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中國書畫藝術(sh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藝術(shù)百花園中一朵綺麗之葩。篆隸行草,激揚文采;濃淡墨色,渲染情懷,書畫藝術(shù)蘊涵自然之靈韻、天籟之清音、世間之萬象。河北博物院庋藏古代書畫近2Da0件,其中尤以明清時期的作品居多。作者既有文徵明、藍瑛、八大山人、鄭板橋、劉墉、吳昌碩、齊白石等書畫大家,也有戴明說、張賜寧、梁清標、紀曉嵐等畿輔名人。筆者選取河北博物院藏書畫中頗具代表性的清代繪畫佳作奉獻讀者,以期與您一同領(lǐng)略我國古代繪畫藝術(shù)之無窮魅力。
1.戴明說竹石圖軸(圖1)
綾本墨筆,縱163.3、橫52厘米。
此圖山石突兀,苔草點點,修竹三竿,瘦勁挺拔,層次分明。構(gòu)圖簡潔明晰,疏密有致,用墨濃淡適宜,筆筆中鋒,道勁雅致。畫幅上方正中鈐有“米芾畫禪/煙巒如覿/明說克傳/圖章用錫”四行16字朱文方印,此為戴明說奉旨寫畫,獲賜銀質(zhì)印章一枚。畫面中部空白處自題:“戊午秋日畫為瑞翁老公祖正之,戴明說。”下鈐“煙巒一默”白文印、“足下五云”朱文印。此圖作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戴氏時年70歲。
戴明說(1609~1686),字道默,號巖犖,晚號定圃。河北滄州人。明崇禎進士,入清官至戶部右侍郎。工書善畫,墨竹得吳鎮(zhèn)法。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王鐸評其書博大奇奧,不讓古人。
2.朱耷蘆雁圖軸(圖2)
紙本設(shè)色,縱188、橫91厘米。
圖中以墨筆寫意的手法描繪了兩只蘆雁,并飾以淺絳。一只雁雙翅展開飛于空中,頸首直沖向下,極富動感;另一只則立于岸邊,昂首仰望蒼天。畫幅的中部,怪石兀立,幾株蘆草點綴其間。畫面構(gòu)圖巧妙,兩只蘆雁一動一靜,俯仰呼應,造型準確嚴謹,將蘆雁或動或靜的體態(tài)表現(xiàn)得出神入化。其背部的羽毛先以淡墨暈染,趁濕在淡墨上點以濃墨,濃淡交融處呈現(xiàn)出羽毛松軟細密的質(zhì)感。對蘆雁眼睛的描繪,皆為“白眼向天”,表達了作者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特征,也是其畫作所獨有的較為夸張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此畫構(gòu)圖疏簡奇險,主題鮮明,筆墨縱逸豪放,蒼潤渾厚,風格雄奇樸茂。右上角的空白處自識:“八大山人寫。”下鈐“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園”朱文印。
朱耷(1626~1705),字雪個,號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quán)后裔。明亡后出家為僧,常藉詩文書畫發(fā)泄內(nèi)心積郁。書法長于行書,淳樸圓潤,自成一家。善畫水墨寫意花烏山水,構(gòu)圖別具匠心,畫風放縱雄奇,是清初著名寫意畫大師,與原濟、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僧”,對后來寫意畫派影響極大。另外,他署款時常將“八大山人”連綴寫成“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憤懣。作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國亡家破之殤,一生不與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強,行為狂怪,以詩書畫發(fā)泄其悲憤抑郁之情。朱耷對中國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應用,達到了集大成的地步。他以簡練的形象表現(xiàn)深邃的意境,筆墨簡淡,韻味無窮。
3.王犟瀟湘涵翠圖軸(圖3)
紙本墨筆,縱75、橫45厘米。
