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長短經(jīng)》,其行款版式為11行18至21字不等,小字雙行27至33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版心中鐫“長”和卷次及葉次。卷端題“長短經(jīng)卷第一”。卷首有趙蕤《儒門經(jīng)濟長短經(jīng)序》,署“梓州郪縣長平山安昌巖草莽臣趙蕤撰”。全書凡九卷六十四篇,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該書“原出于縱橫家,主于因時制變,綜覈事功,不免為雜霸之學”。此書“辨析事勢,其源蓋出于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四庫全書總目>)。而稱以“經(jīng)”者,蓋所述皆經(jīng)國濟世之道,可比附儒家經(jīng)典。全書征引較博,引四部書達百余種, “多能補正各書今日通行本之訛脫,部分已散佚書的殘篇斷章,亦賴此書得以保存下來”(參見周斌《整理和利用(長短經(jīng))必須考源》,載《(長短經(jīng))校證與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下引者均出自此書)。且該宋本為存世《長短經(jīng)》的最早版本,后世諸本均以之為祖本,故極具文獻及版本價值。
此書撰者趙蕤,生平事跡不詳,僅孫光憲《北夢瑣言》稱: “趙蕤者,梓州鹽亭縣(序署‘郪縣’)人也。博學韜鈐,長于經(jīng)世。夫婦俱有節(jié)操,不受交辟?!卑垂鈶棡槭袢耍疑钤谖宕彼纬?,所言應(yīng)為可信。此后的《新唐書·藝文志》小注稱: “字太賓,梓州人,開元中召之不赴?!碧铺K頲《薦西蜀人才疏》(《升庵詩話》卷二引)稱“趙蕤術(shù)數(shù),李白文章”,李白亦撰有《寄趙征君蕤詩>?;就贫ㄚw蕤乃蜀人,主要生活在唐開元間(周斌考證約生于武則天垂拱四年,而卒于肅宗至德二載,享年七十歲。參見所撰《趙蕤生平雜考》),與詩仙李白有交往,兩人似屬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明胡應(yīng)麟認為是“中唐前后人”(《少室山房筆叢》)。清吳任臣則稱趙蕤乃五代前蜀人, 《長短經(jīng)》撰于北宋太祖乾德年間(顧廣圻《思適齋書跋》稱“吳任臣以為前蜀乾德時恐非”),疑據(jù)《北夢瑣言>而誤以為與光憲屬同時之人。
該書之編,趙蕤序稱: “恐儒者溺于所聞,不知王霸殊略,故敘以長短術(shù)以經(jīng)綸通變者。創(chuàng)立題目,總六十有三篇,合為十卷,名曰《長短經(jīng)》。大旨在乎寧固根蒂,革易時弊,興亡治亂,具載諸篇。為沿襲之遠圖,作經(jīng)濟之至道?!敝w蕤名所編日“長短經(jīng)”,《北夢瑣言>亦稱:“撰《長短經(jīng)》十卷,王霸之道見行于世?!薄犊S讀書志》著錄也是作“長短經(jīng)”。而《新唐志》《遂初堂書目>和《宋史·藝文志》著錄均作“長短要術(shù)”。《四庫全書總目》稱:“蓋一書二名也?!敝苤墟趧t稱:“‘長短經(jīng)’乃此書本名……其作‘長短要術(shù)’者,當因‘敘以長短術(shù)’語而妄增一‘要’字以為書名也?!保▍⒁姟多嵦米x書記>)此宋本中卷三、四和九則末題“長短文經(jīng)”,加之序所署的“儒門經(jīng)濟長短經(jīng)”,可謂一書凡四稱。成書的時間, 《四庫全書總目》稱: “是書談王伯經(jīng)權(quán)之要,成于開元四年(716)。”依據(jù)是卷六《三國權(quán)>稱: “自隋開皇十年庚戌歲(590)滅陳,至今開元丙辰歲凡一百二十六年。”恐怕也只是大致的推斷,從不避唐玄宗之后帝諱而言可基本確定為開元間成書(參見周斌《(長短經(jīng)>的行文特點》中的考證)。
