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英
摘要:朝鮮族兒童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入園適應的難度大,存在的問題更多,本文主要探討朝鮮族兒童在入園適應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幼兒園;入園;適應
一、前言:
入園適應是指幼兒離開家庭獨立地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過程?!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提高幼兒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但是,對朝鮮族兒童來說,入園適應尤為艱難,雖然國家重視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在地縣級城市都開辦了一體化的朝鮮族小學和中學,但缺少專門的朝鮮族幼兒園,許多朝鮮族兒童必須進入以漢族兒童為主體的幼兒園,接受一體化教育,這就給朝鮮族兒童的入園適應帶來許多問題。
二、朝鮮族兒童入園適應常見的問題
(一)語言障礙
雖然朝鮮族是實現(xiàn)漢化進程較快的民族,多與漢族人雜居,但是,絕大多數(shù)朝鮮族人依然在家庭或本民族交往內使用朝鮮族語言進行交流,3歲是兒童言語發(fā)展的敏感期,絕大多數(shù)的兒童基本上能夠掌握母語,所以對朝鮮族兒童來說對言語的掌握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會用本民族的語言,二是兩種語言都能夠使用,但是由于兒童的年齡所限,即使是兩種語言都能夠使用,在應對外界語言環(huán)境需要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選擇性的困難,存在與漢族兒童相比,較為嚴普遍的言語障礙。
(二)飲食差異
民以食為天,幼兒園的飲食質量也是家長和幼兒園關注的焦點之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健康領域指出:要“為幼兒提供營養(yǎng)豐富、健康的飲食,為幼兒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樣化的食物,均衡搭配?!保瑵h族幼兒園的食譜一般以烹、炸、燴、煸、炒為主,菜品豐富,花樣繁多,主食包括米、面、雜糧等,講究粗細均衡搭配,色香味俱全、營養(yǎng)豐富。而朝鮮族飲食則比較簡單,在烹飪手法上往往以涼拌、水煮、煎制為主,主食多為米飯,因此剛入園的朝鮮族兒童常常出現(xiàn)飲食的不適應。
(三)生活習慣的區(qū)別
漢族家庭,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對孩子生活習慣的要求比較多如不吃涼食、不喝冷水,對孩子穿衣戴帽非常注意,而朝鮮族兒童的撫養(yǎng)方式相對粗曠,對孩子的照看沒有那么細致,孩子喝冷水,吃凉食現(xiàn)象普遍,在家里也不會像漢族兒童那樣必須穿室內鞋,往往以赤腳為主。因此,換室內鞋、喝溫水等生活習慣也會成為朝鮮族兒童適應幼兒園生活遇到的問題。
(四)行為表達的差異
漢族兒童的家庭結構一般為421,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一般嬌生慣養(yǎng),家長對孩子的呵護往往無微不至,溺愛現(xiàn)象嚴重,朝鮮族家庭享受國家生育照顧政策,一般家庭以多孩為主,尤其是隨著出國打工熱潮的發(fā)展,留守兒童較多,父母單獨一方帶孩子或祖孫隔代撫養(yǎng)現(xiàn)象居多,多數(shù)朝鮮族居住地留守兒童的比率占到了60%以上,很多留守兒童存在著溝通能力差,規(guī)則意識弱,自控能力低的特點,與其他孩子在游戲等交往活動中常常出現(xiàn)肢體沖突的現(xiàn)象。
(五)活動材料的制約
朝鮮族玩具如人偶娃娃、打擊樂器、民族游戲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但是我們在走訪調查中發(fā)現(xiàn),所到幼兒園幾乎沒有朝鮮族特色的玩教具,更沒有相應的圖書資料,也沒看到朝鮮族的游戲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朝鮮族兒童對幼兒園整體環(huán)境的適應。
三、解決對策
(一)政府重視,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發(fā)展”。做好新形勢下朝鮮族兒童的教育工作,促進朝鮮族兒童素質的提高,使其盡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為此,我們呼吁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在朝鮮族居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段開設專門化的朝鮮族幼兒園或在普通幼兒園中設置朝鮮族班級,配備相應的朝鮮族幼兒教育師資。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用投入的數(shù)字說話,從政府宏觀層面關心朝鮮族學前兒童的成長。
(二)家園共育,做好入園準備
幼兒園是幼兒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轉折地。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常會給孩子生理和心理帶來不安感,產生各種不適應, 朝鮮族兒童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差異,這種不適應更為強烈。因此,應該家園共育,做好入園準備。作為幼兒教師需要掌握朝鮮族幼兒的身心特點和個體發(fā)展差異,采用科學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幫助朝鮮族幼兒減少"分離焦慮"的現(xiàn)象。但是入園適應絕不單單是幼兒園和幼兒教師一方面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幼兒家長的準備工作,朝鮮族幼兒的家長也要提早引導兒童心懷對幼兒園的憧憬,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保持教育觀念與幼兒園的一致,行為習慣的同步,做到家園共育,真正幫助幼兒做好入園的準備工作。
(三)加強教研,提高教師應對能力
即使在普通幼兒園里,也應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培訓,在思想上,使幼兒教師重視民族團結,理解對朝鮮族兒童教育的重要意義,懂得朝鮮族兒童的特殊需要,能夠順利的與朝鮮族兒童進行交流與溝通,把幼兒教師的師愛毫無保留的傳遞給剛入園的朝鮮族小朋友。在業(yè)務上,拓寬教研的內容,提高教研次數(shù),積極探索朝鮮族兒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幼兒教師應對朝鮮族兒童教育的能力。
(四)充分重視,關注學前朝鮮族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
學齡前是兒童成長發(fā)展、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但是隨著打工潮,出國潮的迅猛發(fā)展,朝鮮族學前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使得他們在心理、行為、情感、個性的發(fā)展中都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還有缺陷,因此,做好朝鮮族學前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為此,要全面實施對朝鮮族留守兒童的“關愛”工程,構建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工作模式,開展愛心手拉手創(chuàng)建活動,建立以本班級為中心的代理家長制度,同時重視對幼兒的心理疏導,引導兒童及時宣泄不良情緒,讓每位兒童都能在充滿愛的大家庭里獲得安全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健康快樂地成長。
(五)廣泛合作,加強教育資源建設
一方面,要呼吁相關部門加大對朝文兒童讀物的出版發(fā)行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免費向相關幼兒園投放朝文兒童讀物,同時,還要引導幼兒園注意購置具有朝鮮族民族特色的玩教具,積極鼓勵幼兒教師和朝鮮族家長立足班級,因地制宜,自制實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較強的玩教具,并開展具有朝鮮族民族特色的區(qū)角活動,讓朝鮮族兒童即使在普通幼兒園中,也能與其他兒童一起,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參考文獻:
[1]徐芳,朝鮮族青少年認同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11期。
[2]金永洵,朝鮮族異國文化適應過程探析[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8月。
[3]鄭信哲,朝鮮族人口在城市的適應與發(fā)展調查[J];民族論壇;2012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