群峰危聳雄峙,蒼松古樹盤虬,山間小徑通幽,溪水流潺,叢樹掩映下幾處茅舍。坡岸山石,林木蔥郁,雜草叢生。湖水揚波,兩葉扁舟泛舟湖面。遠山逶迤,若隱若現(xiàn)。構(gòu)圖嚴謹,意境清幽。畫面右上方行書自題五言絕句:“瀟湘秋已暮,涵翠雨中開,人在蒹葭里,燕鴻正未來?!甭淇睢凹鬃有〈菏胀醮洚嫛?。下鈐朱白文相間方印“王翠之印”、朱文印“石谷子”。此圖作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王翠時年53歲。
王翠(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于文人世家,自幼喜愛繪畫,曾拜張珂為師,專仿黃公望。后承王時敏、王鑒親授,畫藝益精,遂成為清代正統(tǒng)派山水大家,學者極眾,形成了“虞山派”。王翠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并稱“清初四王”。
4.王原祁
南山圖軸(圖4)
紙本設(shè)色,縱114、橫58厘米。
畫面以高遠法構(gòu)圖繪崇山峻嶺,松柏數(shù)株,山樹掩映下,水閣宇舍錯落有致,山間采用留白技法營造出云霧氤氳之意境,畫面右下方亦采用留白表現(xiàn)一潭靜波,畫面構(gòu)圖雄美中見雅致,嚴謹而不失生動,群山以干筆皴擦,渾厚蒼潤。右上自識:“癸未嘉平為南老年道兄五裹初度,余作南山圖奉祝,偶為公事所阻,今歲往來直廬,時作時輟,日來以殘臘公馀亟成之,恰值生申令辰,猶可以南補祝也。時康熙甲申臘月望后,婁東王原祁?!鳖}識右上鈐雙龍紋橢圓迎首章“御書畫圖留與人看”,后鈐白文印“王原祁印”、朱文印“麓臺”。此圖作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原祁時年63歲。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一號石師道人。王時敏之孫。江蘇太倉人。康熙九年(1670)進土,官戶部侍郎,故亦稱“王司農(nóng)”。潛心畫理,精于筆墨,承黃公望、董其昌及王時敏之學,肆力山水,領(lǐng)袖群倫,形成“婁東派”,影響后世。
5.高其佩指畫柳鷺圖軸(圖5)
絹本墨筆,縱120、橫62厘米。
溪流潺潺,古柳臥波,柳枝隨風搖曳,一只鷺鷥昂首縮頸立于枝干之上。畫面左上方繪一只飛烏,與鷺鷥上下呼應,構(gòu)圖清逸淡雅,工寫并施,寥寥數(shù)筆,頗具輕重淺深之致,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指畫造詣。右上署款“康熙丙戌二月鐵嶺高其佩指頭畫”。鈐“鐵嶺”“筆墨之外”二白文印。此圖作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高其佩時年47歲。
高其佩(1660~1734),字韋之,號且園,又號南村。遼寧鐵嶺人。隸漢軍鑲黃旗,以蔭官至刑部侍郎。擅長人物、山水、花烏各科,墨法得力于吳鎮(zhèn),形象近于吳偉,以減筆寫意法見長。中年之后,始用指頭作畫,所繪人物、花木、鳥獸無不簡練生動,意趣盎然,故畫史稱“以指為畫,始于高鐵嶺使君韋之”(李在亭《在亭叢書》)。
6.王昱仿梅道人漁夫圖軸(圖6)
絹本墨筆,縱156、橫53厘米。
此圖中遠山逶迤,鷺烏齊飛,掠過湖面。近處山勢陡峻,山下叢樹間樓臺屋舍林立,平靜的水面上,一漁夫端坐船邊垂釣。景致秀逸,意境疏淡,頗有倪云林之遺風。畫面左上方題跋:“海內(nèi)畫世家二百年來莫盛于昆陵惲氏、婁東王氏,東莊先生為麓臺少司農(nóng)族弟,畫筆淡遠,宕而仍極渾厚。晚年喜寫吳仲硅法,尤得神味,聞其向館于我鄉(xiāng)張少宰家,故縑素流傳為最多。此軸是仿梅花道人筆意,洵先生得意之作也。時嘉慶庚辰秋日,少眉山人馮承輝跋于涇上草堂。”鈐“少眉”朱文印和“馮承輝印”朱白相間印各一方。畫左下方署款:“仿梅道人筆法,東莊王昱。”
王昱(1662~1750),字日初,號東莊,亦稱東莊老人,又號云槎山人。江蘇太倉人。王原祁族弟。從王原祁學山水,盡窺宋元諸家之奧,其山水淡而不薄,疏而有致,筆意在倪瓚、方從義之間。與王愫、王宸、王玖合稱“小四王”。
7.蔣廷錫墨梅圖軸(圖7)
絹本墨筆,縱126、橫55厘米。