趙蕤序稱《長短經(jīng)》編為十卷六十三篇,而該宋本則為九卷六十四篇, 《四庫全書總目》稱“是佚其一卷而反多一篇”。又或稱: “多一卷卻少一篇,疑此書文字流傳至今已有衍奪?!保▍⒁娚虾D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或稱傳寫有訛,“六十三篇”中的“三”乃“五”之訛(參見周斌《(長短經(jīng))的流傳和版本》)。在該宋本之前,均記載或著錄作十卷本,如《北夢瑣言》和《新唐志》,印證《長短經(jīng)》本為十卷,不存在訛誤。至《郡齋讀書志>(衢州本)著錄仍作十卷本,而有關(guān)是書的敘錄卻稱: “第十卷載陰謀家,本闕,今存者六十四篇?!迸c此宋本相合,疑即著錄之本。袁州本《郡齋讀書志》則稱: “凡六十三篇,第十、九載兵權(quán)、陰謀云?!眲t此著錄本又與趙序所言相合,其中軒輊不能明。又《崇文總目》著錄有《長短經(jīng)天文篇》一卷,小注“闕”,則北宋中期該《天文篇》-卷即亡佚不傳。此與趙序所稱的“十卷六十三篇”是何關(guān)系,也難于究詰(朱錫鬯稱“此《天文篇》疑即其中之一”,參見錢東垣等輯釋本《崇文總目》)??偠灾?,本屬《長短經(jīng)》的《天文篇》和“陰謀(家)”篇亡佚,其中緣故,朱彝尊《長短經(jīng)跋》稱: “其第十卷相傳載陰謀捭闔之說,故秘不以示人?!?/p>
按現(xiàn)存宋本篇卷之目,卷一計八篇總題以“文上”,卷二計四篇,未題總題,卷三計四篇總題以“文下”,則卷二應(yīng)總題為“文中”。卷四至六各一篇,卷四、五分別總題以“霸紀上” “霸紀中”,卷六不題,應(yīng)為“霸紀下”。卷七兩篇總題以“權(quán)議”,卷八計十九篇總題以“雜說”。卷九計二十四篇總題以“兵權(quán)”,此與袁本《郡齋讀書志》所言相合。值得注意的是,卷九的二十篇排序自“一”起,與卷八中排列“四十”的《定名》篇不相銜接。且“兵權(quán)”總題下有小序稱:“……自古兵書,殆將千計。若不知合變,雖多亦奚以為。故日少則得,多則惑,所以舉體要而作《兵權(quán)>云。”其他總題下均不載此類性質(zhì)的小序,推測宋本已非原本之貌,內(nèi)容有殘缺,篇目亦經(jīng)重新編排。
此部宋本的確并非原本之貌,比如存在脫文,可能是在流傳中佚脫(原本當非如此)。如卷二《理亂》“何謂九風”,下文僅述及八風,據(jù)《申鑒·政體》知脫去“君好讓,臣好逸,士好游,民好流,此弱國之風也”一句。又卷九《還師>“中州善國以富其心”句意難解,據(jù)《三略·中略》知此句當作“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據(jù)自周斌《整理和利用(長短經(jīng))必須考源>),如此句意甚明。但自身存在的文本及實物特征表明它出自唐代的傳本,文本特征主要是保留了回改未凈的唐代諱字,如卷-《論士》“天下無災(zāi)害,雖有賢德,無所施材”句,引自《文子·精誠>, “天下”作“世”,為避李世民諱而改。卷五《七雄略>注文引賈誼語稱“欲天下之理安”句, 《漢書·賈誼傳>“理安”作“治安”,避李治諱而改。又卷七《懼誡>注文有“一泉無二蛟”之語,引自《文子·上德>, “泉”作“淵”,避李淵諱而改(據(jù)自周斌《(長短經(jīng))的行文特點》)。實物特征表現(xiàn)在趙序與正文卷一相連不另起葉,各卷前列有本卷所載篇目,這都屬于寫本的特征,即“蓋沿襲唐卷子本古式,應(yīng)視為從寫本到雕版印刷本、由卷子本演變至冊裝本過渡時期所產(chǎn)生之現(xiàn)象”(參見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這表明此部宋本的底本是源出唐本的一帙寫本,而此部宋本當即《長短經(jīng)》最早的一部雕印本,屬從寫本過渡到刻本的產(chǎn)物,對于考察早期雕版印本的寫本特征遺留及物質(zhì)形態(tài)均頗具標本意義。另外盡管存在難以避免的訛脫現(xiàn)象,但所引文獻皆出自“唐代或更早之寫本,頗敷考證校勘古籍之用”(參見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是除《藝文類聚》《文館詞林>《群書治要》等之外的又一種輯錄上古及中古文獻的淵藪。
有關(guān)此部宋本的刻年卻存在爭議, 《四庫全書總目>稱“猶南宋舊刻”,又或以為即紹興時所刻,或以為屬北宋刻,《中華再造善本>影印該本定為“南宋初年杭州凈戒院刻本”。檢書中“玄”“舷”“朗”“敬”“鏡”“弘”“泓”“匡”“恇”‘恒”諸字闕筆,而“讓”“頊”“桓”“鈎”“溝”“遘”“措”“慎”諸字不闕,避諱至宋真宗趙恒止。又該本卷一、八和九之末各鐫刻“杭州凈戒院新印”一條,稱“杭州”而尚未稱“臨安”。按《[乾道]臨安志》卷二“歷代沿革>稱“是年(即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 杭州為臨安府”。既題“杭州”則應(yīng)刻在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之前。至于“凈戒院”,《[咸淳]臨安志》,稱:“(凈戒院)在太一宮道院之北,龍德二年(922)錢氏建,舊名‘青蓮’,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賜今額。