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摘要:“展場”已不單純的只是一個展覽場地,更是一個期待參與的場域,召喚公眾靠近它,給人們以新的體驗和感受,在一定的場域下,空間、時間、觀眾在相互交織的關系網下形成了各在的“話語權”,詮釋了“展場”下的另一種認知。
關鍵詞:展場;空間;時間;觀眾
在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了一種反叛、獨立、底層的,從人民大眾中走出來的,又回歸人民大眾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作為一種充滿希望的火苗在欲欲燃燒,是試圖擺脫傳統(tǒng)固有創(chuàng)作“牢籠”的一種開放式藝術樣式。當代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的區(qū)別除材料、手段、展示方式的不同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藝術家對展示空間的態(tài)度不同,而從觀眾的角度來講,它打破了固有的參觀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當代藝術展覽都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的感觸,因此,空間、時間和身份的“三角”關系是眾多當代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觀念中的基礎。
2012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譚平個展:一割》,這場展覽讓人印象深刻,并是首個進入中國美術館主展廳的抽象藝術家展覽,反映了譚平教授的版畫創(chuàng)作經歷了中西藝術的洗禮,逐步走向獨立而絕無僅有的境界。藝術家繼承中國書法千年的傳統(tǒng),通過木刻板畫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用一條極簡的曲線記錄下了時間,而時間的背后責任與情感并存,所以說這件作品單純而又豐富,其展覽的形式也與其它傳統(tǒng)藝術作品判然不同,充分借用中國美術館獨有的圓形空間來突出作品的內在涵義,整個展覽展線的設置也是觀眾重新解讀藝術家思想的過程。當觀眾進入展廳的一瞬間就與作品的中心思想發(fā)生關系,觀眾從作品的開頭到結束,整個的欣賞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就是作者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的主旨。這種展示的形式即打破了傳統(tǒng)的“樣板式”的靜態(tài)展示形式,意欲在藝術博物館的“展場”場域中更加重視空間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以及觀眾在藝術作品中的現(xiàn)場感與互動性。有趣、新穎的展陳形式以及手段對于與藝術家藝術思想的傳達至關重要,利用展示媒介將觀眾的情感與品味調動起來,感受空間以及媒介所表達的獨特藝術魅力,在整個藝術作品的觀看過程中體驗空間的可變性和隨意性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情境。
“情境”在“展場”的藝術語境下,可以說是藝術家思想與空間碰撞所給觀眾帶來的一種至上的感受。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講究詩情畫意的“境”的視覺形象,美學家王國維曾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未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情‘境’設計一情‘境’是情景中情感的提升,即意境?!?在表演藝術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無論是肢體語言的表達,還是空間畫面的渲染,都包含深厚的情感,情至境生,追求的是一種空靈高遠的象外之境。意境的渲染是靠場景的唯美所打造的,場景中的音樂、舞蹈、燈光、色彩、道具、服飾等都將故事情節(jié)中的情感進一步升華,引領觀眾進入想象的空間,從而獲得較高的藝術享受,形成一種舞臺美術獨有的境域。2017年,藝術家譚平在元典美術館舉辦了“這是一件作品,這不是一件作品。這是一個展覽,這不是一個展覽”的主題展覽,藝術家在這場展覽中“讓燈光成為主角”,賦予“燈”新的概念,不再是傳統(tǒng)的功用產品,而是一個承載著時代背景以及藝術家思想的一件作品。通過空曠的展覽空間,藝術作品的引領,表演藝術的緩慢節(jié)奏與韻律,讓觀眾感受時間節(jié)奏的變化,并通過觀眾的親自參與,引起觀眾在觀念上的轉變,體會不一樣的情境,與藝術家產生思想共鳴。在這次展覽中,舞蹈表演也成為詮釋空間、時間的一個重要的媒介,鏈接藝術家與觀眾。在“展場”的場域下,表演的過程中,“情節(jié)”事件的變化,可通過塑造人物角色、表演時間的長短來表現(xiàn)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一種“情感”的敘述方式?!扒椤钡脑忈屖侨藶榈?,而“景”則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有實景與虛景之別。在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虛與實這一對矛盾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生活,表現(xiàn)藝術真實。也就是說,“空間中的‘事件’哪怕是‘非事件’,富于空間的活力,才能夠將空間、時間和體驗完整的表達出來,完成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過程”,在以“情”為主的表演藝術中,因情節(jié)的發(fā)展帶有時間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時間的延展便是空間。如傳統(tǒng)戲劇在展陳語境下應該是時間與空間,靜態(tài)到動態(tài),有限到無限的藝術。更進一步說,美術館、藝術館中“展覽空間”的意義在當代藝術語境下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建筑空間這一單一層面上,而是建筑、展品、觀眾三者共同形成的復雜空間關系,在這種關系鏈中彼此都有相對的“話語權”,也可以說是“話語”的空間化。
藝術館、美術館之“展場”應如何走向觀眾?并且與觀眾形成良好的關系呢?“觀眾”一詞博物館學家王宏鈞這樣定義:“社會公眾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是一個十分龐大博雜的人群。那些來到博物館參觀或曾經來館參觀的公眾,是博物館觀眾;那些至今還沒來過博物館的公眾,應該看做是博物館“潛在的”觀眾。”2因觀眾身份不同、教育背景、社會關系的不同,因此對于作品的解讀也就不同,催生了不同類別的觀眾,應針對性、層次性的進行策展與藝術教育的執(zhí)行。車爾尼雪夫斯基曾在《藝術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中說:“任何事物,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這里的“我們”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兩個群體,同樣,藝術家在進行作品的處理,以及展示設計者對舞美以及展示環(huán)境進行處理時,應該遵從觀眾的心理、聆聽觀眾的內心、尋求觀眾的心理需求,將藝術作品、空間、觀眾連接為一個整體,從而形成“展場”走向“公眾”,“公眾”參與“展場”的良好生態(tài)系統(tǒng)。
藝術以理服人,以情動之。“情”在表演藝術作品中是流淌的血液,骨骼的支撐,換句話說,“情”是藝術作品思想的精髓,如果少了情,就不能打動觀眾,產生彼此之間的心靈上的共鳴,作品也就成為了一件沒有靈魂、形同虛設的擺件。
綜上所述,“展場”己不單純的只是一個展覽場地,更是一個期待參與的場域,召喚公眾靠近它,給人們以新的體驗和感受,而作為觀眾,他們在美術館中用心、用手、用耳來靜心觸摸和體驗,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新的認知和經驗,為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參考文獻
[1]彭鋒.美學的意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55.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306.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