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祥 金文偉
“加一加”“減一減”是漢字教學(xué)常用的一種方法,某些字增減了筆畫就會變成不同的字,教學(xué)利用這個現(xiàn)象可以提高識字效率。不過,漢字里還有一些字,猶如“變形金剛”,不用增減筆畫,僅靠自身的形體變化,就能成為不同的字?!柏椤本褪瞧渲械囊粋€。師生們掌握了“亻”的構(gòu)形原理和幾種變形情況,不但容易提高識字效率,還能獲得相應(yīng)的漢字文化知識。
一、“亻”的構(gòu)形
“亻”的甲骨文主要寫作“■”,像人站立的側(cè)視形,由兩個線條構(gòu)成:頭與手臂連寫為一筆,身體與腿腳連寫成另一筆。此形后來演變?yōu)榭瑫钠浴柏椤焙蛦巫帧叭恕薄F渲?,“人”的撇是“頭與手臂”,捺是“身體與腿腳”。很多人以為“人”的撇、捺是人的左右兩條腿,這是誤解。理解“亻”的構(gòu)形很重要,因?yàn)榫褪沁@兩個線條的不同變化產(chǎn)生了多種變體。
二、“亻”變“兒字底”
“兒童”的“兒”與“兒字底”是兩個字,音、義都不同。
“兒童”的“兒”,甲骨文寫作“■”,是象形字,下部是“■”,上部是小兒頭上的囟門未合形,以此表示小孩。小篆變形作“■”,下部“■”是“人”字;繁體作“兒”,下部變?yōu)椤皟骸保╮én),后來用作“兒”的簡化字,讀音定為“ér”。“兒字底”仍然是“亻”的音、義。再看“兄”字的演變過程,會更清楚。兄,甲骨文寫作“■”,從口從“亻”,像人張口朝天禱告之形,是“祝”的初文。古代祭祀常由長子主持,引申指兄長,成為“兄”的主要義,于是,禱告義又加意符“示”造“?!弊直硎??!靶帧钡叫∽鳌啊觥?,到楷書作“兄”,“■”最終成“兒”形。
既然“兒字底”是“■”的形變,自然表示人、人的動作,常用字“兀、元、見、允、堯、充、克、先、兌、免、競、竟、黨、兜、兢”等都是如此。舉幾例說明。
1.元
甲骨文作“■”,在“■(亻)”上畫一個頭,表示人頭;后來寫作“■”,圓“頭”變成了長橫,上面加短橫是指事符號,指出這長橫是頭。本義是人頭。頭在人的最高處,引申為第一,如“元旦”“元月”“元年”;也引申指為首的,如“元帥”“狀元”“元兇”。又引申指基本的,如“元音”“元素”“元?dú)狻薄霸?。小篆作“■”,楷書作“元”,下部成“兒”形?/p>
2.黨
“黨”與“黨”本是兩個字。
黨,形聲字,從兒(rén),尚聲,用作姓氏和古代族名,如“黨項(xiàng)”。后來用作“黨”的簡化字。黨,形聲字,從黑,尚聲,本義是黝黯,不鮮明。假借指鄉(xiāng)黨,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五百家為一黨。引申指因利益而結(jié)成的集團(tuán),同伙,如“結(jié)黨營私”“死黨”。進(jìn)而引申為現(xiàn)代的政黨。
3.先
本是會意字。金文作“■”,下部是“亻”,上部有“止”(腳),會意為有人“先”走一步了。后來,小篆作“■”,漢隸作“■”,楷書作“先”,下部的“兒”仍能表示人,上部卻看不出“止”形了,成為記號。
4.光
本是會意字。小篆作“■”,上部是“火”,以“火”在“人”上表示光明。楷體“光”上部已看不出“火”了,成記號,下部“兒”依然表示“人”。
5.見
本是會意字。甲骨文作“■”,上目下人,以人睜大眼睛表示看見。繁體“見”從目從兒,仍突出了“目”的意思。漢代草書作“■”(居延漢簡),規(guī)范簡化為“見”,“兒”能表義,其他部分不能表義是記號。
上述“先、光、見”現(xiàn)在都是半意符半記號字。
“兕”字例外,甲骨文“■”是犀牛的形象,發(fā)展演變成“兕”,此“兒”形與“人”義無關(guān)。本義是犀牛。
三、“亻”變“幾字底”
“亻”也有演變成“幾字底”的,意思也同“人”旁,讀音jī。常用字有“冗、禿、亮、咒”四字。
1.冗
本是會意字。甲骨文作“■”,從宀(房屋)從“亻”,會意為人閑居在家。本義是閑散?!伴e散”之人也是多余的人,因此引申為多余,過剩的,如“冗員”“文章冗長”。進(jìn)而引申為繁多,如“冗繁瑣事”。由“繁多”又引申為繁忙,如“冗務(wù)纏身”。進(jìn)而引申為繁忙的事,如“請撥冗出席”。到小篆作“■”,“亻”變?yōu)椤叭恕?楷書作“宂”,“人”變“幾”;俗寫作“冗”,現(xiàn)在是規(guī)范字。“冖”不能表義,是記號,“冗”成半意符半記號字。
2.亮
會意字。金文作“■”,從高省(“高”省簡下部的“口”)從“亻”,會意為人在高處則明亮。到楷書,“亮”下部變“幾”形。
3.禿
