
歷史教材是學生獲取史料的直接途徑,例如《洋務運動》一課,就有對于“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自救運動”這一觀點的討論。此外隨著歷史學科地位的提升,許多電視節(jié)目對歷史知識的講解和介紹也越來越多。從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到“老北京故事”等都是一些專家、教授對史料的通俗講解。教師可以效仿這種闡述方式,讓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通俗化、趣味化,在興趣的驅動下,讓學生接受史料。
例如:在《三國鼎立》這一節(jié)課中對曹操和諸葛亮的人物分析,可以采用戲劇與故事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在歷史課程變成戲劇和小說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深刻理解事件的內在邏輯、人物關系,適當補充教材內容,尊重歷史事實,在基本的知識點上要使用專業(yè)、科學的語言,把史料實證意識貫穿于其間。再比如在講解法國大革命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通過相關影視作品的播放,來感受法國革命的艱辛曲折,在講授五四運動的一節(jié)內容中,教師也可以采用音樂渲染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授課環(huán)境,可以通過在課前給學生播放《五四愛國紀念歌》,然后讓學生通過感受歌曲的旋律激昂和節(jié)奏的明快,讓學生感受五四運動的當時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音樂的賞析過程以后,在情節(jié)中穿插相關的五四運動爆發(fā)背景和整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過程,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的理解歌詞的含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感受到青年一代肩負的責任,也讓學生在在加深知識學習的這一過程中,也能夠注重提升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yǎng)。
(四)制定恰當合適的歷史教學目標
每一堂課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要制定恰當合適的教學目標,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使課堂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同時在教學目標的指定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實際情況,在此同時,兼顧對學生歷史知識的傳授,對教學方法的設計,同時也要對學生歷史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進一步的將教學目標進行完善落實,盡可能的優(yōu)化教學,規(guī)避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通常來講,初中生是一群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群體,教室應該充分地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鼓勵學生不斷地通過知識來完善自己,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就能夠讓學生對本節(jié)的內容有了大體的了解掌握,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會突出重點的學習,學生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理解,進而樹立起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基礎就是構建歷史時空觀念。因此在此種背景下,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進行發(fā)展和提升也是教學工作者需要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問題。在開展歷史在教學的活動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加深對于歷史內容的理解,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全方面的培養(yǎng),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能夠有多元的歷史評價觀,對事物辯證的看待,同時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注重愛國情感的教育。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及時進行思想疏導,根據自身的力量來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一個學生能夠接受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發(fā)展和歷史目標構建提供有效幫助,在多種教育推進探索過程中,為學生綜合發(fā)展構建起良好基礎,實現(xiàn)學生學習意識和歷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