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伊剛
這首詩歌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的稱道之處甚多,如葉圣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稱許它“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在此,就詩歌的結(jié)尾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回到詩歌中去,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和第一節(jié)除將“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為此,大多評論者認為最后一節(jié)的作用就是首尾呼應,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我認為這樣評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若要也以此來評說戴望舒的這首詩,那就顯得單薄了些——重了形而略了神。
我們看,若將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去掉,詩歌其實也是完整的。講了一個完整的事情——“我”希望遇見丁香姑娘、遇見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此外,也表現(xiàn)了相對完整的情感歷程。但它一定不能去掉,為什么?我們逐一來說。
去掉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詩歌在藝術(shù)手法上將大打折扣。有了最后一節(jié),使詩歌除了在結(jié)構(gòu)上首尾呼應,同時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這是詩歌這種文體本身的一種需要。
最重要的是,若去掉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這首詩歌就是一個悲劇,它就預示著詩人希望的消失、理想的破滅,叫人感到可怕和殘酷。必須有最后一節(jié)的出現(xiàn)!
我們再回到詩歌中去?!拔蚁M曛?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xiàn)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薄K龥]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墻”邊?!霸谟甑陌铩?,姑娘的“顏色”“芬芳”全都消散,甚至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彳亍著,繼續(xù)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
詩歌所寫,似乎是一個圓,終點又回到起點——由希望而求,求而不得,希望再求。得不得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之火不滅!但我們將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去掉,那希望也就隨之而去了——一去不返!
再看第6節(jié),“在雨的哀曲里”,姑娘的“顏色”“芬芳”全都消散。讀到此,我們感到可悲,怎么“姑娘”那美好的東西都消散了呢?本就有將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的感覺。可是,這些不足以讓人感到殘酷和可怕,當詩歌寫到“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就讓人感到震撼,如烏云壓頂,沒有一絲光亮,如世界末日就要降臨,太可怕了你!亟待一絲光亮出現(xiàn),我說感謝第7節(jié)!終于來了——“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詩歌雖由第一節(jié)的“逢著”變?yōu)椤帮h過”,顯得更為虛無縹緲,但畢竟如烏云中有了那么一絲亮光,使人不致絕望!
那么,為什么說當詩歌寫到“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就讓人感到震撼和可怕呢?我們不妨想想“希望”這東西。記得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中,瑞德曾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希望是件危險的事。他認為希望只能讓自己更痛苦,甚至認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他認為不想再痛苦的途徑就是放棄希望。
我們再回到詩人戴望舒生活的那個時代,了解一下詩人的寫作背景。《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他們?yōu)槭裁赐纯?、惆悵,因為他們懷揣理想,心中有希望!這一點我們從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彷徨》也可找到答案。
到此,我們就會感受到詩人的“哀怨”“彷徨”“惆悵”是那么的可愛與可貴了。正如我們大家,你沒了什么追求,你也不會痛苦,你付出而不得或有所求而不知路怎么走時你才痛苦。像詩中寫道“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若沒有最后一節(jié)詩歌出現(xiàn),那是什么概念,那是頹廢與死亡呀!詩歌不能讓人看到一絲希望,只在傳達怎樣有希望走向死亡,它的意義又何在!何況是亟待渴望革命的年代!
我們或許不可以阻止悲劇的發(fā)生,但我們不可丟掉追求美好之心。這首詩歌最后一節(jié)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再次點燃了希望之火。彌足珍貴,絕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