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耀南
中華文明史從某種程度說就是一部水利史。早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逐步提高,對水性認識的深入,開始借助自然河流湖泊,疏通水道,開挖新的河道,以利農(nóng)耕。于是一批人工運河應(yīng)運而生。
中華民族治水的功臣,當(dāng)首推大禹。4000年前的堯舜時代,中國常遭洪水侵襲,“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1]。大禹由群臣推薦,接替父親從事其未竟事業(yè),擔(dān)起治水重任。他巡行廣大地區(qū),“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2]。他全身心撲在治水上,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使漳、衛(wèi)、濟、漯、沂諸水得以疏通入海。同時,還疏浚了大陸、雷、夏、大野諸澤,使“三江既入,震澤底定”[3]。這就是幾千年來人人都知道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見中華民族整治河道約在4000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4]。
如果征諸歷史,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當(dāng)推江南運河。
江南原始社會的先民總是“傍河而居”。史載吳地為“土惟涂泥”的“荊蠻洪荒之地”。洪水泛濫,地勢低濕,海水倒灌,土地泥濘,人民“水行而山處”,與魚鱉為伍[5]。
公元前十一世紀,陜西周原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南奔荊蠻之地(今太湖流域),最后落腳梅里(今無錫梅村),建立勾吳古國。[6]吳國建立于沼澤水鄉(xiāng),濱海臨湖,河湖密如蛛網(wǎng)。吳國從商末泰伯建國伊始,到諸樊、闔閭、夫差,前后650余年,十分重視河道的治理,開鑿了一系列關(guān)系吳國命運的運河。
泰伯瀆,一名伯瀆港,也叫伯瀆河,為吳國始祖泰伯所開。泰伯率族人在梅村一帶建立勾吳古國后,面對沼澤水鄉(xiāng),不畏艱險,斷發(fā)紋身,拿起鐵锨,率吳地百姓,以洪荒之力,開鑿一條溝通蘇錫兩地的河道,目的是泄洪與灌溉,“備民之旱澇”[7]。它西起今無錫古運河伯瀆橋,向東經(jīng)今坊前、江溪、梅村、鴻聲、蕩口,入錫蘇交界的鵝湖(鵝盹蕩)、通蠡湖至蘇州,全長87里,寬2丈。泰伯瀆西接梁溪河,以通太湖。這是泰伯率吳地百姓,用最簡陋的生產(chǎn)工具完成一項壯舉,可以說是中國運河的“先河”。
胥溪,又稱堰瀆。春秋末期,吳王闔閭為了與楚國爭霸,在周敬王五十四年(公元前506),命伍子胥開鑿了胥溪。它從蘇州城胥門西出通太湖,這一段稱胥河,再過太湖達宜興荊溪,經(jīng)溧陽、桐汭(在今江蘇高淳),并鑿?fù)私駯|壩與下壩之間的崗阜,通過固城、石臼等湖泊,直接安徽蕪湖,到達江口,全長450里。胥溪的開掘,大大縮短了吳楚之間的水運路程。吳王闔閭利用這條河道,派伍子胥率兵3萬人,突然出現(xiàn)在漢水之濱,大舉伐楚,取得了勝利。
胥浦。吳國為了便于出海開展對外貿(mào)易,越過今杭州灣的一些地區(qū)與南邊的越國作戰(zhàn),開鑿了一條從太湖通向東海的河道。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吳王命伍子胥開挖了胥浦,自太湖長泖,接界涇向東,納惠高、彭港、處士,瀝瀆等主要河流,在今上海金山與浙江嘉善間,經(jīng)淀山湖、泖湖到達東海。胥浦也是利用天然河湖開挖而成的。
浙東運河。春秋末年,吳滅越之后,為了加強對越國的統(tǒng)治和掠奪,吳王闔閭征發(fā)吳越百姓開鑿了今紹興至上虞的運河,史稱“山陰故道”[8]。
常州府運河。吳王還征吳地百姓開鑿一條通長江的水道。它從吳都(今蘇州城)出發(fā),向西北經(jīng)滸墅關(guān)、望亭,接無錫梁溪河、古芙蓉,穿過常州,再經(jīng)奔牛,至孟河入江,全長170里。由于奔牛以西屬寧鎮(zhèn)丘陵地帶,阜高崗聳,不易開挖,所以轉(zhuǎn)從孟河入長江。此水道為大運河江南段的始基,溝通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浸溉”[9]。
通江水道。這條水道從吳都“出平門(吳都北門,今存),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揚湖,出漁浦,入大江,奏廣陵”[10]。也就是說,這條水道從蘇州城北門出發(fā),經(jīng)過護城河,入巢湖,利用泰伯瀆,經(jīng)過梅村,至揚湖(無錫芙蓉湖),由漁浦(今江陰利港)進入長江,直達廣陵(今揚州)。這是又一條通江水道。夫差在開邗溝前又疏通了這一條水道。
練瀆。此河發(fā)源于太湖包山(一說太湖鴻鶴山),西南入平湖,北通官瀆。相傳為吳王訓(xùn)練水軍而開。而釋文鑒的《洞庭記》認為是吳王游西湖歸來,路過此地,見這條河道“潔白如練,景之涵空”[11],故稱作“練瀆”。其連接自然河流而成,在軍事訓(xùn)練上發(fā)揮作用。