紹興二十年(1150)建祚德廟,乃以春秋二仲祠祭屬焉?!眲t北宋真宗時已有凈戒院。或由此三端而作為定該本“當刻于北宋”的依據(jù)(參見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就不避南宋帝諱而言,冀淑英稱: “從傳世宋刻本來看,南宋初年避諱制度不嚴,南宋中期以來才逐漸嚴格”, “鄙意以為如認定《長短經(jīng)》刻于北宋真宗時似太早了,當然這也沒有明證?!保▍⒁姟都绞缬⒕停ㄩL短經(jīng))覆陳先行的信>,載《冀淑英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故此本仍有可能刻于南宋初的建炎元年至三年??少Y佐證的版本實例,如國家圖書館所藏的五臣注本《文選>,卷三十未有“杭州貓兒橋河東岸開箋紙馬鋪鐘家印行”一行,亦題“杭州”。趙萬里稱:“此書雖未必為北宋本,定為南宋初年刻,當無大誤?!保▍⒁姟吨袊婵虉D錄》)南京圖書館藏宋本《唐書>,宋諱缺筆至“貞”字,乃據(jù)北宋嘉祜監(jiān)本翻版,仍定為南宋初年建本風格(參見《中國版刻圖錄》)。該宋本亦當如是觀。
至于“新印”的含義,或稱: “乃重印之謂,非新刻、重刻之義。即或此本重印晚至建炎三年,其刊刻似也當在北宋?!保▍⒁娚虾D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冀淑英則認為: “新印即是新刻之意?!保▍⒁姟都绞缬⒕停ㄩL短經(jīng))覆陳先行的信》)該說法是正確的,宋代存在刻書不題“刊”而題以“印”的習慣,如鐘家本五臣注《文選>(刻書題記稱“印行”)、陳宅書籍鋪本(刻書題記稱“書籍鋪印”)等,故“凈戒院新印”即由凈戒院新刻之意?;蛴謸?jù)該本字體偏長而不同于南宋浙本“字形略方”的特證,作為當刻在北宋時的佐證。除上述佐證外,此書在版式上的顯著特色是書口未刻魚尾,冀淑英稱“此一版心現(xiàn)象確屬少見,此例不多,可待研究比對”(參見《冀淑英就(長短經(jīng))覆陳先行的信>)。此種書口版式與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北宋本《姓解》、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通典》以及公布的山西應(yīng)縣木塔所出遼刻《蒙求》和河北唐山豐潤區(qū)文管所所藏遼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相同。筆者曾提出“書口是否刻有魚尾是鑒定北宋刻本或其翻刻本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參見拙文《略論北宋刻本的書口特征及其鑒定》,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3期)。以之視《長短經(jīng)》,可能刻在北宋,也有可能是南宋初年的新刻翻版本。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部《爾雅>,即書口不刻魚尾,實即南宋初年國子監(jiān)刻本。據(jù)其八行十六字的行款,知據(jù)北宋監(jiān)本翻刻。故此宋本亦存翻刻的可能性,如此則“新印”即重新翻刻印行之意。概言之, 《長短經(jīng)>還是以定為南宋初年刻本最屬穩(wěn)妥,而凈戒院屬刻書的主持者。
南宋初刊刻的此部《長短經(jīng)》,見于《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著錄,元明兩朝流傳罕見,即《四庫全書總目>所稱的“今久無刊本”。檢書末副葉有沈新民跋一則,末署“洪武丁巳(1377)秋八月丁巳沈新民識”,云: “按馬端臨《文獻經(jīng)籍考》據(jù)唐晁氏云唐趙蕤撰《長短經(jīng)》十卷,又據(jù)《北夢瑣言>云蕤梓州鹽亭人,博學韜鈐,長于經(jīng)世,夫婦俱有隱操,不應(yīng)辟召。論王伯機權(quán)正變之術(shù),其第十卷載陰謀家,本缺,今存者六十四篇,然不害其為全書也。”館臣認為: “此跋全勤用晁公武之言,疑書賈偽托?!奔绞缬t稱此屬“臆度之詞”(參見《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叢書影印說明>,載《冀淑英文集>),“從字體風格看,應(yīng)屬可信。