圖中以簡逸的筆法繪出坡石雜草,一樹梅花,枝條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干枝挺勁有力,梅花清氣襲人,勾瓣點蕊簡潔灑脫。右上方題七言絕句:“幾疑晴雪看難定,不是梨云夢亦迷,一樹冰條映寒碧,霜禽何處覓枝棱。乙未二月十日酉君墨戲。”鈐“酉君”白文印和“廷錫寫意”朱文印各一方。此圖作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蔣廷錫時年47歲。
蔣廷錫(1669~1732),字楊孫,一字酉君,號西谷、南沙等。江蘇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官至大學士。工書善畫,所作寫生花卉及蘭竹小品,色墨并施,自成一格,畫風工致婉麗。
8.唐岱夏日山居圖軸(圖8)
絹本設(shè)色,縱104、橫61厘米。
峰巒疊翠,云鎖半山,山間飛瀑直下,山前靜水流深,水岸邊坡石叢樹,蒼勁蔥郁;茅舍草亭,高低錯落;茅棚內(nèi)有二人對坐于蒲團之上,似在閑談、納涼。附近的小橋上有一童仆攜古琴而來。畫面構(gòu)圖疏密有致,富有層次感,以石青、石綠敷染山色,更顯夏日蒼翠之致。用筆精當,技法純熟。左下方署款“夏日山居,臣唐岱恭畫”。鈐“臣唐岱”白文印、“恭繪”朱文印。經(jīng)考證,此圖應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唐岱時年62歲。畫面鈐有“養(yǎng)心殿鑒藏寶”“乾隆御覽之寶”等鑒藏章10方,系原清宮內(nèi)府所藏。
唐岱(1673~1752后),字毓東,號靜巖,又號默莊。滿洲人。王原祁弟子??滴鯐r以畫供奉內(nèi)廷,賜“畫狀元”之稱。用筆沉厚,布局深穩(wěn)。精畫理,著有《繪事發(fā)微》。
9.鄭板橋墨竹圖軸(圖9)
紙本墨筆,縱102、橫59厘米。
畫面正中一柱石矗立,柱石左側(cè)修竹兩竿,挺勁孤直,高低錯落。作者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用筆簡練,中側(cè)鋒并施,線條鮮活靈動。用墨濃淡分明,將竹葉、竹枝表現(xiàn)得饒有意趣。柱石上以毛筆拂過,筆力由重而輕,雖以淡墨寫出,但仍挺峻雄奇、氣勢逼人。柱石右側(cè)作者以“六分半書”題寫款署:“一塊石,兩竿竹,小窗前,清趣足,伴讀書,戛寒玉,夜燈紅,窗紙綠。板橋鄭燮?!扁j“克柔”“爽鳩氏之官”二朱文印。
鄭板橋(1693~1765),名鄭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土。工詩文,善書畫,尤精墨竹;書法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為揚州八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名家。極為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jié)合,以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于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
10.勵宗萬梅竹芝石圖軸(圖10)
紙本設(shè)色,縱112、橫54厘米。
圖繪坡石雜草,草叢中有一株靈芝,幾竿秀竹點綴于山石邊,竹葉以雙勾法描繪。畫面右側(cè)斜出一樹梅花,花朵圓潤飽滿,枝干蒼勁古樸。竹葉、靈芝以淺絳點染。畫面構(gòu)圖取右下方,在左上方署有題款:“江梅似欲競新年,暎竹窺林態(tài)愈妍,露重清香渾欲滴,月明素質(zhì)自生煙。生成細實酸猶薄,半落南枝意可憐,誰寫江南風物好,徐家向有數(shù)枝傳。乙亥嘉平仿王若水筆意并錄歐陽句,勵宗萬謹書?!扁j“宗萬之印”白文印和“茲大”朱文印各一方。此圖繪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勵宗萬時年50歲。
勵宗萬(1705~1759),字滋大,號衣園,又號竹溪。直隸靜海(今天津靜海)人。勵廷儀之子。康熙進士,官至刑部侍郎。以畫供奉內(nèi)廷,兼工山水、花鳥,筆意恬雅,設(shè)色古淡。擅書法,圓勁秀拔,與張照齊名,時稱“南張北勵”。