邗溝。吳國最后兩位君主闔閭、夫差為北上攻打齊國,實現(xiàn)稱霸中原的野心,在疏浚江南通江水道之后,溝通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以便運兵北上。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開挖了邗溝。夫差動用過江的5萬兵力,加征當(dāng)?shù)孛穹?萬多人,從邗城(今江蘇揚州)西南引江水,在蜀岡下掘深溝叫邗淏溝,再向東北通射陽湖(射陂)叫渠水,折向北,至末口(今淮安)通淮河?!端?jīng)注》說,“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東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間,下注樊良湖,舊道東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出夾耶,乃至山陽矣”。這是最早通江淮的水利工程。
此外,吳國所筑的運河還有百尺瀆、閭江等。百尺瀆,又稱百尺浦,是吳越兩國用來運輸糧食與軍需物資的重要河道。此河在今浙江省海寧縣鹽官鎮(zhèn)西南四十里河莊山邊。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越王勾踐討伐吳國,就是沿百尺瀆北上,在槜李(今浙江嘉興南)把闔閭打敗[12]??梢姲俪邽^在公元前496年之前就有了。
閭江。在今無錫胡埭與常州武進交界處,為闔閭所開挖或整修。它經(jīng)闔閭城邊,南通太湖,北通直湖港、北陽湖后與大運河相通。
現(xiàn)在有的學(xué)者始終守成,將邗溝(公元前486)視為中國大運河的發(fā)端或原生長點,值得商榷。這樣就人為地把中華民族開挖人工運河的歷史限定在2500年之內(nèi)。其實數(shù)十年來,許多歷史學(xué)家早已有不同看法。大運河史專家蔡桂林說,淡泊名利的泰伯挖運河就是想造福黎民,正是他領(lǐng)導(dǎo)開挖的這條87里長的河流,成了華夏歷史上名副其實的人工運河的“先河”,是日后“京杭大運河”的“第一筐土”,永垂簡編。泰伯也因此成為剪裁自然的卓越功臣,盛譽史冊[13]。
2011年2月17日,在無錫市新吳區(qū)梅村舉辦了中國吳文化源頭與梅里古都學(xué)術(shù)研究會。來自上海、杭州、蘇州、紹興、南通等地80多位專家學(xué)者,對吳文化源頭與梅里古都之間關(guān)系進行了論證,對一直存在不少爭議的中國最早的運河——伯瀆河予以確認:“伯瀆河”是商末吳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吳國后,為了安身立命,為了農(nóng)耕灌溉、排洪,率吳地先民開鑿的一條人工河流,為江南最早的人工運河。
江蘇省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專家王健研究員對泰伯瀆是中國最早運河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引證民國著名水利史專家武同舉所講:“征諸歷史,最古為泰伯瀆”[14]。并表示:“泰伯開鑿運河的傳說有許多歷史資料可考證,有相當(dāng)?shù)目尚哦?,不可輕易否認”[15]。無錫請考古工作者對伯瀆河進行抽樣考古發(fā)掘,其結(jié)論是土壤為商末堆土。歷史研究最講究求證,泰伯瀆存在3000多年,還實實在在流淌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來許多遺址遺跡。
2009年8月,大運河遺址聯(lián)盟會議在無錫舉行。大運河史專家嵇果煌在書面發(fā)言中,論證了在宋《太平廣記》以前的歷史文獻中沒有伯瀆港的緣由,肯定了泰伯瀆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的歷史地位[16]。
歷史總是在歷史的邏輯中前行。如果沒有江南運河中兩條通江水道,吳王夫差率5萬兵力、幾千艘戰(zhàn)船、糧草如何能跨過長江到達邗城呢?又如何達到“吳城邗以通江淮”[17]之目的呢?談京杭大運河,自然包括江南運河。
參考文獻
[1][2]《史記·夏本紀》。
[3][5]《尚書·禹貢》。
[4][7]《夏商周斷代工程》,《瞭望》第47期。
[6]《錫全考乘》卷1。
[8][10]《越絕書·吳地記》。
[9][17]《史記·河渠書》。
[11]轉(zhuǎn)引自《吳縣志》卷20《水》。
[12]《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13]蔡桂林:《千古大運河》,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7年1月,第11頁。
[14][16]嵇果煌:《中國三千年運河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8月。
[15]吳多興編著:《姬吳史蹤》,五洲傳播出版社,2016年3月,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