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珍
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三年級學生借故逃避語文課,還說:“語文課沒啥意思,總是讀過來讀過去的”。聽他這么一說,我立刻被驚到了:好一個“讀過來讀過去”,對語文課的一般特點概括得夠精準。仔細想想,又發(fā)現(xiàn)這話是在對我們的閱讀課提出質(zhì)疑:“讀過來讀過去”到底對不對?孩子為什么會覺得“讀過來讀過去”沒意思?到底讀什么才有意思,怎么讀才有意思呢?
在總結(jié)過去的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我開始在新的教學實踐中更多地思考“讀”的意義。首先,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所以閱讀教學要課課有“讀”,這一點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讀才有趣,如何讀才有效呢?我以為閱讀教學中的“讀”,還得是有意思地讀:
一、有目的地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實現(xiàn)這種對話,就得在課文中走上幾個來回?!彼裕鱾€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感悟情感、學習表達,讓“讀”成為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王崧舟老師的文言文閱讀教學課《湖心亭看雪》中,“讀”成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手段。他先從大家眼中的西湖聊起,引導學生誦讀白居易、楊萬里、蘇軾關于西湖的詩詞,導入張岱寫的《湖心亭看雪》。這篇文言文原本很難,但王老師化難為易,教得輕松有趣。他先讓學生自由讀,勾畫文中帶“一”的句子,也就是文中的難句,逐句指名讀,正音,根據(jù)句子的特點做字音、字義的點撥。再對四句話中的“一”的含義進行辨析。隨后,回歸整體,讓學生全文朗讀,探究張岱為何去湖心亭看雪,在朗讀中靜觀湖心亭夜色中的雪景,走近作者,體會作者之“癡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作者與舟子對話進行補白,引讀三個重點句,升華感情。最后,全文齊讀,將板書連綴成詩,再次深化主題。“讀”,貫穿了整堂課的始終,每一次“讀”的設計,都有著明確的目的,或掌握字詞,或感受景美,或體悟詩情,學生在讀中獲得了語感,收獲了知識,形成了運用語言的能力。這種書聲瑯瑯的課堂,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
二、有重點地讀
讀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形式,而非目的。所以如若讓學生對一篇文章機械重復地讀,一遍一遍地通讀,只是在辨識文字,根本談不上與文本對話。所以每每拿到一篇文章,我會先“赤手空拳”地通讀幾篇全文,讀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再深入分析和挖掘文本內(nèi)涵,找到文中有特色的句段,細細賞讀,將其列為重點指導朗讀的文段。
在教學《帶刺的朋友》時,我發(fā)現(xiàn)該課的語言很有特色。環(huán)境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都很精彩,擬聲詞的使用、稱呼的變換也都非常巧妙。如若面面俱到,便是跑馬觀花,所得非常有限。為使讀的訓練落地開花,我選擇了學生可能會最感興趣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指導學生朗讀。通過自由讀、比較讀、表演讀、賽讀等形式,輕松地突破了運用積累的語言復述課文這一難點。
在指導讀的過程中,不宜講授朗讀技巧。教師可用范讀、評價對學生進行引領。此外,我以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允許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學著他的樣子讀一讀”只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結(jié)果也必然是“東施效顰”,讓學生覺得“讀過來讀過去”毫無意義。
竇桂梅老師上《皇帝的新裝》時,出示了這樣一句話:“‘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我十分滿意!’”,她先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嘆號隱藏的含義,接著讓學生閱讀英文原句,說說“Oh”可以譯為什么,讓學生試著用不同的聲調(diào)讀“哎呀”。頓時,課堂上“哎呀”聲此起彼伏,學生興趣盎然,因讀出了不同的情味,皇帝的形象也頓時豐滿了起來。
三、有層次地讀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將其運用到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就是要多讀,而且要做到讀有層次。李衛(wèi)東老師提出了三步讀書法:一是鳥瞰——把握全篇,理清思路;二是解剖——抓重點,質(zhì)疑;三是會通——文內(nèi)文外,深入研究。也有學者提出四讀法:1.初讀,抓重點字詞,讀正確,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2.精讀,抓重點句段,讀流利,深刻領會課文內(nèi)容;3.品讀,創(chuàng)設情景,讀出感情,體悟思想感情;4.賞讀,聲情并茂,內(nèi)化語言,賞識文本妙處。二者觀念相近,只是表述略有不同。讓學生感受到每次讀達到了不同的目標,學生也會產(chǎn)生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習興趣。
具體到朗讀方面,課標提出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要求,層層遞進,要逐一達成,不可操之過急。在教學《秋天的雨》時,我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了解大意,將各段中心句連綴成詩,把握主要內(nèi)容。然后指導學生找出每一段主要寫了什么景物,把喜歡的句子讀流利,說說喜歡的原因,進而指導讀出感情。在共學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說說你還看到了秋天里的什么美景,進一步升華情感,實現(xiàn)了有感情地朗讀。
四、有深度地讀
讀書若不思考,就如吃飯不加咀嚼,是會消化不良的。杜甫小時候讀書,就能反復誦讀品味,非把書讀透不可。所以,他才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深度閱讀,讓他做起詩來得心應手。
在信息高速發(fā)達的今天,我們走進了一個碎片化的時代,特別容易走進淺嘗輒止的誤區(q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深度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
薛法根老師在《珍珠鳥》一課中,設計了精煉的問題:“這原本怕人的鳥,又怎么會膽大起來的呢?”學生緊扣文本,在文中找依據(jù),讓實實在在地讀書和靜思默想有機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
王崧舟老師也特別重視品詞品句,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在《湖心亭看雪》一課中,王老在教學“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時,拋出一個問題:文言文要求語言精煉,該句中卻用了三個“與”,是否多余,可否刪改為“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使句式更加工整?學生邊讀邊思,各抒己見,智慧的火花在思維的碰撞中閃現(xiàn)。在對比朗讀之后,學生感受到,用上“與”,就將天人山水,融為了一體。接著,王老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思考還有些什么融為了一體,拓展說話,孩子們儼然來到湖中,在天人合一之境中放聲吟詠,道出了自己獨特的想象。有思考的讀,有深度的讀,讓閱讀教學變得趣味良多。
五、有創(chuàng)意地讀
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有時巧妙地重組教材,改變作者的行文順序,或?qū)φn文進行適當?shù)卦鰟h改,孩子們會覺得很新鮮,也很有興趣……
如在教學《江南》時,我們可以一唱一和,部分學生讀“魚戲蓮葉東”,一部分學生和“蓮葉東”。在學習《珍珠鳥》時,可以將文中的“他”改成第一人稱“我”來讀。
此外,我們提倡長文短教,倡導以一篇帶多篇的群文閱讀模式。在閱讀教學中,不妨讓課外閱讀擠進課堂來。
我在教學到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時,我出示了《小靈通漫游未來》相關段落供學生閱讀,并讓學生猜后面會怎樣,學生非常感興趣。在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時,也為孩子介紹了別的科普童話,學生讀得津津有味。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是如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引“讀”,以“讀”攻讀。相信做到了有目的、有重點、有層次、有深度、有創(chuàng)意地讀,孩子們會對閱讀教學越來越感興趣,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也會越來越充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必將在“讀”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