11.允禧江山疊巘圖卷(圖11)
紙本設(shè)色,縱19、橫155厘米。
山巒起伏,草木叢生,坡谷間樓閣屋舍若隱若現(xiàn),近處的水面上一船夫在撐桿擺渡。村舍旁的空地上有孩童在嬉戲玩耍。不遠處水岸邊,泊著幾艘小船。遠處江面開闊,江水浩瀚,江上散布桅船數(shù)只。遠山連綿數(shù)重,樹木、溪橋、浮屠依稀可見。畫山石多處雨點皴和牛毛皴,秀潤清雅。后署款“臣允禧恭畫”。鈐“臣”朱文印、“允禧”白文印各一方。通卷有嘉慶、宣統(tǒng)鑒賞章,可見此幅原為允禧奉敕恭繪,由清內(nèi)府所藏之佳作。
允禧(1711-1758),康熙第21子,封慎郡王。字謙齋,號紫瓊,又號垢庵,自署春浮居士。善書畫,擅長山水、花卉,筆致超逸,畫風清淡,山水得力倪瓚,水墨花卉亦雅韻。
12.張賜寧蘭竹梅圖軸(圖12)
絹本設(shè)色,縱130.5、橫56.1厘米。
此圖清氣襲人,氣韻生動。蘭葉以色墨勾出,蘭花直接用色寫成,竹葉墨色變化層次分明,梅枝流暢勾勒,梅花爽利點蕊,表現(xiàn)出作者嫻熟的繪畫技法。畫面左上方有題款:
“癸亥長至后,張賜寧寫?!扁j“桂巖畫印”朱文印一方。
張賜寧(1743~1818),滄州(今河北滄縣)人,字坤一,號桂巖、十三峰老人、富春山樵、北海外史,官至南通州判官員。早年擅長工筆人物肖像,后隨王宸學習山水,宗董巨,溯宋元,追石濤,所作山水氣魄沉雄,蒼秀渾厚。其畫風對后世影響極大。
13.張賜寧荷花圖軸(圖13)
紙本設(shè)色,縱126.4、橫30.7厘米。
圖中繪一枝夏荷迎風佇立,荷葉翻轉(zhuǎn)飛動,水面上點點浮萍,擁擁簇簇,一叢蘆葦隨風搖曳,夏日荷塘的景色躍然紙上。左上方題款:“滄州張賜寧?!扁j“桂巖畫印”朱文印一方。
14.虛谷紫綬金章圖軸(圖14)
紙本設(shè)色,縱129、橫48厘米。
紫藤新葉吐綠,繁花盛開,枝枝垂落的紫藤花下,一潭清水,水波粼粼,浮萍點點,兩尾金魚在悠然自得地游動嬉戲。畫面構(gòu)圖簡潔,畫風清秀典雅,頗富意趣?!白暇R金章”,即紫色印綬和金印,古代丞相所用。本是頌揚達宮貴人功成名遂、升官發(fā)財?shù)募樵?。在此處,虛谷僅借這一傳統(tǒng)吉語,以-“紫”-“金”的色調(diào)與韻致表現(xiàn)自然與生命的盎然生氣。畫面右上方自識:“紫綬金章,鼇峰三兄大人印可。庚辰春月,虛谷?!扁j白文方印“虛谷”、右下鈐橢圓形朱文印“三十七峰草堂”。此圖繪于清光緒六年(188。),虛谷時年58歲。
虛谷(1823-1896),俗姓朱,名懷仁,安徽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初任清軍參將,后出家為僧,僧名虛白,字虛谷,別號紫陽山民、倦鶴。擅畫山水花卉、蔬果禽蟲,尤以破墨作松鼠、金魚等,草草寫意,生動超逸。作畫有蒼秀之趣,運用干筆偏鋒,敷色以淡彩為主,風格冷峭新奇,匠心獨運。亦擅寫真,工隸書。
15.吳昌碩
牡丹圖軸(圖15)
紙本設(shè)色,縱u6、橫48厘米。
畫面右側(cè),山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碩大的花朵在枝繁葉茂的映襯下風姿綽約,光彩奪目。此幅牡丹圖以古厚純樸的筆法,用大寫意繪出花卉與山石,敷色酣暢自如,整幅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與無限活力,充滿感染力。畫面左上方題款:“昨夜東風巧,吹開金帶圍,折花欲有贈,香露霑羅衣。乙卯四月杪,吳昌碩客扈?!扁j“大”“聾”朱文印。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后改俊卿,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為“海派”名家。能詩,善書畫,以寫意花卉著稱于世,竹石、山水、佛像無不精。繪畫構(gòu)圖、用筆、敷色等獨具風骨,震撼當代,影響后世;書法以石鼓文最為擅長,尤精篆刻。
(責任編輯:牧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