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不困,是生理機制問題,而熬不熬夜是心理機制問題。
“熬夜變笨”真的有了科學依據(jù)
波士頓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Science,科學家們拍下了大腦在睡著后的自我“洗腦”過程。紅色的血液會周期性流出大腦,藍色的腦脊液趁機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導致阿爾茲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但并不完全等價)的β淀粉樣蛋白。而這只有在睡覺時才能實現(xiàn)。如果你在熬夜,腦脊液是沒辦法涌入清除毒素的。
“熬夜會變笨”是真的。
美國《睡眠》雜志的研究顯示,剝奪睡眠時間,大腦會產生類似于腦部受到撞擊時的化學物質,所以晚上沒睡好覺就頭疼不是沒道理的。
“舍不得睡”是心病
很多人睡眠不足,其實是主動選擇熬夜。
白天的工作學習壓力大,不滿意自己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所以總想著能在半夜偷點時間,找補回來。好像只有熬夜的時候,才有自己的空間,才能感到一種滿足感。
但這種讓自己內心滿足的心理儀式是無用的。
心理學中有種疾病叫DSPD——睡眠相位后移綜合征。這是一種慢性睡眠紊亂,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強迫性晚睡,與失眠患者不同,DSPD患者入眠后,照樣會進入深度睡眠。但對于需要按時工作生活的人,它就如絕癥一般。
這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病癥。患者常常在工作日晚上讓自己少睡,但要在周末補回來。這樣的“補覺”,更加強化了睡眠相位后移。后果就是總比想象中更晚睡、也更晚起,早晨起床越來越難;長期缺覺,心臟供血不足、耳鳴、臉色蠟黃……整個人都不在狀態(tài)。
而在有記載的DSPD病例中,近半數(shù)患者還有抑郁癥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如何應對晚睡強迫癥
1.制止惡性循環(huán),從早起開始
調整時期,就算睡得晚,也要求自己七點起。因為白天精力不夠,自然能制止當天繼續(xù)熬夜。連續(xù)幾次固定了起床時間,會讓人把生物鐘調到健康狀態(tài)。但這只是最簡單粗暴的一種做法,正常的作息,不是困了就睡,而是要養(yǎng)成到點習慣性覺得困、想睡覺,從而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為了刺激自己,可以選擇把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安排到第二天早上。
2.強制轉移注意力
睡前逼著自己關上手機、電腦,給自己五分鐘,閉上眼睛,讓腦袋處于空白狀態(tài)。你可能會覺得百般無聊,但進入淺眠狀態(tài)后,放心去睡就沒那么難了。
3.運動或放松
運動過后一段時間內人會比較興奮,但經過適量的運動后,人體會產生需要休息的信號,對助眠有很大幫助。
4.學會取舍
熬夜其實是一種用健康賒債的賭博行為。心里應該有一桿秤,可以衡量哪邊的價值更高。
晚上就是用來休息的,不要覺得“偷不到”的時間就被浪費掉了。