四庫館臣認為系書賈偽托,或聊備一說”(參見《冀淑英就(長短經(jīng))覆陳先行的信》)。此跋應(yīng)屬作偽,理由是洪武丁巳年的八月為“庚戌”而非“丁巳”。至清初王士慎《居易錄>稱: “此書流傳絕少,徐健庵過任城得之市中者,宋刻也。”書中正鈐“徐乾學印”“健庵收藏圖書”“傳是樓”和“黃金滿籬不如一金”四印,知即王士慎所言的宋本。檢《傳是樓宋元版書目》未著錄此書,疑為書目編成后所得而未入目。經(jīng)徐乾學之手又歸史貽直,所鈐“史鐵厓珍藏書畫”“古銕生”“友林書屋”及“子子孫孫清白吏”當即其藏印。據(jù)江慶柏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史貽直(1682 - 1763)字做弦,號鐵崖。經(jīng)史氏之手又歸勵守謙,字自牧,一字子牧,號雙清老人,直隸靜海(今屬天津)人,生卒年不詳。乾隆九年(1744)舉人,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入四庫館充??薄队罉反蟮洹纷胄藜娣中9伲僦了窘?jīng)局洗馬。勵氏四世翰林,富藏書。這是此本進入四庫館充當纂修底本之前的遞藏脈絡(luò)。
乾隆時纂修《四庫全書》,勵守謙任四庫館編修,故進呈是本,錄副后又返歸勵氏收藏。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翰林院編修勵守謙送到家藏《長短經(jīng)> -部計書八本”戳記,又鈐蓋滿漢文“翰林院印”一印,知即為四庫進呈纂修底本。卷首副葉有乾隆御題,末署“乾隆甲午(1774)春御筆”,鈐“乾隆御覽之寶”一印和“乾”“隆”連珠印。其中有兩句是“宋刊奔自教忠堂,通變稱經(jīng)日短長”, “卷原稱十今失一,總目翻看余一篇”。 “教忠堂”為勵守謙堂名。據(jù)乾隆三十九年諭稱: “其進書百種以上者,并命擇其中精醇之本,進呈乙覽,朕幾余親為評詠,題識簡端?!庇址Q:“又進書一百種以上之江蘇周厚堉……及朝紳中黃登賢、紀昀、勵守謙、汪如藻等,亦俱藏書舊家,并著每人賞給內(nèi)府初印之《佩文韻府>各一部,俾亦珍為世寶,以示嘉獎。”勵守謙家進呈達一百余種,故該本得乾隆御題。錄副本即四庫底抄本,歸王懿榮所得(據(jù)《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而宋刻原本則從勵氏手中流出轉(zhuǎn)轉(zhuǎn)歸常熟翁同龢所藏。最早透露此線索者即為王懿榮,他說:“常熟翁氏有宋刻本,不知所佚之一卷(即卷十)存否?”(據(jù)《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所鈐“虞山翁同龢印”“均齋秘笈”即為其藏印。書末副葉除沈跋外,并記“戊午夏五月重裝”,“戊午”疑為咸豐八年(1858),待考。又記“光緒甘六年(1900)四月廿四日錢唐汪鳴鑾、武進費念慈同觀。是月攜宋本《周官》鄭注、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參寥子集》開幾快覽,念慈題記”。此時翁同龢已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閑居常熟家中,故觀此本當即在翁同龢宅中。翁同龢卒后藏書歸翁之廉,因翁之廉無子嗣而過繼翁之熹之子翁萬戈,故又歸翁萬戈所藏,所鈐“翁萬戈藏”即為其印。20世紀40年代,翁萬戈將包括此宋本《長短經(jīng)》在內(nèi)的翁家所藏精華攜至美國,至2000年方由上海圖書館購歸。
在《長短經(jīng)》購歸之前,即由文物出版社在1996年將此本作為《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叢書》的一種影印出版。冀淑英撰寫該本影印說明,稱: “此書自清以來多為抄本流傳,清季后期始刻入?yún)矔?,今傳本卷末多有沈新民跋,可知皆出自此本。”屬海?nèi)外孤本,版本價值自然不容小覷。2008年,入選國務(wù)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為00753),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也成就海外善本珍籍回歸的標志性“個例”。期待更多地流散海外的珍籍回到祖國的懷抱,不再是“文在它鄉(xiāng),史在異邦”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