會意字,小篆作“■”,上“禾”下“人”,“禾”表示禾穗下垂時彎曲處圓轉(zhuǎn)光潤像禿頭。本義是人的頭頂沒有頭發(fā),如“禿子”“禿頂”。到漢隸寫作“■”,楷書寫作“禿”,“人”變形為“幾”。
4.咒
本與“兄”是一個字。“兄”是張口向天禱告的意思,后來寫作“?!薄6\告有好有壞,后來褒義用祝,貶義則把“?!钡摹笆尽睋Q成“口”造“呪”(zhòu)字表示,突出了用口詛咒的意思。再后來,“呪”的左口上移,與右口并列,于是,“兄”下部的“兒”變“幾”為“咒”。古籍中多是“呪”,當(dāng)今“咒”為規(guī)范字。
要注意的是,“幾字底”在有些字中不是“人”,而是桌幾的“幾”(音jī),古人席地而坐時供倚靠的器具,在構(gòu)字中作意符,表示器具、憑靠等意思。如“凳”,是有腿無靠背的坐具,形狀像幾案,故從幾。再如“憑”,從任(依靠)從幾(幾案),本義是身體靠在物品上,如“憑窗而立”,引申為倚靠,依賴,如“全憑大家?guī)兔Α?。另外,“鳧”字中的“幾”是“■”(shū)的訛變,“■”是短羽鳥飛的樣子;“麂”字中的“幾”是音符——我們在教學(xué)中不要搞錯了。
四、“亻”變“尸”
很多人以為“尸”字只表示死人的軀體,其實(shí),“尸”在文字中更多是表示活人,因?yàn)樗彩怯伞柏椤弊冃味鴣淼摹?/p>
“尸”的甲骨文作“■”,有手臂有身軀,但是腿部彎曲,像側(cè)坐人的形狀,是上古時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由于“尸”坐著不動,比喻引申指占著職位坐享祿位而不做實(shí)事的人,如成語“尸位素餐”。又由坐著不動引申指人或動物死后的軀體,比如“尸體”。
到小篆寫作“■”,注意,手臂變成了橫,頭、身體、臀部和腿腳連寫成“■”。漢隸筆畫化,把小篆“■”左邊的“手臂”和“腿腳”連寫為“■”?!笆弊髌越M構(gòu)了不少字,作意符表示人的身體,如“尺、尼、屁、尿、尾、居、屆、屈、屎、屠、屑、展、屬、孱、履”。選析以證之。
1.尺
指事字?!笆奔右粋€指事符號“捺”,指出人手腕的橫紋到曲肘是一尺,古代常以人體的某一部位作為長度單位的標(biāo)準(zhǔn)。
2.尼
會意字。甲骨文作“■”,從“亻”(面左的側(cè)坐人形)從匕(面右的側(cè)坐人形),像兩個人背脊相靠之形。本義是親近,親昵。后主要指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即“尼姑”。漢隸寫作“■”,成“尸”旁。本義加“日”造“昵”字表示。
3.屁
形聲字。從尸,比聲,本義指從肛門排出的臭氣?!捌ā迸c“庇”形近,學(xué)生易錯。若明白了“屁”從“尸”,與人有關(guān);“庇”從“廣”,與房屋有關(guān),都是“比”聲,就不會錯了。
4.尿
會意字。從尸從水,指從尿道排出的液體。引申為動詞,指從尿道排泄液體,如“尿床”“尿檢”。
5.屎
會意兼形聲字。從尸從米,表示人從下體排出的糞便是由“米”等食物變成的;尸兼表聲。
6.尾
會意字。甲骨文作“■”,從尸從倒毛,合起來像一個側(cè)立的人在臀部接了一條尾巴狀的飾物;引申指動物的尾巴;漢隸寫作“■”。
7.屈
本是形聲字。金文作“■”,從尾,出聲。隸書省寫作“■”(省簡了“毛”)。本義是短尾。動物尾一般是彎曲的,引申為彎曲,使彎曲,如“屈膝”“屈指”。又引申為屈服,使屈服,如“寧死不屈”“威武不能屈”。進(jìn)而引申為委屈,冤屈。由“彎曲”又引申指為人處世得體,如“屈伸有度”。
8.居
本是形聲字。從尸(人蹲形),古聲,是“踞”的初文。本義是蹲。引申為住,如“居住”“同居”。進(jìn)而引申為居住的地方,如“故居”“遷居”。由“居住”又引申為處在,處于,如“后來居上”“居安思?!?。進(jìn)而引申為任,當(dāng),如“居功自傲”“自居”。
9.屠
本是形聲字。從尸,者(古音zhū)聲,本義是宰殺牲畜,如“屠宰”。引申為大量殘殺,如“屠殺”“屠戮”。
“屈、居、屠”的音符“出、古、者”都不能表音了,成為記號,這三個字也因此成為半意符半記號字。
教學(xué)“尸”偏旁要注意兩點(diǎn):
一是有些書根據(jù)“尿、屎、屁”三個字,就認(rèn)為“‘尸’與身體排泄物有關(guān)”,是片面的,上述“屠、尾、居、尼、尺”等字并非如此。還是把“尸”旁理解為整個人的身體為宜。
二是“尸”旁也有表示房屋意思的,如“屋、層、屏”。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海滄區(qū)育才小學(xué)/集美大學(xué)教師教育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