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花 閆保山
摘 ? 要:借助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河北省內部分中小學教師人際關系狀況進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段、不同婚姻狀況、不同教齡的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對教師人際關系維度的分析,可深化中小學教師人際關系的自我認知,并為提高教師職業(yè)幸福提供指導依據。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人際關系;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18-0042-03
人際關系在心理學層面上是指人與人之間由于交往而產生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lián)系。深度性、親密性、依賴性、愉悅性和協(xié)調性等是其主要形式。人們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不同會導致問題解決結果與幸福指數(shù)的不同。193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埃爾頓·梅奧創(chuàng)立了人際關系學,并指出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幸福人生中的重要性。此外,傳統(tǒng)中國社會被認為是一個“關系本位”或“關系中心”的社會,因而人際關系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際關系維度亦即非人性化維度,是職業(yè)倦怠評價中自我評價的維度之一。具體表現(xiàn)是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態(tài)度和情感對待身邊的人,將人視為一件無生命的物體。借助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因工作壓力而導致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可簡單分為四個方面的表現(xiàn):情緒上的疲憊感;人際上的疏離感;工作上的無意義感;知識上的耗盡感。為此,筆者對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進行調查,并重點對其人際關系維度(非人性化)進行簡要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為河北省內部分學校中小學550 名教師。最后得到的有效問卷為492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9.5%。
(二)調查量表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許燕教授根據中國中小學教師特點開發(fā)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量表》,對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四個維度: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個人成就感及認知枯竭。
(三)借助SPSS統(tǒng)計軟件
數(shù)據使用SPSS21.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Tamhane’s T2法進行均值多重比較。
二、研究結果
根據問卷中有關教師工作所在地、所教學段、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學歷、工作年限等信息,從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角度出發(fā),對所調查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選取人際關系維度(非人性化)進行重點分析。從工作所在地分析:城市(包括縣城)地區(qū)與農村地區(qū)教師人際關系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表1)(P值若<0.05,則有顯著性差異,若P>0.05,則無顯著性差異,下同),城市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上的職業(yè)倦怠情況比農村教師更加嚴重。一是農村比城市更多保留著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關系特征,親情、族情、鄉(xiāng)情更為濃郁,而城市居住環(huán)境的封閉性使得人際關系相對疏淡;二是城市教師相比農村教師面臨著更重的工作壓力。此外,城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面臨著較為頻繁的檢查、評比等工作,加之較高的生活成本、繁重的生活壓力,使城市教師投入人際交往的精力不足,導致城市教師的人際關系比農村教師更為緊張。
從所教學段角度分析:人際關系維度在三個學段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表2),高中教師處事的人性化水平最低。一是中學教師面臨中、高考的升學壓力,家長對教師的期望值很高,把孩子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教師身上,使得教師幾乎每天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中;二是中學學科知識的更新及學生獲取知識途徑的拓寬,使教師深知自己的知識儲備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加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諄諄教誨、良苦用心并不能完全得到學生的理解與認可,而使教師產生消極、被動等心態(tài);三是部分高中學校將升學、績效獎勵與職稱晉升相掛鉤,使得高中教師人際交往水平更低。而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更多的是依賴教師、親近教師,能認真聽取教師的教誨與指點,此外,小學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通常會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因而小學教師的人際交往相較于中學教師是更為順暢的。
從年齡角度分析:20~30歲、31~40歲、41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均沒有顯著性差異(表3),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其平均值(M)逐段增大。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教師面臨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在加劇,如職稱評定、晉級、住房、家庭等因素,使其人際交往的熱情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二是年齡增長使教師無法跟進社會發(fā)展和知識更新的步伐,人際交往的精力和信心不足,與人交往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困難。
從性別角度分析:男女教師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4)。但是,從平均值(M)上能看出,男女教師在人際關系交往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女教師高于男教師水平。大多數(shù)女性偏于感性,更容易情緒化,受工作、家庭、自身情緒及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女教師更易產生厭倦、放棄等消極情緒,從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
從婚姻狀況角度分析:已婚與未婚兩項相比在人際關系維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表5),并且已婚教師明顯比未婚教師在人際交往中處于劣勢地位,主要是受事業(yè)目標沒有完全達成、孩子成長教育、父母贍養(yǎng)等因素的影響;而離異教師處事的人性化水平最低,主要受生活環(huán)境和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對待學生和他人會更加麻木與冷漠。
從學歷角度分析:不同學歷的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上,無顯著性差異(表6),但從平均值(M)上看,研究生學歷教師均值最高,中專學歷教師次之。一部分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剛步入工作崗位,對自己持有較高的期望,領導和同事也給予了較高的關注,于無形中帶給他們更多壓力,加之缺乏與人交往的方法和經驗,易形成較為緊張的人際關系;另一部分具備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是通過在職進修或脫崗學習獲得的,這部分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他們不滿足現(xiàn)狀,要求進步,并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為此就會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一旦沒有達成自己的期望值,他們就會灰心沮喪,形成緊張的人際關系。而中專學歷教師承受著繼續(xù)教育、專業(yè)進修、學歷提升等壓力,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他們較容易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從教齡角度分析: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教齡5年以下與6~10年、6~10年與11~20年在人際關系維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表7)。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具有活力和工作熱情,有時間和精力與人交往;教齡6~10年和21年以上的教師對待學生和周圍的人,更加冷淡和麻木。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逐漸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肩上的壓力加大,各種因素的困擾來襲,漸漸對工作有了厭倦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和精力逐漸下降,加之子女讀書、就業(yè)等問題,使得人際交往的障礙越來越重。
綜上所述,由分析得出:一是城市(包括縣城)與農村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二是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三個學段均具有顯著性差異。三是已婚與未婚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四是教齡5年以下與6~10年、6~10年與11~20年的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五是教師的年齡、性別、學歷在人際關系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通過對上述結論的梳理,可以更加深化中小學教師在人際關系維度上的自我認知,并根據在教師職業(yè)倦怠人際關系維度上出現(xiàn)的不同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克服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為教師職業(yè)幸福的提升提供指導依據。
參考文獻:
[1]Maslach C. M. Jackson S. E. Leiter M. P.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anual, 3rd ed[M].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96.
[2]王 ? 芳,許 ? 燕.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5).
[3]嵇 ? 輝.多元智能視野下的教師人際職業(yè)智能的功用與要素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8).
[4]葛 ? 麗.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調查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