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懷芳
【摘要】數學活動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強調知識體系形成的過程,以及數學思維提煉的過程,它的有效運用,能夠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開展活動。以實現魅力數學課堂的有效構建。
【關鍵詞】活動教學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生是一個靈動的個體,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且小學生都比較好動,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整堂灌,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非常低。由此,教師需要注重自己的教學策略,而活動教學恰好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中更好地體驗學習。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地開展活動教學,以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一、開展游戲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
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教師一味地講解并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思考探究,很多時候還會起反作用。而小學生都比較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與有趣的小游戲整合在一起,充分活躍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新知,讓學生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在和學生們學習“可能性”這一數學概念時,為了讓學生對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有一個更好的理解,為學生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游戲活動。課堂學習中,教師先為學生們準備了一個不透明的小木箱,并告訴學生在這個木箱內放了5個紅球、2個黑球、1個白球,而且這些球的形狀大小都是相同。這時,教師提問:你從中任意摸出一個小球,最有可能出現的顏色是什么呢?很多學生都大膽猜想可能是紅球。隨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做摸球游戲。在摸取了多次后,學生發(fā)現摸出紅球的次數比較多。偶爾會摸出一個黑球或者白球,并且摸出白球的次數更少。學生也在這一游戲中很好地證實了自己的猜想。這時,教師又提問:在這一小木箱中可能會摸出綠球嗎?學生很快便給出結果:不可能,這箱子內都沒有綠球。隨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繼續(xù)做摸球游戲,并從中深入體驗“可能性”之一概念。這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促進了學生的理解。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深入思考數學知識,對數學知識有了很好的理解,并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二、開展操作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
動手操作是激活學生數學思維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利用操作這一學習資源,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習。將煩瑣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趣味化,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分析,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教師在和學生們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內容時,并沒有直接將知識拋給學生,而是選擇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進而加深印象,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生們自己準備了一些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紙片,動手操作探究,這時有學生拿出了一個直角三角形紙片。并想到用量角器去測量。學生發(fā)現兩個銳角的和大約為90度,于是學生大膽地猜想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還有學生選擇將其中的三個角用剪刀剪下來并拼湊在一起。發(fā)現這三個角恰好拼湊成了一個平角,并得出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隨后,學生大膽地猜想其他的兩種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度,為了更好地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開始思考銳角三角形以及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想到運用同種操作方法來驗證最后的結果。于是學生非常主動地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并在操作的過程中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這一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很好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參與。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很多數學知識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模型。作為教師要利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營造一個熟悉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去體驗學習。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巧妙地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不再感到數學枯燥、難學,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和除法”時,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小數乘法時,從生活中選材,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有趣的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在講桌前擺放了一些物品,并標上價格,讓學生拿著自己制作的“人民幣”,來完成一個有趣的交易。其中有優(yōu)樂美每瓶2.6元,鉛筆每支1.3元,筆記本每本3.7元……隨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始了實踐活動。這時,有學生想要兩瓶優(yōu)樂美,并根據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列出相應算式“2.6×2”,隨后再根據自己所學小數乘法的知識得出結果為“5.2”,也就是要支付給“售貨員”5.2元。隨后這位學生遞給收銀員10元錢,并根據小數減法的知識得出收銀員需要找給自己4.8元。學生在完成這一輪實踐活動后,感到非常有成就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有效價值,并迫不及待地進入到新一輪的買賣交易活動中。學生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從中對小數乘法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體驗。并有了學習的動力,在接下來的數學學習中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地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其中,從中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借此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四、開展討論活動,促使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對數學知識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教師一味地講解、灌輸很難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fā)展。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開發(fā)、利用學生這一學習資源,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活動,讓學生可以互相交流、溝通,促使學生相互學習,更好地推動其進行有效思維。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時,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百分數的概念意義,想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提出了一個問題:98%有著怎樣的實際意義呢?教師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后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讓學生互相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而更好地思考探究。這時,有一個小組的學生展開了討論交流。
生1:我想到了一個例子,如果知道姚明投籃的命中率是98%,那么如果他一共投了100個球,就很有可能會投中98個。
生2:他投中的球數一定會是98個嗎?不會多一個或者少一個嗎?
生3:不一定,這個98只是一個大致的數據,可能會有些偏差,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做大量的實驗,得到的結果才更接近于那個準確的規(guī)律數據。
生4:這98%只是在經過大量實驗后得到的一個大致數據。如果投1000個籃球,可能會命中1000×98%=980(個)。
……
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對百分數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從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無形中從他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學習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很好地促進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中開展活動教學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很好地激活了他們內在的情感體驗,拉近了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整個數學課堂學習中變得更主動,學習才能更高效。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