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林
一、通過圖、聯(lián)、詩,了解詩人。
師:同學們,讀一則對聯(lián)。(展示:世上瘡疾,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磕簦?/p>
師:一幅畫,兩副對聯(lián),一看便知是誰。(板書:杜甫)讀了這副對聯(lián),你們一定覺得杜甫的一生都是非??酀D辛的,其實不是,他有一個天才的童年。(展示: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秹延巍罚?/p>
師:他有一個快樂的少年時代,那時的杜甫和你們一樣天真、快樂、頑皮。(展示: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栋賾n集行》)
師:其實杜甫還有一個滿懷抱負的青年時代。他二十五歲漫游齊越,至山東兗州探望父親,登臨泰山,曾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師:杜甫的艱辛從他壯年35歲開始,困居長安,受盡屈辱,他曾在詩中這樣寫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師:詩人真正的災難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公元756年8月,杜甫聞聽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只身投奔,中途被安史叛軍抓獲,押至長安,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二、學習《登高》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詩,是“安史之亂”后,詩人漂泊西南,在人生的最后幾年所作。請看第一首: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誰來給大家朗讀一遍?誰再來朗讀一遍?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杜甫怎樣的情感?
師:其實,如果同學們細心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中有兩個字最能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板書:悲)
師:孩子們,九月九日重陽登高,杜甫悲什么呢?請看前四句,想想杜甫悲什么?
生:從“萬里”看出詩人悲自己遠離故土,遠離家鄉(xiāng)。從“常作客”,可以看出詩人悲自己長年漂泊在外,居無定所?!鞍倌甓嗖—毜桥_”,悲自己年老多病孤單寂寞?!捌D難苦恨繁霜鬢”,悲自己生活艱辛,才五十多歲竟然滿頭白發(fā)?!傲实剐峦峋票?,悲自己身患重病,雖然滿腔愁緒,競不能借酒消愁。
師:誰來讀讀這兩句話?(生讀)
師:兩句話,28個字,句句是悲,字字是淚,誰再來讀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讀讀,一起感受一下杜甫那無盡的悲傷。(生自由試背此四句,再齊背。)
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公元767年秋天,這一天是重陽節(jié),長年漂泊在外的杜甫獨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望遠,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讀讀后四句詩,你頭腦中浮現(xiàn)出秋天怎樣蕭瑟的景象?
生:那又大又急又冷的江風吹亂了杜甫的白發(fā),詩人不由得打了兩個寒戰(zhàn)。聽到了山中猿猴那催人淚下、令人不寒而栗的聲聲哀鳴;看到了那在大風中艱難飛行的鳥兒、那一望無際的樹林中漫天飛舞的枯黃落葉、那波浪翻滾,一去不復返的滔滔江水。
師: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急天高,猿聲哀鳴,詩人感受到的是——風大浪急,鳥飛難進,詩人感受到的是——萬物凋零,落木蕭蕭,詩人感受到的是——滔滔江水,一去不返,詩人感受到的是——
師:誰來讀讀這兩句話,讀出詩中的悲哀,讀出詩人內心的凄涼。(指名讀)
師: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悲哀、凄涼。讓我們一起連起來讀讀這首詩。
師:能背嗎?自己在下面試試。(生自由背,再齊背。)
師:安史之亂之后,尤其是晚年,杜甫遠離故土,到處漂泊,艱難苦恨,他為自己的苦難而悲哀。(板書:悲己)
三、學習《登岳陽樓》
師:杜甫自己生活艱辛,但他絕不僅僅哀嘆自己命運的坎坷,他時刻關注著自己國家,為自己苦難的國家而擔憂。(板書:憂國)
師:公元768年12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了湖南岳陽。一天,他登上岳陽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八百里洞庭。他吟出這樣的詩句,一起讀: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師:神往已久,今天終于如愿以償,詩人心境如何?
生:開心,興奮,欣慰。(師指名讀。范讀,再次指名讀。齊讀。)
師:“吳楚東南坼”,怎樣一幅景象?
生:浩瀚的洞庭湖向東南延伸,硬生生地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楚大地撕開,分成了兩塊:吳地和楚地。
師:詩人怎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同學們想象一下,當時詩人站立在岳陽樓上,登高望遠,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湖水,天地萬物都好像漂浮在水中,日夜浮游。
師:誰來讀讀?讀出詩人的興奮,讀出八百里洞庭的氣勢磅礴。
師:詩人登高遠眺,心境何等之暢快,但這種暢快很快消失了。(展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兜窃狸枠恰罚?/p>
師:孩子們,“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人想到了什么?
生:親朋好友各奔東西,音信全無,自己年老多病,只有一葉孤舟相伴。
師:但最讓詩人傷心的是什么?(戎馬關山北)孩子們,要想理解詩人的內心,一定要了解那段歷史。安史之亂從公元755至763年結束,整整八年,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唐朝西部邊境的吐蕃、回紇等少數(shù)民族乘虛侵擾,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公元768年,吐蕃又派重兵攻打大唐西北邊境,連陷數(shù)州,進逼長安,大唐王朝風雨飄搖。西北地區(qū)戰(zhàn)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想到苦難的國家、苦難的人們,詩人還有心情欣賞眼前的美景嗎?他站在窗前,眺望京城,老淚縱橫。
師:下面,我請兩個人讀,一個人讀一二兩行,一個人讀三四兩行??纯此麄冇袥]有讀出詩人心境的變化。(師指名讀。范讀,再次指名讀。齊讀。)
四、信念堅定
師:不管自己的經(jīng)歷多么坎坷,生活多么苦難,也不管國家經(jīng)歷多么磨難,人民遭受多么艱難,詩人心中有一種信念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他堅信自己的國家是不可被征服的。(展示: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兜菢恰罚?/p>
師:這是詩人堅定的信念,再讀。
師:大唐王朝就像北極星一樣不可動搖,西山的吐蕃、回紇,你們這些強盜,不要來侵擾我們了。詩人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他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自己的祖國,對祖國的人民,他永遠充滿了信心。(展示: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登樓》)
師:今天我們就學到這里。下課!
(作者單位: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