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飛
【摘要】“無朗讀,不語文?!痹谛W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而閱讀又分為有聲朗讀和無聲閱讀。朗讀是將無聲文字變成有聲語言的一種閱讀方式,帶動學生的情感,去體會作者筆下的人物、事件等,有聲朗讀可以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文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技巧;核心素養(yǎng)
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學生的聽和寫的能力從一年級開始就被重視起來,但朗讀卻往往被忽視。這與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關系,師者重視什么,學生就會學到什么。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不是早上課前的隨意晨讀,也不是隨口扔下一句“你們要多讀書”的口頭禪。真正學好朗讀并不容易,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對語文課堂朗讀的探究,闡述一些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朗讀的技巧、加強基本功的訓練,進一步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
一、興趣入手,讓學生愛上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睘槭裁赐瑯拥恼n程同樣的教學方式,有的學生學起來津津有味,有的學生卻如坐針氈呢?筆者在教學研究中發(fā)現,這與學生的興趣息息相關。如何讓學生喜歡朗讀、愛上朗讀?首先要讓他們了解朗讀,知道朗讀的趣味所在,讓他們好奇,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在小學階段,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根據課文內容,分級、分角色地進行朗讀的訓練。由于學生是一張白紙,教師的示范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定要正確地指導學生就表情、語速、語調、感情等方面的要素,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因此,教師更需要不斷地進修學習,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才能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看到老師讀得那么好,自然而然會被感染,崇拜老師,想要成為老師那樣,這是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的有效方式。朗讀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jié)目,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給學生,學生自然會比教師在講臺上解釋什么是朗讀,朗讀有多么好來得更有吸引力、更契入、更有效果。學生就會想要模仿,教師便可抓緊學生的這一好奇而又好勝的心理,引導他們走進朗讀的世界。
再如,筆者在教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山雀》這篇文章時,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課文內容拍攝的短片山雀視頻材料,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山雀的特證,從而產生豐富的想象。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筆者著重指出課文有趣的故事,“我”發(fā)現山雀在用嘴鑿枯樹找蟲子吃,“我”堵住樹洞的山雀,這時山雀裝著像死了一樣一動不動,另一只山雀尖聲喚醒其它朋友,并掩護朋友逃走等語段。學生通過朗讀能夠感受到山雀的獨特性能,體現山雀的友好、聰明和機智,表現了作者對山雀的喜愛之情。從而感受到山雀這動物的可愛,體會作者喜愛山雀的情感,更好地提高學生朗讀興趣,也能培養(yǎng)學生愛護鳥類,愛護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由此可見,在朗讀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放手,引導學生多讀、多思考,就能達到整體感知。只有把情感融入課文中,朗讀的興趣就油然而生了。
二、營造課堂環(huán)境,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一門語言需要環(huán)境來造就。比如,一個外國人來到中國生活,只要他身邊的中國人每天跟他講中國話,時間長了,他就會講一口流利的中文。環(huán)境是語言的土壤。一個幼兒在粵語環(huán)境中長大,他的第一個語言能力便是粵語;若是客家話或潮汕話,那么他最先會說的也必然是客家話或潮汕話,無一例外。因此,筆者認為,朗讀也是需要一個環(huán)境的。要讓學生在課堂環(huán)境中有想要朗讀的愿望、興趣,需要教師用心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筆者在教四年級《蒲公英的夢》這篇童話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大自然中的一片蒲公英,然后將一朵蒲公英特寫,從它含苞待放到燦爛盛開,再到安靜地等待著屬于自己清風,然后隨風自由飄曳……讓學生從視覺上先感受蒲公英的美,再帶領學生逐句朗讀,放慢語速,慢慢感受,從朗讀中生動傳神地展現蒲公英的美夢,這樣就能體現到作者重視環(huán)保的用意。通過朗讀這篇科學童話,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抓住重點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蒲公英和椰子樹的對話“如果人們不……不……不……我們不就……”學生反復朗讀后,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蒲公英這番話是包含著她的美好愿望,是表達了作者對治理環(huán)境的期望。從椰子樹伯伯的話“但慢慢會變好的。”說明人類環(huán)保的意識的加強。然后再進行分組朗讀,分男女同學朗讀,學生有了表情的語調,學生理解作者的用意也就在其中了。通過對話向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呼喚:要改善環(huán)境,不能排放廢氣,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源,不亂掉垃圾。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自覺增強環(huán)保意識。教師營造一個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就能了解課文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的,反復讀課文,理解字、詞、句篇的意思,就能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因此,營造好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朗讀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就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示范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朗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的品位,朗讀需要一些技巧,范讀也有范讀的方法。哪些地方需要停頓,為什么?哪些地方需要重音,為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放慢,是為了達到怎樣的情感表達?這些都是需要教師的示范朗讀,在范讀中分析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準確把握朗讀的技能,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來進行發(fā)揮。除了教師的范讀,也可以引導學生多聽一些優(yōu)秀的音頻節(jié)目,比如詩歌的朗讀可以聽《為你讀詩》等。目前,由于媒體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音頻節(jié)目應運而生,像“喜馬拉雅FM”等,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通過這些電臺欣賞、學習他們的朗讀,集百家之長,匯合為一己之能。
在示范朗讀中,教師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需要嚴謹的教學態(tài)度。從自身開始,加強朗讀能力的培訓,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示范,從不同體裁的文章中讓學生體驗朗讀的魅力。詩有詩的韻律、散文有散文的情懷,帶領學生進行不同的體驗,從而完善學生的朗讀。如,在教學《山雨》時,筆者發(fā)現學生在集體朗讀時存在一些問題,通過范讀,讓學生清楚地明白自己哪里讀得不對,從而改進他們的朗讀水平。如,筆者在范讀“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時,用了天真俏皮、活潑的童音,讓學生從音調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分小組朗讀,逐一突破難點,朗讀就能得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四、結語
教育學家曾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缸的水?!苯處煈扇§`活多變的課堂教學藝術,在朗讀教學中突破難點,做好學生的示范,正確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把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全心投入去讀,反復讀,文章的要義就自然而然能領悟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足以說明讀書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開口,特別是一些羞于開口的學生,要讓瑯瑯書聲充滿教室、充滿校園的每個角落。教師還可以在課堂經常開展一些朗讀活動,或以小組為單位或以男女分隊,也可以帶學生出去與別的學校進行交流。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做好學生的向導,正確引導學生去朗讀,多讀書,運用教師機智去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品位,從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愛上朗讀。通過朗讀理解文章要義,體會作者的感情,全方位地領悟文章主旨,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鐘揚.試談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2.
[2]陳建忠.培養(yǎng)朗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