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阿朱
說到樂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論西洋樂器,大家耳熟能詳?shù)挠袖撉佟⑿√崆?、大提琴等,而我們的古典樂器呢,常見的也有古箏、琵琶、二胡,它們在中國樂曲和流行民俗歌曲中,都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但是,你真的了解我們中國的樂器嗎?
作者蘇泓月說,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中國樂器,僅僅是歷史長河中殘留下來的一小部分,而中國古代樂器,卻要比我們所看到的更加豐富。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她的作品《古樂之美》這本書,從她甄選的古樂器中,了解樂器的歷史背景、制造工藝以及其中的文學(xué)藝術(sh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平時,我們一聽到“鐘”這個詞匯,往往會想起張繼的這首詩,自然而然地想到寒山寺里的鐘,又或者是鐘表的鐘。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鐘也是一種古樂器。
我們?nèi)祟愇镔|(zhì)文化的發(fā)展,要從新舊石器時代說起,那時,我們的祖先還跟青銅時代搭不上邊,還沒有系統(tǒng)的交流語言,主要的交流來自有節(jié)奏的勞動號子,慢慢地,這些號子就演進成了歌曲。
一開始,我們的祖先通過用石頭敲打來伴奏,隨著制陶工藝的發(fā)展,就出現(xiàn)了一種十分關(guān)鍵的樂器,陶鈴。
這里說的陶鈴,是紅陶或者灰陶質(zhì)地,橢網(wǎng)的身形,喇叭口,后期的陶鈴上還刻有神獸的紋路,十分精美。在青銅時代之后的青銅鐘,編鐘里的甬鐘、鈕鐘等其他鐘類樂器,都是從陶鈴演化而來。
到了青銅時代,鐘就成了樂器中的主角。有一種鐘類樂器,名叫編鐘,我們常常會在一些景點,看到專門的表演人員穿著古裝表演編鐘,給我們帶來新鮮的視聽體驗。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這種始于西周的演奏方式,是有一套嚴密的等級規(guī)定的。比如鐘的組合種類、數(shù)目、懸掛方式、音階等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和標(biāo)準。
如果是王的宴會,鐘罄可以懸掛四面;諸侯的宴會,鐘罄掛三面,分別是東面、西面和北面,南面是不能掛的;到卿大夫的等級,就只能掛在東面和西面進行演奏。
而到了一般的上的等級,就不能掛鐘了,只能掛磬——一種用石頭或者玉石做成的樂器,并且只能掛在北面。
如果沒有按照等級制度安排鐘的位置,就會被判定為僭(jian)越。
鐘本身的渾厚的特征,決定了它在歷史文化中往往出現(xiàn)在正式、莊嚴的場合。相比于鐘,琴瑟類樂器就帶了一些柔和、幻妙的色彩。李商隱有一句著名的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事實上,從春秋到西漢,針對古瑟的考古實物中,都沒有五十弦的。真實的瑟,弦數(shù)一般在18~26之間,不同的弦的根數(shù),用途也不同。比如,25根弦的叫做頌瑟,歌頌的頌,顧名思義,就是用于歌頌,或者用來給天子祭祀。而23根弦的瑟叫做雅瑟,是天子和文人貴族用來娛樂的樂器。
你或許會問,既然瑟的音色這么好,這么風(fēng)雅,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很少見到瑟呢?
一個是因為,瑟的個頭太大,比如某件春秋時期的古瑟,長度就有2米多,寬將近40厘米,弦數(shù)也多;另一個是因為,瑟的意象高遠,并不能被民間廣泛使用。雖然我們常常說“琴瑟和鳴”,事實上,琴和箏也能合奏,而且箏因為通俗易學(xué),不求高雅,被平民百姓廣泛接受流傳,漸漸地,瑟就沒落了。
現(xiàn)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是古琴和古箏,就是這樣的緣故。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古人以竹管為材料,做出簫、笛子等各類竹制樂器,音色婉轉(zhuǎn)多變,不僅可以說相思、道離別,也能講述憂國憂民的愁思,表達虛空出世的玄妙。
因此,簫最早頻頻出現(xiàn)在文人墨客的詩詞和繪畫作品中,大多與風(fēng)月、閨閣相關(guān)。
后來,一些官場文人在官場不得志時,面對出世和入世的選擇,抒發(fā)個人情懷時,就衍生出了“一簫一劍”的豪邁情愫,劍與簫,剛與柔,在江湖俠氣和風(fēng)流艷骨間游刃有余。
《古樂之美》這本書,如果你想在嘈雜的生活中尋求旋律清凈的一隅,就來讀一讀《古樂之美》吧。
書名:《古樂之美》作者:蘇泓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國圖書評論學(xué)會好書項目組推薦。(選自仁仁閱閱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